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所以分析閱讀教學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結合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具體要求進行語文教學會發(fā)現,要想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閱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不僅要讓學生具備閱讀的意識,更要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在小學高段,整本書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在小學高段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強調整本書的閱讀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對小學高段整本書閱讀教學進行分析與討論,旨在為當前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1-008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1.029
閱讀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閱讀不僅能夠讓學生感知語言的魅力和語法的規(guī)則,還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而且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分析并理解文本的結構以及表達技巧,這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價值。因此,在小學高段的教學實踐中,積極地推動閱讀,尤其是整本書閱讀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高段整本書閱讀的現狀
(一)前后無法聯系
前后無法聯系是目前小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就這種問題的具體表現來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學生在閱讀了部分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后續(xù)內容的閱讀,但是卻無法很好地銜接已經閱讀的內容,導致學生無法從整體上對文本的內容進行總結,對文本的記憶存在明顯的碎片化現象。二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存在張冠李戴的情況,即將前后文中的不同人物和不同事件進行錯誤的對應。比如在某本書當中,前文出現了兩個主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所以分析閱讀教學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結合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具體要求進行語文教學會發(fā)現,要想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閱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不僅要讓學生具備閱讀的意識,更要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在小學高段,整本書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擴展視野、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在小學高段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強調整本書的閱讀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對小學高段整本書閱讀教學進行分析與討論,旨在為當前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1-008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1.029要的人物,其分別做了A事情和B事情,在后文中,這兩個人物又出現了。在人物分析的時候,需要將人物以及其所做的事情相結合,這樣人物分析的完整性才會更加突出,但是學生在人物和事情對應的時候卻出現錯誤,導致人物分析的準確性出現問題。簡單來講,前后無法聯系或者是前后聯系錯誤是目前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積極地進行解決。
(二)閱讀速度慢
在小學高段整本書的閱讀實踐中,學生閱讀速度慢也是表現得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閱讀文本的速度比較慢。以一本30章的書為例,正常情況下要求學生10天左右讀完,那么學生每天的閱讀量應該為3章左右。按照一般學生的速度,閱讀3章的時間在30-40分鐘,但是有的學生閱讀3章花費的時間超過了1小時,閱讀速度較慢。二是在小學高段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并使其完成必要的積累,每個學期需要閱讀幾本書應該有量的規(guī)定。結合目前的實踐進行總結會發(fā)現,雖然有量的規(guī)定,教師也會推薦書目,但是有些學生在學期末仍然沒有完成閱讀任務,這也是閱讀速度慢的一種表現。
(三)閱讀有效性差
在小學高段整本書的閱讀教學中,閱讀有效性差也是顯著表現之一。所謂的有效性差指的是學生在閱讀完文本之后不知道文本講了些什么。即無法準確地概括出文本的內容,或者是閱讀文本之后并沒有實際的收獲。一般來講,在閱讀完文本之后,或者是會有語言運用方面的提升,或者是會有人文情懷方面的體悟,或者是能夠更加清楚地認知自身閱讀的優(yōu)勢與不足,但是有的學生只是將閱讀當作任務,讀完之后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沒有達到預期的閱讀效果,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對資源的浪費。
二、小學高段學生整本書閱讀現狀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學生對閱讀沒有概念,沒有正確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閱讀作為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四大模塊之一,具有突出的地位,無論是在教學考核中還是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中,閱讀的價值都不容小覷。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認為閱讀僅僅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和方法,所以他們面對閱讀內容時,缺乏端正的態(tài)度,也沒有深入了解的想法,大多停留在閱讀表面上。這種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對于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高效實施非常不利。簡言之,在閱讀教學中,要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首先需要讓學生具備正確的閱讀觀念,即要有閱讀概念,在閱讀概念的引導下,學生才會有目的地開展閱讀。
其次是學生沒有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整本書閱讀和單獨篇目閱讀相比,存在著閱讀量大的顯著特點,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學生只有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才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整本書的內容。而且,只有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使用合理的方法,其閱讀速度才會明顯加快。同時,學生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閱讀手段來深入思考文本,這樣,閱讀收獲才會顯著提升。簡言之,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方法非常重要,其影響著閱讀的速度和閱讀收獲。目前小學生閱讀效率不高,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所以教師需要基于學生閱讀現狀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再次是缺少閱讀總結與創(chuàng)作。閱讀教學結束后,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需要進行閱讀總結,如對文本的語言特色、內容、故事梗概等進行總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同時,讓學生自選角度進行閱讀內容敘寫與創(chuàng)作,也會加深學生對整本書的印象。不過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閱讀總結以及創(chuàng)作等涉及得比較少,所以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偟膩碇v,開展閱讀總結與創(chuàng)作,讓學生通過思考與閱讀內容產生思維碰撞,對于學生閱讀欲望、創(chuàng)作欲望的激發(f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小學高段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
結合目前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影響了整本書閱讀的實際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問題的總結與教學策略的分析。結合上文的分析,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實踐中,想要推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發(fā)展,教師不僅要把握整本書閱讀的具體原則,對整本書閱讀的方法進行分析,還要加強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思考,這樣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才會獲得顯著的提升。
