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桂華 張曈
[ 作者簡介 ]
陸桂華,男,江蘇南通人,淮陰師范學院,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學、植物與微生物互作研究。
張曈,男,山東泰安人,淮陰師范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分子微生物學、生物質能源、“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等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改革。
[ 項目名稱 ]
江蘇省生物技術品牌專業(yè)二期項目,01-48。
[ 摘要 ]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多元價值觀的交織與滲透已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過度依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由此,建立多學科協(xié)同共振的大思政體系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生命科學專業(yè)課程與思政教育中已有和新發(fā)現的交叉點,深化一則并新增一則重要教學案例,輔以多種教學途徑,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用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傳承責任感。
[ 關鍵詞 ]
價值觀;課程思程;生命科學專業(yè)課程;中華優(yōu)秀文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Q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4.047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生產資料多種所有制的并存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網絡文化及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以及西方主流文化包括基督教對我國的快速擴張等,帶來了多元價值觀的交織與滲透,對90后與0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顯著影響。00后的大學生自2018年前后進入全國各高校學習,目前已是大學生的主體。90后與00后大學生價值觀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教育者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僅靠或過度依賴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課)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由此,建立多學科協(xié)同共振的大思政體系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由于課程思政是把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要素及內涵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而不是改變原有課程教學的主要設計,因此,如何在專業(yè)課包括生命科學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把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是值得探究的重要命題。
本文通過已有及新挖掘的生命科學與思政教育的交叉點,深化一則并新增一則重要教學案例,通過問題式、研討式、啟發(fā)式、案例式等教學途徑,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程,用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傳承責任感,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 目前已知最早且有確切記載的表觀遺傳調控現象
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課程的表觀遺傳調控章節(jié)教學中,引入《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的內容:“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1.1 采用問題式教學,提前布置以下問題并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該文獻記載現象是否屬于表觀遺傳調控現象?
若是,是否為有文字以來的最早記錄?
請查找文獻證實或證偽。
1.2 備課及課堂教學主要內容
1.2.1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屬于表觀遺傳調控現象。我國古代典籍中,不僅《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有上述記載,《周禮·考工記》中也有記載,相關內容為“橘逾淮而北為枳”的內容。
1.2.2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記載的內容可能是最早記錄。根據歷代傳承的文本文獻以及目前已出土的考古資料雙重證據,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晏子春秋》是記載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齊國名相晏嬰言行、軼事的一部歷史典籍,也是我國目前最早且獨具特色的歷史人物傳記。該書最早被西漢的司馬遷記載于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寫道:“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p>
