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山
美籍華裔物理學(xué)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與我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核物理學(xué)家鄧稼先的友誼長達半個世紀,在科學(xué)界傳為美談。
楊振寧祖籍安徽肥西縣,生于1922年,鄧稼先是安徽懷寧人,生于1924年。鄧稼先、楊振寧曾一起就讀于祟德中學(xué)。這兩位志趣相投的同鄉(xiāng)、校友,自青少年時代便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將來事業(yè)有成,一定報效祖國!
1946年初秋,22歲的鄧稼先畢業(yè)后,被北京大學(xué)物理系聘為助教。次年,鄧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行前,他征求在美國就讀的楊振寧的意見,楊振寧建議他到普渡大學(xué)去,因為普渡大學(xué)收費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信中還說:“此校離芝加哥很近,我們兩人可以經(jīng)常見面。”
1950年8月29日,鄧稼先與留學(xué)美國的100多名學(xué)者一起,歷盡艱辛,回到新中國的懷抱。從此,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lián)系。
1950年秋,著名核物理學(xué)家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讓他秘密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鄧稼先從此與世隔絕,全心投入原子彈研究工作。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鄧稼先被稱為“兩彈元勛”。
1971年夏,闊別22年后,楊振寧與鄧稼先在北京相見。其間,楊振寧問鄧稼先是否有美國科學(xué)家?guī)椭袊兄圃訌棥`嚰谙日埵局芏鱽?,該怎么說,是否如實相告。周恩來讓鄧稼先如實告知。于是,楊振寧在結(jié)束訪華的告別晚宴上,收到了一封鄧稼先的親筆信,看到鄧稼先擲地有聲的話語:“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睏钫駥幃?dāng)即離開席位躲到一旁,流下了熱淚。
從1964年到1986年,22年間鄧稼先一共參與了32次核試驗,親自去羅布泊指揮工作隊參與實驗15次。鄧稼先長期親臨一線,強烈的射線嚴重損害了他的身體。1985年7月,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被送住院治療。但他并不后悔,他對夫人說:“做好了這件事情(核試驗),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價值,就是為它死也值得!”
1986年五六月間,楊振寧曾先后兩次回國,去醫(yī)院探望鄧稼先。那時鄧稼先病已經(jīng)很重,口、鼻經(jīng)常出血??磧扇嗽诓》康淖呃壬虾嫌暗恼掌?,鄧稼先的右嘴角下還有一塊血跡,但他的笑容是那樣的坦然、幸福。鄧稼先對楊振寧說:“我雖然受核輻射而得了癌癥,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們成功地實現(xiàn)了核爆炸,使國家更加強大!”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這顆科學(xué)巨星隕落了。聽到噩耗,楊振寧立即從國外發(fā)來唁電:“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
1987年10月23日,楊振寧飛越萬里,到北京為鄧稼先掃墓。掃墓儀式結(jié)束后,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捧著一只藍色盒子,雙手交給楊振寧。盒面上寫著“振寧 致禮存念”,落款是“稼先囑咐,鹿希贈”。楊振寧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稼先囑咐”四個字上。許鹿希將盒蓋打開,里面整齊地擺放著他們的家鄉(xiāng)安徽出產(chǎn)的石制筆筒、筆架、墨盒、筆盂、鎮(zhèn)尺和長方形石印。這是鄧稼先最后的囑咐,將這套堅固光潔的文房四寶留贈楊振寧——愿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摘自《人民周刊》,2019年第22期,有刪改)B9524050-0FC7-4600-AEE1-3694540A7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