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歡歡
初次聽到“郝派西河大鼓”這一名稱,還是在上專業(yè)課時聽導師介紹過。那時只知沈陽有一個西河大鼓的流派分支,叫“郝派西河大鼓”,已傳至三代,且第三代傳承人郝赫就居住在沈陽。簡單查閱資料獲悉,“郝派西河大鼓”是“南口兒”支系中成果豐、影響大、傳承時間長的一個流派。“郝派”創(chuàng)始人郝英吉博采眾長、行腔工巧,長篇書目猶為出色。他子女7人,除長女外均從事西河大鼓的演唱與伴奏,行內有“西河世家”①之美譽。傳至第二代演員,在粗獷的聲腔風格中轉化出女腔,稱贊郝艷霞和郝艷芳“傳南口之優(yōu)良藝術傳統(tǒng),又有個人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②。傳至第三代,長篇短篇并舉,說唱創(chuàng)兼優(yōu),以郝赫和郝秀潔最具代表性。為何“郝派西河大鼓”能夠傳世120余年?以上寥寥數(shù)句根本無法得以解惑,反而更想讓人一探究竟。
郝英吉是西河大鼓第三代著名藝人之一,1897年,正式拜師西河大鼓創(chuàng)始人馬三峰的長子馬小峰從藝。由此,開啟了“郝派西河大鼓”的歷史篇章。
(一)郝英吉生平
1887年,郝英吉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東教村一戶農村家庭。說起河北保定,它至滄州一帶是西河大鼓的發(fā)源地,同時,郝英吉幼年正逢西河大鼓蓬勃發(fā)展,優(yōu)越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使他從小耳濡目染,并對西河大鼓產生了濃厚興趣。1897年,正式拜馬小峰(馬三峰之子)為師學藝。可惜好景不長,1899年,馬小峰便因病逝世了。事后,郝英吉又帶藝投師王殿邦,郝英吉的藝名由王殿邦所賜。在長期的演出中,郝英吉結識了朱化麟、王振元等西河大鼓名家,并私淑他們的技藝,結合自己原有的“北口兒”基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下為郝英吉的師徒譜系:
郝英吉對長篇書目的發(fā)展貢獻極大,由于師輩的長篇書目極少,為吸引觀眾,他便自己搜集大量的說唱中篇書目以及有關的歷史演義小說,按書序串連起來,以全書總體主線搜集有關資料,把書中故事互不銜接或時間相距過遠等問題,通過增添故事情節(jié)和有關人物,力求恢復書目原貌,并取得不錯反響。為何會發(fā)展長篇書目?這與郝英吉“闖”天津有關。當時天津工商業(yè)發(fā)達,外省入津的人口激增,各種曲藝形式也以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紛紛流入天津。來津前,郝英吉便已開始搜集整理出自己的說唱書目,數(shù)量多且深受觀眾喜愛。來津獻藝后,演遍了各地演出場所,還經常應邀到公館或大宅門演出,不僅適應了新的從藝環(huán)境,擴大了交友范圍,還積累了作品素材,推動了長篇書目的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郝英吉來津前,來津的說唱藝人雖使人有熙來攘往之感,尚未聞有人在津久住,到他及咸士章、田士杰等來津后,西河大鼓藝人才逐漸定居天津。
郝英吉有一個天生的好嗓子,音域寬廣,游刃有余。在演出過程中,他最拿手的是“雙高”“二黃大反腔”“十三咳”等特色唱腔,其中為表演悲慘情節(jié)還自創(chuàng)了唱腔“刀刀痛”。與同時代相當一部分說唱藝人一樣,郝英吉雖未進學讀書,卻也能創(chuàng)演出好的作品,其演唱的《隋唐》《月唐演義》《東漢》等書,故事生動,結構嚴謹,都有他自己的見解和藝術構想。他善于利用口技模仿風、雨、雷電聲,尤其是以口技展現(xiàn)古代戰(zhàn)爭的人嘶馬吼,更是惟妙惟肖。除此之外,郝英吉的書帽、小段兒和中篇書目更是出神入化,只可惜由于當時條件有限,無音響資料留下,是為遺憾。
1948年,郝英吉返回天津,轉年春,因患食道癌逝世。
