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8項涉及橡膠制品相關性能測試方法制修訂國家標準介紹(2021)
陳靜
(天津四十二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告總計發(fā)布18次,其中涉及到橡膠行業(yè)的標準的公告為3號,5號,7號,11號,12號,共計23個標準。其中涉及到硫化橡膠制品的常用的性能測試方法標準的有8項。
GB國家標準;標準制修訂;橡膠行業(yè)
表1 2021年制修訂的部分橡膠標準
標準介紹
本標準使用翻譯法等同采用ISO 48-3:2018《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硬度的測定第3部分:用超低橡膠硬度(VLRH)標尺測定定試驗力硬度》。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由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通用試驗方法分技術委員會(SAC/TC35)歸口。
起草單位:廣東省計盤科學研究院、德商悔銳儀器(上海)有限公司、工鏈(寧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綸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廣東皇冠膠粘制品有限公司、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橡膠工業(yè)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本硬度測試包括在較小的接觸力和較大的總力作用下測量球形壓頭壓入橡膠表面的壓痕深度差值。根據(jù)這一差值,“超低橡膠硬度”(VLRH)值可通過表1-1或基于該表繪制的曲線獲得,或者通過由該表計算而來并安裝在壓入深度測量裝置上的標尺直接讀取。
試樣的上、下表面應平整、光滑且相互平行。標準試樣的厚度至少為6mm,可以自一層、兩層或三層橡膠疊加組成,其中最薄的一層厚度不應小于2mm。試樣的橫向尺寸應滿足至少三次硬度測量,并且測量點與點之間的距離至少為10mm,測量點距試樣邊緣至少3mm。
將試樣放置于水平的樣品臺上,放下壓足與試樣表面接觸。在接觸力作用下,使壓桿和球形壓頭在橡膠上保持5s。如果硬度計以超低橡膠硬度(VLRH)分度,應在5s時間結束時將其調(diào)整到讀數(shù)為100;然后施加壓入力并保持30s,此時可直接讀取超低橡膠硬度(VLRH)值。如果硬度計以長度單位分度,應記下施加壓入力30s時引起的壓桿壓入深度的差值D,通過表1-1或由該表得到的曲線,即可轉(zhuǎn)換為對應的VLRH值。
在試樣上三個不同位置進行重復測量,取三個結果的中值作為測量結果。
表1-1 D值與超低橡膠硬度(VLRH)值的換算
表1-1 D值與超低橡膠硬度(VLRH)值的換算(續(xù))
D,μmVLRHD,μmVLRHD,μmVLRH 110894505579021 120884605480020 130874705381019 140864805282018 150854905183017 160845005084016 170835104985015 180825204886014 190815304787013 200805404688012 210795504589011 220785604490010 23077570439109 24076580429208 25075590419307 26074600409406 27073610399505 28072620389604 29071630379703 30070640369802 31069650359901 320686603410000 3306767033——
壓入深度差(D)與超低橡膠硬度(VLRH)的一般數(shù)學關系如下式所示:
VLRH=100-0.1D
本標準代替GB/T 27800-2011 《靜密封橡膠制品使用壽命的快速預測方法》。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協(xié)會提出,由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35)歸口。
起草單位:西北橡膠塑料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新興鑄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向陽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盛幫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天誠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利德東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馬鞍山宏力橡膠制品有限公司、上海如實密封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東潤特種橡塑有限公司、卡勒克密封技術(上海)有限公司、際華三五一七橡膠制品有限公司、河北友聯(lián)橡膠制品有限公司。
