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洪 戴遠輝
大量的教學經驗表明,有實驗的物理課,教師和學生都會提起“精氣神”,這充分說明了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物理實驗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還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甚至讓學生終生難忘。
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實驗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實際操作時并不是十分理想,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粵教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第一冊(2020年版)》第三章第四節(jié)“多普勒效應”要求運用蜂鳴器進行實驗教學。如果按照課本的實驗方案,讓一個學生拿著一個蜂鳴器,從講臺迅速跑向課室后面,讓其他同學仔細分辨蜂鳴器聲音的頻率是否有變化,從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分析,可以判斷這名學生在跑步時,由于蜂鳴器與其他學生有相對運動,因而其他學生會聽到聲音出現高低變化的“變頻”現象。但是,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因為學生運動速度和課室的長度有限,這個演示實驗能夠產生的“變頻”現象很微弱,幾乎難以分辨,讓學生感到失望。
基于這種情況,筆者在原有方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實驗思路,循序漸進做了多種改進。經過反復實驗和比較,下面這兩種改進方案產生的實驗現象比較明顯。為此,筆者談談對本實驗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
一、實驗目的及原理
1.實驗目的:通過教師指導、學生操作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感受“多普勒效應”現象。
2.實驗原理
(1)如圖1所示,聲波在空氣中向各方向均勻傳播。當聲源與觀察者相對靜止,在1s內通過觀察者的波峰個數不變,觀察者在不同方向接收到的聲音頻率等于聲源振動的頻率,聽到的音調均相同。
(2)如圖2所示,當聲源與觀察者之間發(fā)生相對運動,聲源的頻率不變,但由聲源傳過來的聲音在1s內通過觀察者的波峰個數會不斷變化,觀察者接收到的聲音頻率會隨之改變。若聲源與觀察者互相靠近,則觀察者接收到的聲頻增加,聽到的音調將升高;若聲源與觀察者互相遠離,則觀察者接收到的聲頻減小,聽到的音調將降低。
二、實驗改進與創(chuàng)新
第一種改進:蜂鳴器+長繩
1.實驗器材:蜂鳴器、16850電池、開關、插座底座各一個、導線若干、細繩1米。電池容量為3000mAh,可支持蜂鳴器,額定電流10A,耗電完畢,充電后可重復使用。安裝器材時,先在插座底部設計一個簡單的電路,然后用易溶膠把各元件固定在插座底部,再用電烙鐵把各元件連接起來。連接時切記要斷開開關,防止短路。安裝完畢,把細繩的一端捆綁在插座底座(如圖3所示)。
2.改變蜂鳴器的運動方向。以控制變量法入手,觀察者與實驗者保持約3米的距離不變,實驗者手持蜂鳴器,觀察者以不同角度站在實驗者的旁邊。如圖4所示,連通蜂鳴器電路,讓蜂鳴器發(fā)出聲音,實驗者的位置不變。實驗者手持演示器先后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前后左右往返改變聲源的運動方向,觀察者在實驗者周邊以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分辨聲音的變化,記錄觀測的結果。重復操作多遍。實驗表明:隨著蜂鳴器的運動方向變化,觀察者在各個角度沒有感覺到聲音高低有發(fā)生變化,驗證以失敗告終。
3.手持演示器跑動。如圖5所示,觀察者的位置不變并保持不動,實驗者持蜂鳴器迅速跑離觀察者約10米,速度由小到大,然后返回跑向觀察者,重復往返跑動,讓觀察者記錄觀測結果,實驗表明:即使跑動距離超過10米,但是因為實驗者的速度難以達到高速,因此觀察者感受到的聲音高低只有微弱的變化,效果仍然不理想,這與課本實驗方案無異。
4.繩子拉動演示器做圓周運動。如圖6所示,觀察者與實驗者相距約3米,在蜂鳴器上連接一條約0.5米的細繩,實驗者手拿著細繩的另一端,以手拿著的細繩端作為圓心,讓蜂鳴器在豎直方向作圓周運動,開始的速度稍慢點,然后逐步加大速度,讓觀察者繼續(xù)觀測實驗現象,實驗表明:在各個角度的觀察者都能感覺到聲頻明顯變化。改變細繩的長度,使細繩長度為1米,以同樣的方法讓蜂鳴器在豎直方向作圓周運動,從小到大逐步加大蜂鳴器作圓周運動的速度,觀察者在各個角度收到的聲頻不斷增加,“多普勒效應”現象變得非常明顯。
第二種改進:手機+長繩
實際上,“多普勒效應”實驗通過如今與人類使用頻繁的智能手機也可以實現,因為目前的智能手機可以通過某些軟件實現發(fā)出特定頻率的聲波,具體方案如下。
1.實驗器材:兩部智能手機、一根約50厘米的長繩子。
2.軟件安裝
(1)音頻發(fā)生器Frequency Sound Generator。在智能手機A中安裝音頻發(fā)生器Frequency Sound Generator,其運行界面如圖7。操作手機使其發(fā)出1000Hz蜂鳴音。
(2)吉他調音器gStrings。在智能手機B中下載安裝吉他調音器gStrings,其運行界面如圖8。操作手機B使其識別并讀取智能手機A發(fā)出的1000Hz的蜂鳴音。
3.實驗步驟
(1)當聲源靜止時,觀察是否產生多普勒效應
將智能手機A、B并排水平放置在桌面上,設置信號發(fā)生器和信號接收器處于運行狀態(tài)??梢姡悄苁謾CA屏幕顯示信號發(fā)生器發(fā)射的頻率是1000Hz,信號接收器(即吉他調音器)接收到的頻率是1000Hz。由于兩者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沒有發(fā)生多普勒效應,不存在頻移現象。
(2)當聲源移動時,觀察是否產生多普勒效應
手持智能手機A先遠離后靠近智能手機B,觀察智能手機B上信后接收器示數。可見,信號接收器的示數發(fā)生變化,當智能手機A、B相互遠離時,B手機上示數變小;當智能手機A、B相互靠近時,B手機上示數變大。
(3)當聲源轉動時,觀察是否產生多普勒效應
用事先準備好的繩子綁住智能手機A后吊起,并將繩子扭轉多次,在智能手機B一側靜止釋放智能手機A??梢?,當A手機開始轉動時,B手機中的示數在999Hz與1001Hz之間發(fā)生周期性變化。
三、實驗總結與評價
從上述實驗可以總結出聲波的“多普勒效應”規(guī)律為:當波源固定,觀察者靜止,所接收的聲波的頻率與波源發(fā)射的聲波頻率相同,即發(fā)射頻率等于接收頻率;當波源移動,觀察者靜止,聲波波源移向觀察者時接收頻率變高,而波源遠離觀察者時接收頻率變低。實踐表明,經過改造和創(chuàng)新的實驗器材及方案,可以很好地改進課本上的實驗方案,得到更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