郝英吉共有子女7人,除長女外均從事西河大鼓的演唱與伴奏。長子郝慶軒(1910——1988)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東教村,16歲便在津登臺演出。1933年春,正式拜西河大鼓老藝人牛德興為師,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演唱風格,20世紀40年代便紅遍大連。郝慶軒創(chuàng)演兼?zhèn)?,其?chuàng)作的《呂梁英雄傳》在天津解放初期,對鼓曲界說新唱新,起到了較為重要的表率作用。他曾任大連市“書詞工會”主要骨干人員,天津“西河鼓曲改革研究社”副會長。
二女郝艷春 (1918——1974)出生于天津,自幼隨父學藝,專攻三弦,此后便有了“少年女弦?guī)煛雹壑Q。她加入錦州曲藝團后,長期為五妹郝艷卿伴奏。同時,她還為東北大鼓、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及單弦演員伴奏,是一位三弦高手。
次子郝慶國(1920——2002)出生于天津,11歲棄學從藝,先后跟其父郝英吉、長兄郝慶軒學習三弦彈奏技藝,后拜師牛德興。1959年,沈陽曲藝團成立后,郝慶國因技藝精湛,成為當時團里工資最高的伴奏員。他的伴奏不花哨,拖腔保調流暢自然,曾和諸多名角合作,他對西河大鼓的唱腔發(fā)展和伴奏方法的改進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女郝艷卿(1928——2020)出生于天津,由于年齡最小且聰慧,深受家人喜愛。郝艷卿12歲,父親郝英吉便正式教授女兒彈唱,13歲為舅父李慶堂登臺伴奏,14歲便開始登臺演唱。她的表演風趣、俏麗且靈活多變,深受聽眾的歡迎和愛戴,在遼寧省各地享有盛名。以下為郝英吉家族從事西河大鼓的譜系:
由于父親郝英吉的精湛技藝,兒女紛紛與父學藝,他們在不同的程度上,在西河大鼓的繼承、發(fā)展、革新等諸多方面皆有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為三女郝艷霞和四女郝艷芳。
(一)郝艷霞小傳
郝艷霞(1923——2003)是郝英吉的三女,生于天津,也是“二代郝派”的代表性人物。11歲開始便為大哥郝慶軒伴奏,并正式向父學習弦藝。15歲的郝艷霞在大連登臺說書,一登即紅,各書場爭相邀請。1942年,應四海升平茶社邀約,郝艷霞到沈陽演出獻藝,從此便一炮打響,聲名鵲起。1948年,從沈陽回到天津,郝艷霞由于平新書場和鴻利茶社的競相爭聘,決定同時在兩處上演,結果場場爆滿。從此,她在天津站穩(wěn)了腳跟,40年代,郝艷霞與王香桂、李春琴、楊文艷等均為著名西河大鼓女演員。
郝艷霞在“郝派西河大鼓”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書目方面,郝艷霞自幼受到書場和父親帶來的熏陶,對故事內容的敏銳把握尤為精準。她的代表書目《楊家將》整理成書,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八百破十萬》《月唐演義》《十二寡婦征西》等都陸續(xù)問世。郝艷霞的書目由一個個緊緊相扣的懸念故事創(chuàng)作而成,聽眾跟隨書中主人公的命運與情節(jié)的不斷變化,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不停起伏激蕩。另一方面,郝艷霞的短篇書目也十分精彩,《大西廂》《一百單八州》等均是其保留唱段。此外,郝艷霞出生的時候正值中國動蕩時期,西河大鼓逐漸走向成熟期,演唱的書目越發(fā)精彩,十分具有時代精神。郝艷霞的西河書目,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都是反映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對當時的人們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說唱方面,郝艷霞講究藝術美,對腔調更是精雕細琢。比如在《射雁》中“他們抬頭看,就不見濱鴻雁,哪,啊,啊”的“哪”“啊”“啊”的拖腔,郝艷霞就處理成3種不同的曲調,展現(xiàn)出兩位打獵人的遺憾情感,但是通過音樂形態(tài)分析,發(fā)現(xiàn)3個曲調的骨干音是一樣的,可見其唱腔的細膩多變。郝艷霞的說唱酣暢淋漓,富有韻味,值得慶賀的是,1988年,郝艷霞《西河大鼓精粹》CD盤和郝艷霞《西河大鼓名段》VCD光盤的發(fā)行,彌補了郝派西河大鼓音像資料上的空白,更直觀地欣賞到其委婉動聽的演唱以及典雅大方的臺風。
