顧曉莉
內容摘要:全國統(tǒng)一的“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大大提升了名著閱讀的地位,但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很多教師還沒有改變以應試為目的、以做題為過程的固有模式。在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思想指導下,結合現下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困境,筆者開始嘗試將名著閱讀教學與信息化融合,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真正將閱讀教學落到實處。本文主要是以七年級下冊的名著書目《海底兩萬里》為例所做的一次實踐探索。
關鍵詞:名著閱讀 名著教學 信息化 《海底兩萬里》
“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更加注重名著閱讀。跟原先的“蘇教版”相比,“統(tǒng)編本”教材在名著導讀篇目上作了大幅度的調整,從原來的每學期1本名著到現在的“2+4”本,其中兩本為必讀,四本為薦讀;編寫體例也發(fā)生了變化,設置了“讀書方法指導”和“專題探究”等欄目,旨在根據作品體裁特點和初中生閱讀水平,有針對性地介紹讀書方法和開展閱讀活動。
閱讀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還存在以下諸多問題:首先,教師自身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量尚有欠缺,缺乏對學生正確的引導,導致學生面對大部頭名著時閱讀目的不明確;其次是在名著內容的年代感和電子產品泛濫的雙重沖擊下,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不想讀,不愿讀;最后,學生閱讀缺少方法指導和閱讀計劃,并沒有真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如何才能夠有效落實名著閱讀,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才是初中語文教師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中學生幾乎每人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電子產品的普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并改變了學生的學習和閱讀方式。信息化時代的學生開始接受碎片化閱讀而很難真正靜下心來去欣賞紙質書籍,學生的心態(tài)較為浮躁。時代的改變,技術的發(fā)展,就像一把雙刃劍,而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來提升我們的教學質量。
教育信息化的顯著特點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fā)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育過程,讓教育呈現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結合現下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困境,筆者開始嘗試將名著閱讀教學與信息化融合,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真正將閱讀教學落到實處。以下,是筆者以《海底兩萬里》為例所做的實踐探索。
《海底兩萬里》是19世紀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海洋三部曲”之一,被選入“部編本”教材七年級下冊名著導讀。這本書通常被看作是現代科幻小說的鼻祖,整部作品涉及大量的科學知識,如電力、機械、化學、氣象、地理、生物等,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這樣的內容會給初一的學生帶來怎樣的閱讀體驗呢?在正式讀書之前,我先通過“超星讀書通”APP向全班學生發(fā)放了一份簡單的課前閱讀檢測,旨在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主要設置了以下五個問題:
1.在閱讀本書之前,你是否已經接觸過相關類型的書籍?
2.你覺得這類書籍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3.閱讀此類書籍時,是否存在一些困難?如果有,你覺得最大障礙是什么?
4.你每學期的課外閱讀量大概是多少?
5.在你讀過的書中,如果只能選擇兩本推薦給你的同學,你會選什么?
從問卷結果來看,超過90%的學生每學期都能夠有3-6本及以上的課外閱讀量;超過80%的學生在閱讀《海底兩萬里》之前都曾讀過科幻小學,并且能夠被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對未來的想象深深吸引;但班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課外閱讀量均存在很大差距,有超過一半學生認為科幻小說中大量的科學知識和術語會增加閱讀的難度,讓人覺得枯燥無味。初步了解了班級整體閱讀情況后,在寒假開始前,我先給同學們上了一節(jié)名著導讀課(上課地點:未來教室,擁有平板電腦、交互電視、多媒體課件等信息化設備的教學環(huán)境):
一.課前導讀:激發(fā)興趣、掌握方法
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班級絕大部分學生都還沒有讀過這本名著,因為這是下學期的閱讀任務。那么為什么我會選擇在上一個學期期末就來上呢?主要考慮到名著導讀,重點在于“導”字,也即教師引導,只有教師完成了有效引導,學生才能夠完成有效閱讀。因此,本節(jié)導讀課的目標就很明確了:激發(fā)學生寒假閱讀此書的興趣;教會學生正確高效的閱讀方法。
為了能夠充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我的導入部分分為以下幾步:
1.用多媒體展示美麗神秘的海底圖片;
2.播放一段電影《海王》的節(jié)選片段;
3.教師口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坐著潛艇開始遨游海洋……
4.引出課題,同時給每位學生的平板電腦發(fā)送提前制作好的微課,主要是對《海底兩萬里》的故事簡介,學生自由觀看。
緊接著,介紹科幻小說的閱讀方法——“快速閱讀”。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運用此方法,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兩次速度比賽:
速讀比賽(一)
選段:第二部分第三章? 《一顆價值千萬的珍珠》
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學生在自己的名著中找到相應的章節(jié),安靜下來,開始快速閱讀(投屏開始6分鐘倒計時)。時間到,開始速讀結果檢測(教師發(fā)送給學生以下問題,每位學生在自己的平板電腦上作答,大屏幕實時顯示答題結果,速度與正確率一目了然):
1.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jié)。
2.尼摩艇長帶領大家去的采珠場叫________。
3.攻擊采珠人的鯊魚品種是________。
4.從本章節(jié)中,你能夠看出尼摩艇長是個怎樣的人?