第二,根據已出土的考古資料,《晏子春秋》一書在西漢初已在抄傳,成書時間應該在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時代。1972年,在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一號漢墓(西漢武帝時期)中出土了大批竹簡,其中有《晏子春秋》十六章,經與今本對照,內容大體一致,證明今《晏子春秋》一書即是西漢時期的《晏子》一書;之后,《晏子春秋》的竹簡殘文于1973年在河北省定縣中山懷王劉修墓(西漢宣帝時期),以及1977年在安徽省阜陽縣雙古堆汝陰侯夏侯灶墓(西漢文帝時期)先后被考古挖掘出土。在西漢初期,造紙術與印刷術都還沒有被發(fā)明,古書的傳播主要通過口授或抄寫于竹簡、木牘或絲帛上傳遞,抄書難,傳播更難,從成書至流傳都需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因此,《晏子春秋》的成書時間應該在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時代。
第三,《周禮》,西漢初期原稱《周官》,是南宋時確定的十三部儒家經典之一,其成書年代目前仍有爭議,學界主要的看法有七種,即周公制訂、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周秦之際、西漢初期、劉歆偽造。
第四,《考工記》是中國古代關于手工業(yè)工藝技術規(guī)范的最早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文獻?!犊脊び洝繁静粚儆凇吨芏Y》(原稱《周官》),由于《周官》中的“冬官”篇消亡不見,西漢時以《考工記》補入,因此,《考工記》的成書年代歷來也存在爭議,概括起來,《考工記》的成書年代可分為先秦與秦漢兩大類;在先秦成書論中,多數學者認為是春秋或戰(zhàn)國時期。隨著考古出土器物不斷增加,近20年以來,學術界對于《考工記》的成書年代有新的研究但仍有爭議。劉廣定推論該書可能在秦始皇時期編成,上限為戰(zhàn)國晚期。武廷海發(fā)現西漢文帝前元年間至武元光年間,“考工”開始替代“工室”并流行于世,進而推論《考工記》成書于西漢初期的這段時間。
關于武廷海的推論,筆者認為其是以偏概全,理由如下:
第一,西漢初期,在造紙術與印刷術都還沒有被發(fā)明,古書的傳播主要通過口授或抄寫于竹簡、木牘或絲帛上再傳遞,抄書難,傳播更難,從成書至流傳都需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因此,《考工記》主體部分的成書時間必然早于西漢初期。
第二,史念海根據考古資料,認為《考工記·匠人·營國》應取法于戰(zhàn)國時期魏國都城——安邑城,并推論《考工記》成書于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
第三,武家璧在對戰(zhàn)國時期楚國墓葬出土的“虎座鳥架鼓”辨正的文章中,引用《南齊書·文惠太子傳》并考證竹簡《考工記》曾出土于楚國墓葬,說明《考工記》成書年代應不晚于戰(zhàn)國時代。
第四,聶曉雨根據歷史文獻和新中國成立以來50多年對東周王城的科學考古發(fā)掘資料,指出“東周王城的布局雖與《考工記》記載的規(guī)定要求不完全一致,大體上是符合這一理想化的模式”。
1.2.3 國外關于表觀遺傳調控現象的確切記載,已檢索資料表明最早見于十七世紀中葉。
1651年,英國醫(yī)學家、生理學家、解剖學家和胚胎學家——威廉·哈維醫(yī)生發(fā)表了《論動物的生殖》一書,他對雞胚胎和鹿胚胎的發(fā)育過程做了許多實驗上的研究,詳細闡述了胚胎學的原理;威廉·哈維接受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后生論思想。雖然西方學界有一些人認為亞里士多德撰寫了Generation of Animals,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相關的出土文物來佐證亞里士多德提出過后生論或寫了該書。
讓·巴蒂斯特·拉馬克在其《動物學哲學》一書中指出:“生物在個體生活過程中,受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可產生帶有適應意義的性狀變化,并能夠遺傳給后代?!?/p>
1.2.4 小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這一表觀遺傳調控現象,不僅在我國歷代有傳承的典籍記錄在冊,更有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物作為堅實的證據。這個案例可以讓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人的首創(chuàng)發(fā)現,也讓大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2 “早睡早起”中醫(yī)養(yǎng)生觀念,以及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證據
在“生物化學”課程的“核酸的生物合成”章節(jié)中引入中醫(yī)提倡的“早睡早起”養(yǎng)生觀念,然后講解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證據與機制。
2.1 采用研討式教學,提前布置以下問題并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2.1.1 安排學生制作電子表格問卷,自愿組成小組,然后分別調查本校不同院系、不同年級學生的入睡時間與起床時間,并做不同院系之間、不同年級之間,以及男生、女生之間差異的統(tǒng)計分析;
2.1.2 中醫(yī)提倡的“早睡早起”養(yǎng)生觀念,最早出自哪本文獻?
2.1.3 夜里幾點入睡算是早睡?早晨幾點起床算是早起?