2003年8月20日,郝艷霞在天津永安公墓長眠。
(二)郝艷芳小傳
郝艷芳(1925——2009)是郝英吉的四女,出生于天津。年僅6歲就與河北梆子演員賈桂蘭同臺演出,在《三娘教子》中飾演薛猗哥。8歲就能登臺演唱西河大鼓小段,十幾歲就能獨立登臺演唱中篇書目。
1942年,郝艷芳應沈陽四海升平茶社之約,由大連赴沈陽演出。關于此事還有一故事叫“楊少清買大皮襖”。楊少清是四海升平茶社的掌柜,到處托人請名角來說書,恰逢遇到張殿山,得知正在大連演出的郝艷芳一家。楊掌柜開玩笑道:“你真給我請位名角來,唱紅了,我給你買大皮襖?!笔潞螅?7歲的郝艷芳和19歲的郝艷霞在沈陽遠近聞名,茶社盛況空前。張殿山還因此得到楊掌柜的一件上等狐貍皮襖作為答謝,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郝艷芳的演唱有口皆碑,中國藝術研究院還藏有其演唱的《大鬧天宮》《大西廂》和《生產合作者》。郝艷芳有著豐富的演出經驗,嗓音圓潤自然,易于抓住聽眾的注意力,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打破原有西河大鼓唱腔的局限性,對舊有唱腔加以推陳出新,并不斷創(chuàng)造新腔,才能更為細膩地刻畫人物,受到觀眾的贊賞。最為業(yè)內人士稱贊的新腔就是“滿山芳艷”,此腔用于描寫景物、擺設,演唱低回婉轉,韻味醇厚,《大西廂》等唱段中有所運用。另外,郝艷芳參與創(chuàng)演的《段元星觀星》《春到膠林》等新作品也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郝艷芳在專注曲藝事業(yè)的同時,更為關注國家時事。1952年,郝艷芳主動報名參加赴朝慰問團,為中國人民志愿軍表演。郝艷芳在朝鮮慰問演出期間,冒著敵人的炮火和飛機轟炸,她自編自演了西河大鼓《擔架隊捉俘虜》《戰(zhàn)斗英雄關崇貴》等作品,受到志愿軍的熱烈歡迎。1953年3月,天津人民廣播電臺曲藝團成立,郝艷芳作為演員,深受天津市民的喜愛,之后,郝艷芳離津赴沈,加入沈陽市曲藝團,久居沈陽,成為關外西河大鼓的一桿大旗。
郝艷芳除了創(chuàng)作和表演方面外,在培育曲壇新秀方面也作出較多貢獻。1981年,郝艷芳作為遼寧省代表參加“中長篇書目座談會”,會上發(fā)表了關于長期以來演唱、整理、改編、創(chuàng)作中長篇書目的經驗,一些年輕的西河大鼓演員都受教于她,郝艷芳私下也常常為年輕演員答疑解惑。為了不使傳統(tǒng)書目失傳,郝艷芳在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還整理出版了《小將呼延慶》等3本長篇評鼓書書目。
2009年11月10日,郝艷芳在沈陽病逝,享年85歲。
郝氏第三代繼承人人員眾多,郝秀琴、郝秀蘭、郝秀云、郝秀苓、郝赫、郝秀香、郝秀潔等兄弟姐妹,都曾展現(xiàn)或正在展現(xiàn)著“郝派西河大鼓”的錦繡風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郝赫和郝秀潔。
(一)郝赫簡介
郝赫,國家一級編劇。1942年出生于大連,后隨父親定居沈陽。1958年,郝赫考取沈陽市民眾曲藝團學員班。1965年,團長呂福壽發(fā)現(xiàn)郝赫在創(chuàng)作上的才能,把他調入創(chuàng)作室專職創(chuàng)作。隨后,每逢省市匯演,都有他的作品參賽,到今為止,他發(fā)表的鼓曲、二人轉、評書、快板、相聲、小品、曲藝理論及評論文章已有800余篇,多篇作品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郝赫除了短篇曲藝作品,也在長篇大書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郝赫編著了多部長篇作品,其中,《怪俠歐陽德》是遼寧省第一部進入臺灣市場,并廣受好評的評書作品,可見其作品之精彩。就這樣,郝赫從一個評書演員逐漸成為一名曲藝作家。
