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梔
小時候家住在一樓,窗外面還有一層防盜窗。小伙伴們想要找我就把手伸進防盜窗里開窗叫我。我的房間正對著屋外的草坪,草坪對面就是發(fā)小家。我無數(shù)次想要拉開窗戶跳出去,去找我的朋友們玩兒,但是每次都被拉不開的窗戶所阻礙,要反方向從我家的單元門出去才能繞過去找他們玩兒。
窗外面有一棵金桔樹,已經(jīng)長得很大了。它是我家種的,但后來就成了綠化的一部分。當時拿來的時候它還連著花盆,小小的一棵。后來就越長越大,甚至不需要花盆了。它年年結果,但我印象里沒怎么吃過它的果子,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一旦果子成熟就會被鄰居或者來等我出門玩兒時閑著沒事干的小孩兒摘走,只留下了那些青色的或者是很小的等著長大。很多年以后,我回來的時候路過看見它,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長得很高很大了。也許是我們搬走了,沒有人管它的枝葉長得如何,它就全方位擴散式地向外擴展,長得比我的童年還肆意。
單元門前面也是一塊很大的草坪。小時候不認識花,長大了才知道樹干高側枝短不能爬的叫垂絲海棠,樹干高側枝大會開白花還可以勉強爬一爬的是一種早櫻。小時候沒注意過花開的時節(jié),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它們比普通的櫻花開得早。
小區(qū)實在是很大,綠化做得很足,幾幢樓中間還有個小公園,正中心的圓形花壇有一棵很大的樹,下面種滿了快到小腿高的草,枝葉和草交織在一起,一到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見,一不留神就會磕到花壇的邊。也有的人說里面藏著蛇,總之是個不適合在晚上玩兒的地方。很多年以后我長大了,再回去看的時候樹長得很高很高,已經(jīng)把草的高度遠遠地甩在了后面,兒時會交雜在一起的枝葉早已凌空,而腳下的草卻稀稀疏疏,不復當年了。
花壇對面還是草坪。我在那塊草坪里翻找過蚯蚓,懷著好奇心在櫻花樹的側枝上驗證它到底能承受多少個小孩兒(事實證明至少四個,因為第五個孩子實在是無處落腳了),夏天在草坪上被男孩子們踢得亂飛的足球擊中過肚子,冬天和小伙伴們在那里滾雪球。
長大以后的某一個雪天,我再次回到那塊草坪,順著兒時的不太真切回憶和當年還不認識的同學一起重新滾雪球。身旁湊過來的小女孩和當時的我們一般大,一問才知道,恰好是小學班主任現(xiàn)在在帶的孩子。我本以為現(xiàn)在的孩子和我們當時的快樂早已無法相比,回過頭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童年還是都一樣,甚至長大后的我們還無意間闖入了她們的童年。
這是我很多童年回憶中的一小部分。小時候不記日記,也沒有相機,很多具體的東西都只留存在了腦海里。我怕記憶抵不過時間,幾個模糊的瞬間忘記了就很難再喚起,再回首已是此去經(jīng)年。
成長真的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如何和走丟了的回憶作斗爭呢。
無解。唯有歲月漫長值得。
一學就會:
文章開頭引人入勝,從回憶入手,將故事濃縮在小區(qū)框架之中,那么,在這個地方作者會有著怎樣的回憶呢?首段寥寥數(shù)語,引發(fā)了讀者關于這段回憶的好奇,引發(fā)了下文關于這段回憶的講述。緊接著作者以空間視角為順序,探索了自己兒時的一段回憶。并闡述了無論什么年代,大家的童年都大相徑庭,時間是個回環(huán),成長漫長,回憶只占據(jù)一小部分,大家都是跟著歲月的洪流一直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