5.對于他的“國籍之謎”,你是否獲得了相應的線索?
速讀比賽(二)
選段:第二部分 第二十一章 《大屠殺》
本次閱讀不設置預計時間,大屏幕顯示計時,學生讀完相關內容后抬頭看計時器,了解自己的閱讀速度。然后思考兩個問題,將答案在平板電腦上打出來,大家交流討論:
1、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尼摩船長的形象。
經過兩段練習之后,學生總結出快速閱讀的一些技巧:? 三“不”:不指讀、不出聲、不回讀
一“關鍵”:善于抓住書中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關鍵信息。
三“方法”:①、掃讀法:視域要寬,用眼睛橫掃書本,一目十行。②、跳讀法:對于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知識介紹或者暫時不能夠理解的內容、不認識的生字詞,可以先跳過去,回頭再根據需要和個人的興趣進行補充閱讀。 ③、尋讀法:帶著問題去閱讀,有意識地讀與問題相關的段落。
在重點介紹并實踐了“快速閱讀”后,我再次提醒學生,對小說內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還要學會運用“分析閱讀”的方法,在小說的精彩篇章處,放慢閱讀速度,進行思考分析,做好圈點批注,加深閱讀印象。
通過這樣一節(jié)簡短的導讀課之后,相信班級中大部分學生已經“心中有書”、“心中有法”了,于是我們就開始進入寒假的正式閱讀階段。
二.假期自讀:兩周打卡、積分比拼
《海底兩萬里》全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二十四章,第二部分有二十三章。根據小說內容,我給學生的寒假閱讀制定了一份簡要的規(guī)劃,目標是兩周完成任務,全書分為兩大部分,正好每周閱讀一個部分。具體安排是周一到周五每天閱讀四個章節(jié),而周末則回讀、精讀精彩章節(jié),做好圈點批注。
對于一本名著,花多長時間閱讀,挑什么時間來讀,本該是一件非常自由的事情,但由于初一的學生缺乏行為的自覺性,尤其是在寒假這樣的時間段。因此,我給每位學生發(fā)送了這樣一份閱讀規(guī)劃作為參考,學生并不一定要嚴格按照上面的閱讀速度進行,只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即可。
為了鼓勵并監(jiān)測學生的假期閱讀情況,我發(fā)起了“兩周打卡,積分比拼”的閱讀活動,依然是借助“超星學習通”APP來完成。具體操作如下:
1.學生每天完成相應閱讀后,進入“學習通”的“《海底兩萬里》假期自讀”課堂進行簽到,我會提前將相關章節(jié)的問題檢測上傳至課堂,學生通過答題來打卡簽到,答對一題可積兩分。
2.鼓勵學生上傳自己的讀書筆記,每上傳一篇可以積五分。
3.學生在閱讀期間,如果遇到不能夠理解或者特別感興趣的地方,可以通過“學生反饋”功能發(fā)送給老師。
4.根據學生反饋,不定期地發(fā)放一些討論話題,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意見。每次有效發(fā)言均可積一分。
5.所有積分都可以不斷累積,學生隨時可以查看積分排行榜。
6.每隔三天在學生群和家長群分別公布一次積分排行榜,表揚積極閱讀的學生,同時鼓勵那些積分落后的學生抓緊趕上大家的閱讀進度。
這樣安排假期自讀,改變了以往學生漫無目的閱讀名著的狀況,至少在寒假開始前,每位學生對于自己的閱讀任務都是清楚的。同時,積分比拼的方式也很大程度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欲望,部分積極的學生在一周左右就能夠閱讀完整本書并且上傳幾篇高質量的讀書筆記,而“打卡”這樣一種形式可以很好地督促那些平時偷懶不愛讀書的學生,讓他們在任務和積分排名的壓力下也去進行閱讀。
三.課堂共讀:知識檢測、專題探究
在開學后一個月左右,班級所有學生至少都已經讀過一遍小說了。這時,我給大家準備了一節(jié)閱讀成果展示課。本節(jié)課主要分為兩部分:
(一)知識檢測
在上課之前,給每位學生發(fā)送一份簡單的知識檢測卷,主要是考察學生在假期自讀的效果。溫儒敏說:“我們要有意識考察讀書的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閱讀面和閱讀品位?!庇纱丝梢?,當學生能夠完成整本書閱讀后,適當的檢測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我的部分檢測內容:
1.凡爾納的“海洋三部曲”指哪三部作品?
2.《海底兩萬里》中的主要人物及身份。
3.“鸚鵡螺號”擱淺的海峽叫什么?這個海峽有什么特點?
