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淑玉
(作者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xué)院)
弄丸是古代百戲表演的常規(guī)項目。弄丸,又稱跳丸、飛丸、拋丸、弄劍、跳劍、弄玉等,指表演者用手熟練而靈活地拋接劍或丸的技巧表演。因演出時同時拋接丸或劍,因此有時也稱作“跳丸劍”。
弄丸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方興起的一種雜技藝術(shù),它是受到擊壤和投壺的影響或啟示,又結(jié)合我國早期的武術(shù)而產(chǎn)生的?!肚f子·達(dá)生篇》:“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薄肚f子·徐無鬼篇》也有“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的記載。郭象注云:“市南宜僚善弄丸,鈴常八個在空中,一個在手,楚與宋戰(zhàn),宜僚披胸受刃,于軍前弄丸鈴,一軍停戰(zhàn),遂勝之。”說明當(dāng)時跳丸就很流行。
漢代弄丸更加普及,為漢代百戲之一種,張衡《西京賦》所謂“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明婁東張氏刻本,第250 頁),是說兩個藝人一邊舞丸弄劍,一邊在懸空的長繩上行走,待二人相逢時,錯身而過,行動十分從容。出土的漢墓畫像磚上常見跳丸弄劍圖(見表1)。這些跳丸弄劍圖像生動逼真,丸劍清晰可見。河南南陽東郊東漢晚期許阿瞿畫像石中的舞樂百戲清晰地展現(xiàn)了一個演出場面,一男子在跳丸弄劍,一女子在翩然起舞,另外三個是在伴奏,擊鼓、奏瑟、吹簫,從跳丸弄劍與跳舞的動態(tài)中,可見其演出氣氛。山東沂南漢墓畫壁《百戲圖》中的歌舞百戲,則場景更為宏大,氣氛更為熱烈,演出節(jié)目豐富多彩,可謂是一幅漢百戲大觀圖,畫面中有跳丸弄劍、七盤舞、載竿、繩技及裝扮成巨大魚龍諸獸的曼延,其中跳丸劍老人赤膊赤足,其右手將三把短劍拋向空中,左手執(zhí)一把短劍,同時還屈膝后踢,并從背后飛起五個小球,表演高難驚險動作。
表1 漢墓畫像磚跳丸弄劍圖列表
唐宋時期的弄丸是當(dāng)時雜技中必不可少的節(jié)目。唐玄宗常在興慶宮舉行宴會,會上百戲雜陳,走索、弄丸、舞劍、尋橦,無所不有?!短茣吩谑黾笆⑿械陌賾驎r指出“跳鈴”“擲劍”等是百戲表演中的主要內(nèi)容。唐段成式《西陽雜俎》記載,在蘭陵里有一位隱居的老俠客,是弄劍雜技的高手。白居易在《立部伎》詩中說:“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边@時似乎已將舞劍和跳丸分開,變成為兩個節(jié)目。日本奈良正倉院博物館藏繪制于12 世紀(jì)的《唐儛會》(又稱《信西古樂圖》)有兩幅弄玉、弄劍圖(見圖1),弄玉、弄劍分別繪圖,跳丸者只拋十個球而未擲劍,擲劍者拋十把劍而未拋丸。此后,同時又跳丸又飛劍的表演遂鮮有所聞。宋蘇軾《紫宸殿正旦教坊詞·小兒致語》中記載的“擊石擬金,奏鈞天之廣樂;跳丸舞索,戲平樂之都場”,描寫的是弄丸雜技。宋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第三十九程”記錄金國首領(lǐng)的宴樂:“第三十九程:酒三行,則樂作,鳴鉦擊鼓,百戲出場,有大旗、獅豹、刀牌、砑鼓、踏索、上竿、斗跳、弄丸、撾簸旗、筑球、角抵、斗雞、雜劇等,服色鮮明,頗類中朝……次日,又有中使賜酒果,復(fù)有貴臣就賜宴,兼伴射于館內(nèi)。庭下設(shè)垛,樂作,酒三行,伴射貴臣、館伴使副、國信使副離席就射?!闭f明跳丸已廣泛傳播到金國區(qū)域。
圖1 《信西古樂圖》“弄玉”、“弄劍”圖
