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勇奇 全國公安文聯(lián)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任何事,有人倡導,就會有人反對。比如鞭炮禁放,初時,眾說紛紜,近兩年,終于反對之聲漸弱,“禁放”漸入人心。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過,要禁止私自燃放鞭炮。其時,《大公報》曾公告:“入冬以來,風高物燥,瞬屆年節(jié),競放花爆。起花雙響,高入云霄,遺火落下,貽害非小。販賣燃放,均于禁條。特先曉諭,廣為勸告,父戒其子,兄為弟導,子弟有犯,父兄枷號,倘敢故違,決不寬饒?!比欢倌陙?,“禁”與“放”,在歷史長河中,總像互相較著勁,作著“波浪式”的前進。由此可見,移風易俗的過程,常常是十分漫長的。
有時候,越被“禁”,就越想“放”?!敖狈疟夼?,會在某種意義上給大膽的廠家、投機的商人帶來暴利。“禁”的政策越緊,“放”的花招越多。地下作坊,非法用工,粗制濫造,暗藏暗運,偷賣偷放,種種作弊,更增加了“放”的危害。
對于禁放鞭炮存有異議的聲音,大概是擔心,沒有鞭炮聲,會減淡逢年過節(jié)的歡慶氣氛,甚至削弱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吸引力。其實,節(jié)日氣氛也是應當與時俱進的,何況,老底子的東西,適當地“斷、舍、離”,也不會有礙傳承。有時候,有選擇地舍棄,正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有更好的過年過節(jié)的方式。
其實,燃放鞭炮,是一種帶有破壞性的慶祝方式。浪費資源,污染空氣,產生垃圾,制造噪聲,特別是近年來,一起起鞭炮導致的群死群傷事故,場面可謂觸目驚心,教訓可謂深刻沉痛。
鞭炮固然可以制造喜慶氣氛,帶來歡聲笑語,然而,也能使人樂極生悲,失去歡樂。特別在人員密集場所,一旦發(fā)生火警,原本增添喜氣的鞭炮,也有可能反過來釀出慘劇。
每年春節(jié)是放鞭炮最多的時候。“不放鞭炮,年味淡了!”有人這么說。其實,寫春聯(lián)、祭祖先、打年糕、蒸饅頭、包餃子、大掃除、迎財神、穿新衣、扭秧歌、調龍燈、舞獅會、廣場舞……賀年迎春的方式,是有很多的。有所揚,有所棄,正是歷史發(fā)展的常態(tài)。只有那些能與眾人同樂,不會貽害他人的習俗,才是值得我們保留和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