2.1.4 請查找資料證實。
2.2 備課及課堂教學主要內容
2.2.1 大學生入睡時間與起床時間調查與統(tǒng)計分析
本課程學生各小組展示各自分別調查本校不同院系、不同年級以及男生女生之間入睡時間與起床時間結果,以及結果差異的統(tǒng)計分析。
教師結合文獻查閱結果進行點評。
筆者根據知網及萬方數據庫中期刊論文,90后與00后大學生睡眠的基本情況小結如下:普通高校(中醫(yī)院??赡艹猓┲写蟛糠值乃X時間在夜里十一點以后,其中又有一部分在夜里零點以后才睡覺;有些高校中甚至有10 %至20 %的大學生在凌晨一點以后才睡覺。
2.2.2 中醫(yī)提倡的“早睡早起”養(yǎng)生觀念起源
從文獻記載來看,該觀念的系統(tǒng)論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其中明確記載:“春三月,此為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醫(yī)學文獻中最早的經典著作,也是最重要的醫(yī)學典籍之一,是歷代中醫(yī)學的必讀之書,被尊為“醫(yī)家之宗”。張維波等研究者認為今本《黃帝內經》成書不晚于公元110至120年;但張維波等也明確指出:《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醫(yī)經七家”中的《黃帝內經》18卷并非今本《靈樞》和《素問》,應該是由扁鵲、秦太醫(yī)令等醫(yī)家的參加,以戰(zhàn)國時期的語言編著學術理論為主,奠定了該書的基本框架。
2.2.3 早睡與早起的準確含義
《黃帝內經·素問》中“夜臥”的含義: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夜”,從“夕”“亦”省聲,……。另,“夜”的西周金文、戰(zhàn)國古文、小篆字形皆是“夜”,從“夕”“亦”。《說文解字注》中,“臥,伏也;伏,大徐作‘休’,誤;……;臥於幾,故曰伏;……;”?!俺肌钡募坠俏淖中蜗褚恢回Q立的眼睛,因此,臥的本義指人伏在幾案上休息,此狀態(tài)時眼睛呈豎立形。
在春秋時期,我國已有成型的青銅燈具(已有出土文物),但民間使用很少;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造價低廉的青瓷燈才開始取代青銅燈,并在民間廣泛使用與普及。先秦典籍中有很多使用燈或燭的記錄,主要是官方或貴族使用;然而,油燈、蠟燭的亮度及穩(wěn)定性都不夠,普通民眾不得不日出而作、日沒而息。《莊子·讓王》即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內容。
李淑媛等認為:《黃帝內經》中春季、夏季的“夜臥”中“臥”字,應理解為“人臥倒躺下的狀態(tài)”,表示躺下休息,或躺下準備進入睡眠,而非睡著的狀態(tài);“夜臥早起”中的“夜臥”應被解讀為(古時)晚睡,但并非熬夜,只是比冬天入睡時間晚一些,是相對于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而言。
王凱勛、蔣力生認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夜臥”,不是晚睡,而是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yǎng)性”中提出的“侵夜乃臥”,由于古人隨日落而息,而夏季的白晝較長,日落時間較晚,因此《黃帝內經》指出夏季的休息(入睡)時間也應隨著日落(時間)的推遲而(相應)推遲。
《黃帝內經·素問》中“早臥”的含義:
雞在日出破曉時鳴叫司晨,日落天暗即歸巢睡覺,作息一直很有規(guī)律。《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指出秋冬兩季應“早臥”,且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因此,“早臥”的含義已很明確。
李強等解讀了《黃帝內經·素問》獨于“秋”言“與雞俱興”,因為雞的作息很有規(guī)律,每到日入之時(酉時)即準時睡覺,所以古人認為其在十二地支中與“酉”對應,作息以雞為準,養(yǎng)收之道。
《黃帝內經·素問》中“早起”的含義:
秋季“早起”的含義,如前文所述,已明確,即與雞俱興。
春、夏兩季“早起”的含義,王凱勛、蔣力生認為,早起,不是一味求早,而是讓人隨著夏天提早的日出時間而提早起床,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yǎng)性”中指出“雖云早起,莫在雞鳴前”,這樣的作息時間,即無厭于日;現代生活使人們已很難做到早臥,但可養(yǎng)成早起的良好習慣。
2.2.4 作息規(guī)律應早睡早起的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證據
哺乳動物肝臟內作為基因復制與修復的單元——(脫氧)核苷三磷酸,按照生物鐘以一定的節(jié)奏合成。