郝赫不僅能夠創(chuàng)作,表演功力也很過硬。2010年,郝赫每周六在沈陽老字號“德泰軒”茶館,演出看家活《三俠五義》,連演5個月,吸引了大量遼沈地區(qū)的年輕曲藝愛好者加入曲藝隊伍。
郝赫熱愛曲藝事業(yè),在他從藝60年作品研討會上,田連元、崔凱、耿瑛、楊振華等遼沈曲藝名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令人驚喜的是,2021年10月6日,郝赫的《郝赫回憶錄》在北方圖書城文化新谷店舉行新書首發(fā)儀式,此書知識性和趣味性并存,書中歷史資料豐富,很多情節(jié)都是首次披露,堪稱“遼沈地區(qū)曲藝簡史”。
年近80歲的郝赫,仍在馬不停蹄地繼續(xù)向前,不僅到大學講課、擔任匯演評委,更是不停地為各類晚會創(chuàng)作曲藝節(jié)目,為省內外演員提供新作品,郝赫先后被評為沈陽市“老有所為先進個人”“遼寧好人”稱號。
(二)郝秀潔簡介
郝秀潔,國家一級演員,1958年出生于天津,12歲隨母親郝艷霞學唱西河大鼓,15歲進入部隊文工團工作。1979年,郝秀潔由部隊文工團復員后考入天津市曲藝團,做了專業(yè)西河大鼓演員。經過不懈努力,再加上母親郝艷霞的指導,郝秀潔很快成為演唱西河大鼓的后起之秀,屢獲獎項。與其母親不同的是,郝秀潔以短篇書目為長。1981年,她演唱的《魯班學藝》獲表演一等獎,一舉成名。之后便有了《百亭爭秀》《康熙用膳》等一系列精品曲目。
雖然郝秀潔在短篇演唱方面口碑載道,但她同時承襲了“郝派”的長篇書目。1985年,郝秀潔在四姨郝艷芳的指導下,錄制了八十回三十多萬字的《小將呼延慶》,觀眾反響很好,可謂是花成蜜就。她還把這筆有生以來最大數(shù)目的稿費————1040元,全部捐給了老山前線的戰(zhàn)士。在堅守演出一線的同時,她始終堅持創(chuàng)作,陸續(xù)出版了《孤膽英雄》和《薛仁貴蒙冤》。
郝秀潔不僅繼承了外祖父郝英吉創(chuàng)立的“郝派西河大鼓”的藝術特點,也繼承了第二代藝術代表性人物郝艷霞的說唱藝術,在傳承的基礎上感悟時代趨勢及鼓曲革新意識,廣納百家,兼容并蓄,成為“郝派”在新時期的代表人物。2018年5月,郝秀潔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3月22日,郝秀潔在天津舉行了收徒儀式,郝秀潔收徒對“郝派”以及整個西河大鼓藝術的繼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筆者有幸與郝赫老師進行過交流,他多次在百忙之中給予解惑,有時還整理成文件提供參考,解答清晰明了,建議一語中的,使筆者受益匪淺。西河大鼓百余年歷史,歷代藝人數(shù)以千計,無數(shù)名家在各方各時期涌現(xiàn)。而“郝派西河大鼓”歷經120余年,三代傳承,從未中斷,且皆為一時之秀。行文至此,筆者深覺“郝派西河大鼓”的歷史發(fā)展仍可探究,如唱腔、書目的音樂分析等。由于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詳盡,尚存些許遺憾?!昂屡晌骱哟蠊摹睗M足了幾代觀眾、聽眾和讀者的藝術享受與需求,真是“藝冠三代、韻揚百年”。
注釋:
①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遼寧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遼寧卷》(上下冊),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2年,第74頁。
②鐘聲:《西河大鼓史話》,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16頁。
③劉建云、伍振英:《西河大鼓大全(上冊)》,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年,第203頁。
(作者:沈陽音樂學院2019級研究生)(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