明清及近代由跳丸劍技演變而來的拋接手藝很多。這一時期游藝活動有舞獅、踢鞠、投壺、弄丸、打秋千、踩高蹺、耍猴戲、放風(fēng)箏、八卦陣、跑旱船、跳方子、捉迷藏、打雪仗、打毛絨球、跳火、雜耍等。清人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有《弄丸》詩一首,詩云:“曾記宜僚技解圍,目迷金彈落還飛。而今脫手夸紅豆,金鎖窗前逗雪衣。”其詩序云:“以紅丸十余,隨擲隨落,不離掌間,近復(fù)為調(diào)鸚鵡之戲?!贝笥D書館典藏的中國清代外銷畫《中國街頭各行業(yè)人物》中有一幅“中國三棒鼓圖”。該圖描繪了當(dāng)時民間三棒鼓的畫面(見圖2)。圖中一民間三棒鼓藝人正在一邊演唱,一邊拋起三根木棍,顯然這是弄丸與大鼓書結(jié)合的一種曲藝形式。畫面右側(cè)還有一段圖釋文字:“此中國三棒鼓之圖。其人陜省來京采差,手持木棍三根,下支一小鼓,其棒起落于鼓,連打帶唱,討錢作為盤費,非作藝江湖也?!狈▏鴩覉D書館藏《清國京城市景風(fēng)俗圖》(Les rues de Pékin)是1800 年前后法國人繪制的一組京城市井人物水粉彩畫,全面記錄了晚清西方人在京城觀察到的街市交通往來人物角色、街頭各行業(yè)和藝人。其中第179 幅“耍飛球”圖(見圖3)描繪一著青衣褲的藝人正耍著兩把刀、三個球的畫面。
圖2 中國三棒鼓圖
圖3 “耍飛球”
民國期間,河南開封的相國寺與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是百戲活躍的場所,雜技、幻術(shù)、馬術(shù)等民間藝人云集這里,每逢重大慶典都會進行表演活動。民間雜技藝人則在廟會廣場上討生活,或在炎炎烈日之下,或在颯颯寒風(fēng)之中,做著金雞獨立、拿大頂、撐鞍馬、下腰、咬花等一系列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借以養(yǎng)家糊口。在舊日的天橋、三不管地帶,這樣的露天雜耍特別多。他們還會耍球,以兩手?jǐn)S三球,使三球騰轉(zhuǎn)不落;還會耍木棒,用兩根細(xì)木棒,一根粗木棒,在演者之手隨手拋耍,不許落地;又可以用雙鐃短刀,水火流星,瓷碗瓷瓶,隨手舞動,從不落地。
新中國成立后,弄丸技藝不斷推陳出新。南京雜技團建團初期,由鄧麗珠表演“單人雜拌子”,后被其發(fā)展為“晃板雜?!薄?959 年,該節(jié)目已發(fā)展為集體雜耍《手技》。1975 年,南京市雜技團錢建平、錢建華、錢建文三兄弟將此節(jié)目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將拋接三至四只物體發(fā)展為“拋接十只圈”和“拋接七只羽球拍”,以及三人“對手拋接十八只圈”等,該節(jié)目1986 年在巴黎第九屆世界“明日”雜技節(jié)中獲金獎。山東雜技團、遵義雜技團分別推出的《草帽》給傳統(tǒng)“手技”注入了新鮮血液。一群小伙子在田間勞動之余,用草帽傳遞淳樸的感情,不同樣式的帽形在空中展現(xiàn)出不同的旋轉(zhuǎn)旋律;行進中的道具不斷遞增,循環(huán)往復(fù)的六頂帽分分合合;演員們的跟斗、站樁式的造型組合新穎別致。演員們用風(fēng)趣幽默的表演展現(xiàn)勞動的快樂及其煥發(fā)的青春活力。用雜技本體語言去豐富節(jié)目自身,用配合得天衣無縫的群體表演替代陳舊的單人表演,嫻熟的技能與高難度技巧令人賞心悅目,也將此種技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其更具觀賞性和藝術(shù)性。
[1]劉蔭柏:《中國古代雜技》,商務(wù)印書館,1997 年版,第23 頁。
[2]王琪森:《中國藝術(shù)通史》,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7 頁。
[3]孫機:《孫機談中國古文物》,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 年版,第296 頁。
[4]孫景?。骸吨袊鴺肺枋妨洗蟮?雜錄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年版,第272 頁。
[5]潘超、丘良任、孫忠銓等:《中華竹枝詞全編》,北京出版社,2007 年版,第62 頁。
[6]李德生:《煙畫中國560 行?吃喝玩樂》,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第2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