(一)把握整本書閱讀的原則
在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把握閱讀的基本原則,會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對于學生的閱讀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
1.整體性原則。所謂的整體性原則指的是基于整本書的內容掌握讓學生進行閱讀,這樣,學生讀完書之后能夠對文本的整體內容有一個清晰的掌握。調查分析高年級學生的閱讀情況會發(fā)現,有些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不會做規(guī)劃,拿到書之后便開始閱讀。因為整本書的內容比較多,一次讀不完,所以往往是分幾次進行。在后續(xù)的閱讀中,因為學生缺少聯系性思維,所以往往會出現前后內容連接不暢的問題,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不理想。
2.結構性原則。所謂的結構性原則指的是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需要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結構的劃分,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有計劃的閱讀,這樣,學生的整體閱讀表現才會更加突出。
總的來講,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把握整體性原則和結構性原則,對于學生閱讀實效的提升具有顯著幫助。
(二)指導并訓練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整本書閱讀和單一的篇目閱讀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在實踐中需要基于整本書閱讀的特點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和應用。結合目前的實踐進行分析,在整本書的閱讀實踐中,學生高質量完成閱讀的方法有許多,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對具體的方法進行選擇,這樣,整本書閱讀教學最終的實效才會顯著提升。
1.重視目錄的瀏覽與解讀。整本書的閱讀和短篇文章的閱讀顯著不同,因為整本書的內容復雜而且篇幅較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所以如果學生腦海中沒有整本書的基本框架,很容易出現無法聯系上下文的情況,這對于學生的文本理解會有顯著的影響。為了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本的整體線索有所把握,在拿到書之后教師要先指導學生對目錄進行瀏覽與解讀。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這本書一共有23章,且每一章都有一個小標題。在指導學生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教師要先讓學生對目錄進行瀏覽,同時解讀23個小標題,這樣,學生才會對故事梗概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了解了故事梗概之后再要求學生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線索丟失的問題會顯著降低。
2.指導學生進行總結性閱讀。所謂的總結性閱讀指的是在學生閱讀了某些具體的內容之后,教師讓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總結,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閱讀內容。還以《魯濱遜漂流記》閱讀為例,在讓學生閱讀《荒島探險》一章之后,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述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通過章節(jié)內容的總結,學生深化了對這一章節(jié)內容的認識,對章節(jié)中人物、事件等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樣,學生后續(xù)的閱讀才能夠更加準確地聯系線索。比如在閱讀《學做面包、獨木舟》時,學生可以聯想《荒島探險》的具體內容,從而深刻認識學做面包、獨木舟的現實意義等??偠灾谡緯喿x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開展總結性閱讀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3.指導學生做回憶性閱讀。所謂的回憶性閱讀指的是在閱讀完相應的內容后,一般是閱讀完整本書之后,教師讓學生對書中的人物、事情等進行回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確定某一個人物,然后集中回憶這個人物身上發(fā)生的事情,之后再將這些事情串聯起來。與此同時,可以基于某個人或者是某個事,再進行另外一條線索的回憶。這樣,通過一條線一條線的厘清,整本書的內容便會完整地呈現出來,學生對整本書的內容掌握效果會更加突出。仍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在閱讀完整本書之后,教師讓學生對發(fā)生在魯濱遜這個人物身上的事情進行回憶。在厘清這個人物的基本線索之后,還會有其他的線索,比如在流落荒島之前,魯濱遜是做什么的?發(fā)生了哪些事情?在回歸社會之后,魯濱遜的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基于這些線索,學生可以將整部書的內容進行串聯,這樣,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的閱讀理解會更加深入。
(三)強調整本書閱讀的交流與總結
在小學高段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強調整本書的閱讀交流與總結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結合閱讀實踐進行分析發(fā)現,很多學生對自己閱讀的內容印象不深,但是對其他學生所講述的內容卻有著很深的印象,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閱讀之后可以開展閱讀交流與討論,討論如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在閱讀了整本書之后有什么感想?可以從文本的語言、結構布局等方面入手,也可以從自我收獲方面淺談。第二,在整本書的閱讀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任務或者事件是哪個?請說出原因。第三,文章中的某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通過設置這樣的問題,學生一邊回憶文本的內容,一邊思考問題的答案,這實際上就是對文本的一種深入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度會全面提升,其閱讀的有效性會明顯加強。在閱讀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要對閱讀的結果進行總結,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閱讀內容,這樣,學生的閱讀有效性表現得會更加突出。
(四)開展閱讀續(xù)寫來加深學生的思考
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所以表現出對閱讀沒有興趣。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閱讀續(xù)寫活動。即在整本書閱讀完成之后,開啟“番外創(chuàng)作計劃”,讓學生基于文本中的某個人物進行創(chuàng)作,具體的創(chuàng)作方向不限,內容不限。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將寫作和文本閱讀進行串聯,這樣,不僅僅是對文本的思考,也是對自己想法付諸筆端的實踐。在學生寫作的基礎上,教師啟動“讀一讀,比一比”活動,即讓學生在全班學生面前朗讀自己寫作的內容,并讓其他學生做評價。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寫作興趣,這對于閱讀教學最終效果的提升具有突出的作用。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是目前小學高段教學實踐中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突出強調了對學生閱讀意識的培養(yǎng)和閱讀方法的掌握。結合目前的教學實踐發(fā)現,在閱讀教學中存在多個方面的顯著問題,而且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小學閱讀教學中整本書閱讀的實際效果就無法獲得顯著提升。因此,文章對小學高段整本書閱讀的現狀進行總結,并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同時討論了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手段和方法,希望能夠對小學高段整本書閱讀教學有所幫助,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董生霞.基于整本書閱讀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新作文(教研),2020(5).
[2] 黃逸玲.小學語文高年段整本書閱讀導讀課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9(31).
[3] 欒彩霞.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整本書閱讀指導研究[J].孩子天地,2019(35).
[4] 管榮建.小學高學段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25).
[5] 張燕萍.“互聯網+”農村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教師,2020(6).
[6] 陳玉婷.小學高段語文整本書課外閱讀教學方式探究[J].語文課內外,2020(10).
作者簡介:王淑紅(1984.12— ),女,漢族,甘肅甘谷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