體內核苷酸合成通過補救或從頭合成的方式由肝臟集中控制。電燈的發(fā)明時間不超150年,煤氣燈的發(fā)明與使用也僅在230年前,人的身體機能不可能在短短的200多年時間里發(fā)生顯著的變化。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岡村均率領的研究小組于2012年在SCI期刊Cell Reports發(fā)表研究論文指出(動物)肝臟中核苷酸合成是有節(jié)律的。該研究小組使用正常小鼠以及破壞了肝臟內生物鐘的小鼠做實驗,調查了兩類小鼠體內的核苷酸從頭合成中嘌呤和嘧啶的主要限速酶基因表達量的變化。結果發(fā)現正常小鼠的核苷酸合成主要限速酶基因在白天的表達量是夜間的四分之一左右,這樣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但體內生物鐘被破壞的小鼠,核苷酸合成的主要限速酶基因表達量的變化則是混亂的。特別是其中的Rrm2基因,同時在嘌呤和嘧啶合成中起限速作用,該基因不僅在白天的表達量是夜間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在生物鐘被破壞的小鼠肝臟中的表達量一直是低水平。該研究小組揭示了野生型小鼠肝臟核苷酸代謝受普遍晝夜節(jié)律影響,包括限速酶的節(jié)律基因表達以及核苷酸代謝組的振蕩;肝臟生物鐘的遺傳性破壞導致這些限速酶基因的異常表達,以及異常的核苷酸節(jié)律,如持續(xù)低水平的ATP和過量的尿酸(嘌呤的降解產物,可導致痛風?。?。
睡眠限制與生物鐘混亂、肥胖、胰島素耐受、糖尿病等代謝紊亂及心血管疾病相關聯(lián)。
每晚睡六至七小時可降低認知障礙發(fā)生風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神經內科教授郁金泰與青島大學神經內科教授譚蘭臨床研究團隊合作,在736位參與者的臨床隊列研究中,首次從生物標志物層面證實了在中老年人群中,夜間睡眠時間與阿爾茨海默病病理發(fā)生之間的U型關系:即睡眠不足或過多均可促進腦內淀粉樣β蛋白異常沉積,而淀粉樣β蛋白沉積是誘發(fā)阿爾茨海默病的共同通路和該疾病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白天經常犯困亦可促進體內淀粉樣β蛋白異常沉積;而最佳的睡眠模式為,每晚10點入睡,睡眠時長6至7小時,這種睡眠模式下腦內淀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水平最低,相關研究結果于2020年7月13日在線發(fā)表于著名的SCI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2.2.5 我國健康長壽老人主要的睡眠模式是早睡早起
樊新民等于2007年發(fā)表了《我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的調查報告》一文,通過對62位90歲以上健康高齡老人的個案訪談以及數據統(tǒng)計分析,得出9點結論,其中第8點指出,早睡早起是有利于健康長壽的睡眠習慣,62位高齡老人中,晚上九點半前睡覺的有50人,早上七點半以前起床的有52人,表明健康長壽老人早睡早起特點很突出。
王玨等于2017年發(fā)表了《健康高齡老人中醫(yī)體質與睡眠習慣之間的關系研究》一文,選取了江蘇省如皋、溧陽、太倉三地常住健康老人進行問卷調查,共得到467份有效問卷,平均年齡為85±4.33歲,年齡跨度在80至102歲;睡眠習慣包括早睡(指22時及之前入睡)、早起(指早上7時及之前起床)、晚睡(指超過凌晨1時才入睡)、晚起(指早上超過9時才起床)四種。研究結果另顯示:雖然在不同體質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不過健康高齡老人普遍有著良好的睡眠習慣,早睡早起350例(占總人數的74.9 %),晚睡早起42例,早睡晚起15例,晚睡晚起9例(僅總人數的1.9 %)。作者在討論中另指出,晚起相對于晚睡來說,導致的偏頗體質更多,對健康的損害更大。
2.2.6 小結及關于大學生入睡與起床時間的建議
中醫(yī)提倡的“早睡早起”養(yǎng)生觀念,不僅在我國兩千多年前甚至更早成書的醫(yī)家最主要經典著作之一的《黃帝內經》中有明確論述;近十年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相關領域的研究結果不斷在提供新的佐證。
中國古人不僅有首創(chuàng)發(fā)現,而且上升到理論高度,指導中國人的養(yǎng)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學生從中應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關于大學生入睡與起床時間的建議:對于絕大部分人而言,春季與夏季,每晚11點之前入睡,早晨6點之前起床;秋季,每晚10點之前入睡,早晨6點之前起床;冬季,每晚10點之前入睡,早晨6點半至7點之間起床;睡眠時間7至8小時為宜,超過9小時或少于6小時對身體都不好。相同的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比晚睡(熬夜)晚起的效果要好得多。彭欣等在其調查及分析指出,大學生晨起(包括周末)的時間越遲,學業(yè)成績越差,且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
參考文獻
[1]闞妮妮. “90后”大學生價值觀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為例[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0.
