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以前聽課,很多老師對李惠軍老師的課的評價都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說李老師的課很好,很受啟發(fā),很靈動,代入感很強;另一方面又質疑李老師這種“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是否合適,感覺似乎缺乏新課改要求的學生互動;也有老師說這種模式只適合高一新生。匯集起來其實就是對引導式教學模式的猶豫和不確定性的思考。
這種模式對于教師要求很高,要求教師對課件的立意高度要有爛熟于胸的準備。筆者以人教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教學為例,對引導式教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嘗試。
第22課信息量龐大而內容豐富,教師如果能在一節(jié)課內講完課本內容已經難能可貴。但是,這樣就無法完全達到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和學業(yè)水平二的程度,更無法拔高到學業(yè)水平三的程度。很多教師講新教材時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教學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對新課標的認知不足,特別是對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認知不到位,對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不到位,對新的學業(yè)水平定位在不同年段的程度掌握得不準確,更是在考試壓力下形成的一種焦慮情緒。對于新教材的內容,教師應有取舍,但舍什么?講什么?得什么?
在本課的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是重難點是什么?最應該被學生知道,而教師又講不清楚也沒時間講清楚的是什么?覺得自己講通了,但是實際上沒講通的這個重點是什么?如果學情和生情不理想,教師到底要講到什么程度?對于本節(jié)課,考試會考到什么程度?當這樣一系列的思考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時,第22課準備起來就會感覺無比沉重。筆者梳理自己的備課過程,得出如下思考。
首先,在通過教參明確這一節(jié)的重難點之后,我細致地對整節(jié)課進行了通讀,每一個子目中的內容都沒有放過,哪怕是一個動詞、一個概念、一個思考點都有可能成為我形成整節(jié)課立意的關鍵。換句話說,讓這樣一節(jié)內容龐大的課形成一個有高度的立意,對于整節(jié)課內容的打通和完成是至關重要的。聶幼犁老師認為:“教學立意指預設的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獲得的核心概念?!绷⒁馐且还?jié)課的靈魂。這需要歷史教師時刻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開闊自己的視野,轉變自己的觀點。而我最終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想起了一個立意:向左走,向右走。這是楊奎松老先生在其著作《“中間地帶”的革命》中的一章的標題?;诖耍撓嫡n文中“打開革命新局面”這句話,腦中突然出現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下的兩種未來國家道路的博弈和選擇。究竟會走哪條道路?如果回到當時當地當情,讓一個普通老百姓站在不同角度去判斷,一定會得出今天的結論嗎?因此,只有身臨其境,基于當時當地當情,才能懂得中國共產黨在明知不可為,卻又為之的那份堅持的來源是什么。因此,最終我確定這節(jié)課的標題也是立意:向左走,向右走,國家未來何處去?
其次,在明確立意后,我們需要在利用課本材料的基礎上,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適當補充史料,并通過層層遞進和邏輯相扣的設問,創(chuàng)設出一個合理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式教學就會發(fā)揮巨大的作用。我們不僅可以通過引導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更可以通過引導調動學生的情緒,還可以通過引導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材料。
最后,再通過“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樣的問題,給予學生來自靈魂深處的激蕩和震動,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進一步思考或者理解這一課的內容。接著提出問題:面對這樣的力量對比,為什么無數仁人志士仍然愿意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當學生喊出“信仰的力量”時,心中升騰而起的是一團火,一種精神。這樣,他們不僅理解了教學內容,還培養(yǎng)了家國情懷。這種互動,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互動,可以實現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李惠軍老師曾說一堂優(yōu)秀歷史課應“有人情”“有故事”“有格局”“有證據”“有機理”,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這個高度也是我的夢想。在第22課的教學中,我想展現的正是這樣一種高度。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引導式教學模式,對單元、課、目、句進行有效整合,在此基礎上實現在每個單元的高度立意統合下,每節(jié)課都能形成一個立意支點。并且如任世江老師所說,在不同年段有取舍地進行教學,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我常用一句話勉勵自己:我相信歷史課可以拯救靈魂,但是前提是你得吸引這些躁動的靈魂。因此,我堅信引導式教學模式一定能有效并且高效地解決課堂教學問題,使更多老師提升能力,展現自信,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歷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