4.“鸚鵡螺號”是如何從紅海前往地中海的?總共花了多長時間?
5.尼摩艇長在書中總共流了幾次眼淚?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流的?
6.根據所給圖片,寫出相應的故事情節(jié)(不超過十個字)。
……
學生在自己的平板電腦上作答,時間為10分鐘。每題設置好相應的分值,總分為100分。學生提交完成答案即可看到自己的分數。結果顯示,80%的學生都能夠獲得80分以上的分數。而有個別學生沒滿60分,意味著他對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還沒有熟練掌握,課后還需要重新翻閱。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自己假期的閱讀有一個量化的概念,便于接下來的第二遍鞏固閱讀。
(二)專題探究
“知識檢測”重在考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故事情節(jié)的記憶能力,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而“專題探究”則要求學生在閱讀整本書的基礎上,對相關的故事進行整合,對人物進行評價,對書本的主題思想進行歸納等,答案往往具有開放性?!皩n}探究”能夠整合學生零散的閱讀記憶,讓閱讀更加深入系統(tǒng)化。
本節(jié)課我主要選取了三個小專題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
1.檢索“人物關鍵詞”
整本書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尼摩艇長、阿龍納斯教授、尼德蘭和康塞爾。我將四個人物的圖片分別發(fā)送給每位學生,要求他們在每個圖片下面給人物配上一個最能夠體現其性格特點的關鍵詞。而由于尼摩艇長形象較為復雜,亦正亦邪,在說到這個人物的時候,我還設置了一個討論環(huán)節(jié):你眼中的尼摩是怎樣的?
2.畫出“航海路線圖”
阿龍納斯教授一行人跟著尼摩艇長的“鸚鵡螺號”在海底作了兩萬里的旅行,見識了無數神奇美麗的海底生物,同時也經歷了無數驚險刺激的時刻。學生閱讀此書時一方面會被這樣的描寫所吸引,跟著作者的文字去探險;而另一方面,也會被其中大量的地理坐標繞暈,對于主人公的海底冒險,缺乏一個系統(tǒng)直觀的感知。因此,我給每位學生的平板電腦發(fā)送了一張以大西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六個學生為一組,首先通過目錄快速圈畫出“鸚鵡螺號”所經過的地方,將完整的海底路線整理出來;其次,小組合作,對照世界地圖,標注出起點與終點,嘗試大致畫出“海航路線圖”,在關鍵的幾個地點上標注出航行經過的時間;最后,請一位學生上臺在大屏幕的地圖上標注出來(經過三組學生的共同努力修改,最終畫出了正確的路線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一次學科融合教學的嘗試。根據筆者自己的閱讀經驗,航海路線圖能夠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搭建整本書的內容框架,從而更好的記憶和理解小說內容。在課前,筆者也請教了地理老師,幫忙制作一張符合我們名著要求的世界地圖,方便學生在課上畫圖探索。
3.發(fā)布“航海朋友圈”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是小說中的一位主人公,帶著一部智能手機去海底進行了探險。那么,你會在什么時間、地點、拍攝什么照片、配上什么文字來發(fā)布朋友圈呢?要求:每位學生至少編輯三條內容,開頭寫上時間和地點,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寫,每條不少于140字,說話語氣必須符合人物性格特點。編輯完成之后,發(fā)送給教師,選擇優(yōu)秀的作品投屏展示。
這一環(huán)節(jié)看似與時下聯系最為緊密,但卻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學生首先要對每位人物的性格特征、說話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對航行路線中的時間、地點和事件的一一對應關系非常熟悉;最后,還要用簡潔的能夠感染人的文字表述出來。這對學生而言,是一次非常巨大的挑戰(zhàn)。
經過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對名著《海底兩萬里》的學習基本接近尾聲了。在此過程中,學生帶著正確的閱讀方法,在老師的步步引領下,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場扣人心弦的海底探險之旅,感受到了科學的神奇與力量,同時也折服于作者驚奇的創(chuàng)造與想象。但我們還不能停下閱讀的腳步。初中閱讀強調從課內到課外的延伸,重要的是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讀整本書的習慣。學生閱讀完《海底兩萬里》之后,發(fā)現“尾聲”部分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疑問。趁此機會,我推薦學生課后繼續(xù)閱讀凡爾納“海洋三部曲”的另外兩部:《神秘島》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如果要進一步延伸開來,感興趣的學生還能夠繼續(xù)去閱讀中國現代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諸多作品。
以上便是筆者以《海底倆萬里》為例,對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與信息化融合這一課題所做的實踐探索。信息化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閱讀方式,他們不僅可以選擇紙質書進行閱讀,還可以直接在APP上下載電子書;同時借助信息化手段,教師能夠更加直接地監(jiān)測學生的閱讀行為,師生線上互動更為頻繁,大大提升了假期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信息化覆蓋的未來教室能夠加強課堂的互動,讓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化抽象為直觀,讓名著閱讀的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第一初級中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