[2]馬金蓮,康小麗. 蘭州市高?!?0后”大學生價值觀現狀調查分析[J]. 學理論,2014(24):286-287.
[3]胡啟蕓. 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上海部分高校為例[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2):52-54.
[4]歐陽玉子.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及成因與對策研究[J]. 文學教育(下),2019(1):81-82.
[5]周德芹.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調查報告[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49-51.
[6]高德毅,宗愛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7]陳陽建,李鳳燕,張立飛,等. “課程思政”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探索實踐[J]. 管理觀察,2018(26):126-127.
[8]徐啟江,周波,閆海芳. “分子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19(1):15-18.
[9]劉文斌. 再論《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質[J].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2):89-94.
[10]駢宇騫. 對《晏子春秋》的再認識——兼談古書的形成與發(fā)展[J]. 管子學刊,1990(1):39-44.
[11]張國安. 《周禮》成書年代研究方法論及其推論[J]. 浙江社會科學,2003(2):146-151.
[12]李秋芳. 20世紀《考工記》研究綜述[J]. 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4(5):10-17.
[13]劉廣定. 再研《考工記》[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科版),2005(3):13-18.
[14]武廷海. 《考工記》成書年代研究——兼論考工記匠人知識體系[J]. 裝飾,2019(10):68-72.
[15]史念海. 《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撰著淵源[J]. 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1998(3):46-56.
[16]武家璧. 虎座鳥架鼓辨正[J]. 考古與文物,1998(6):57-62.
[17]聶曉雨. 從考古發(fā)現看洛陽東周王城的城市布局[J]. 中原文物,2010(3):51-55.
[18]Boylan M. Aristotle on the generation of animals:a philosophical study[J].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1987(19):95-97.
[19]Por F D. The actuality of Lamarck:towards the bicentenary of his Philosophie Zoologique[J]. Integrative Zoology,2010(1):48-52.
[20]郭夢欣. 90后大學生不良生活惡習調查研究[J]. 現代國企研究,2016(12):203-204,207.
[21]王海博,葛偉,馬文豪,等. 大學生睡眠狀況調查及干預[J]. 教育現代化,2019,6(52):213-214.
[22]林秋雁. 不同學齡階段學生群體的睡眠特征[D]. 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20.
[23]陳志娜. 大學生宿舍作息沖突的現狀調查及引導途徑[J]. 高校后勤研究,2019(4):43-46.
[24]張曉瓊. 當代大學生晚睡調查研究——以某醫(yī)學院在校生為例[J]. 現代交際,2019(18):11-13.
[25]李淑媛,李福東,陳寧,等. 《黃帝內經》“夜臥早起”英譯探析及其教學意義[J]. 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20):24-27.
[26]張維波,高也陶,李宏彥. 《黃帝內經》成書年代解析[J]. 中華醫(yī)史雜志,2017,47(3):173-177.
[27]熊月之. 照明與文化:從油燈、蠟燭到電燈[J]. 社會科學,2003(3):94-103.
[28]饒龍隼. 擊攘歌小考[J]. 古典文學知識,2001(2):64-70.
[29]王凱勛,蔣力生 . 淺探《黃帝內經》夏季養(yǎng)生之道[J]. 江西中醫(yī)藥,2014,45(11):8-9.
[30]李強,李賀,張志斌,等. 觀小學之竅 見大象之妙 探形音之賾 索懸隱醫(yī)理[J].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21(6):631-633.
[31]孫興勤. 發(fā)明電燈的桂冠為什么沒有戴在斯萬頭上[J]. 云南科技管理,2005(5):76.
[32]段慧明,史振東. 話說家用燃氣表[J]. 中國計量,2006(11):47.
[33]Fustin J M,Doi M,Yamada H,et al. Rhythmic Nucleotide Synthesis in the Liver:Temporal Segregation of Metabolites[J]. Cell Reports,2012,1(4):341-349.
[34]樊新民,周軍,韓輝. 我國高齡老人健康長壽的調查報告[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3):121-128.
[35]王玨,李國春,何文彬. 健康高齡老人中醫(yī)體質與睡眠習慣之間的關系研究[J].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3(6):643-645.
[36]何文彬. 試論《黃帝內經》在中醫(yī)教育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J]. 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3):4-5.
[37]彭欣,湯曉林,馬紹斌,等. 大學生健康相關行為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58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