靜密封橡膠制品在貯存及使用條件下的性能變化,主要是由于熱、氧、機械應力和接觸的油、水等介質(zhì)的綜合作用。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nèi),靜密封橡膠制品的高溫加速老化與使用條件下的老化機理是相同的,老化速度常數(shù)與溫度的關系符合阿倫尼烏斯方程。利用高溫加速老化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可外推計算使用溫度下的使用壽命。靜密封橡膠制品使用壽命的預測,試驗項目宜選擇積累壓縮永久變形或壓縮應力松弛;橡膠制品貯存期的預測,試驗項目宜選擇拉斷伸長率。
壓縮永久變形試樣應符合GB/T 1683、GB/T 7759.1或GB/T 5720的要求;壓縮應力松弛試樣應符合GB/T 1685或GB/T 5720的要求。拉斷伸長試樣選擇應符合GB/T 528或GB/T 5720的試樣。啞鈴狀試樣的規(guī)格應與生產(chǎn)橡膠制品的混煉膠初始性能指標測試時的試樣規(guī)格保持一致。
老化試驗溫度不應少于5個,相鄰溫度間隔不少于10℃。試驗溫度的上限因生橡膠、硫化體系不同而異。推薦的試驗溫度上限參見表2-1。試驗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降低試驗溫度,可提高預測的準確度??紤]相對濕度影響的加速老化試驗,試驗時的相對濕度與使用環(huán)境下的相對濕度相一致。
每個試驗溫度下試驗數(shù)據(jù)不應少于10個。時間間隔可根據(jù)性能變化的情況而定。對于壓縮永久變形,兩次試驗結果之差控制在10%以內(nèi);對于應力松弛和拉斷伸長率,兩次試驗結果之差應控制在原始值的10%以內(nèi)。每個試驗溫度的第一次性能試驗時,壓縮永久變形的變化不應高于10%,壓縮應力松弛的變化不應低于原始值的90%,拉斷伸長率的變化不應低于原始值的90%。
表2-1 不同膠種建議試驗溫度的上限
2.4.1 分別測定加速老化前后的力學性能
加速老化試驗按GB/T 3512進行;如需考慮相對濕度影響時,加速老化試驗按GB/T 15905進行;浸泡在液體中使用時,加速老化試驗應按GB/T 1690進行。易水解橡膠材料(如硅橡膠、丙烯酸酯橡膠)的加速老化試驗,按GB/T 15905進行。
按照GB/T 1685對壓縮應力松弛性能進行測定;按照GB/T 7759.1對壓縮永久變形性能進行測定;按照GB/T 528對拉斷伸長率性能進行測定。
通過老化系數(shù)與老化時間和試驗溫度之間的關系計算出公式參數(shù),對性能進行預測,推導出壽命的預測值。
2.4.2 壽命的預測
2.4.2.1 首先確定臨界值
臨界值通過模擬靜密封橡膠制品使用條件的考核試驗確定,從試驗溫度中選取一個適宜的溫度,將靜密封橡膠制品和標準試樣在選定的溫度下一起進行加速老化。通過橡膠密封制品的功能模擬試驗,找到靜密封橡膠制品密封性能喪失的老化時間,根據(jù)此時標準試樣的性能變化,確定靜密封橡膠制品失效的性能臨界值y0,也可按靜密封橡膠制品技術條件中規(guī)定的有關性能的極限允許值作為臨界值。
2.4.2.2 壽命的確定
給定老化溫度、置信水平1—α下不同老化時間后y的最大性能變化可按下式計算。
嘗試輸入不同的老化時間,當計算得到的y的最大性能變化值剛好為臨界值的老化時間t,即為給定溫度下靜密封橡膠制品的使用壽命。
本標準使用翻譯法等同采用ISO 5470-1:2016《橡膠或塑料涂覆織物耐磨性的測定第1部分:泰伯磨耗機》,代替GB/T 30314-2013《橡膠或塑料涂覆織物耐磨性的測定泰伯法》。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由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涂覆制品分技術委員會(SAC/TC 35/SC 10)歸口。
起草單位:福州大學、沈陽橡膠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思嘉環(huán)保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廈門市金湯橡塑有限公司、浙江百花膠帶有限公司、海南省先進天然橡膠復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由于磨輪的刮擦作用導致橡膠或塑料表面材料的損失稱為磨損。泰伯法磨損試驗是一種在實驗室中廣泛使用的模擬材料磨損的方法,即將試樣壓在砂輪下,測試一定轉(zhuǎn)數(shù)后試樣損失的重量。試樣損失重量越少,其耐磨性能越好。
從涂覆織物樣品不相鄰的位置隨機切取兩個直徑為105mm?115mm的試樣,試樣中心孔直徑為6.35mm。仲裁時,裁取三至六個試樣。
仔細地在試樣測試面的反面粘貼雙面膠帶,確保試樣或雙面膠帶無皺紋和折痕,并且雙面膠帶不致試樣扭曲,不蓋住中心孔。將試樣固定在襯板或與其等效的實心板上。稱量每一個試樣或帶襯板試樣的質(zhì)量。精確到1mg。將涂覆織物試樣或帶試樣的襯板仔細地安裝在磨耗機轉(zhuǎn)盤上并壓平。根據(jù)相關材料或產(chǎn)品標準的要求,設定轉(zhuǎn)數(shù)計數(shù)器。把磨輪放至試樣表面,并啟動機器開始測試。
以每100r導致的質(zhì)量損失的毫克數(shù)計算平均質(zhì)量磨損量。
本標準使用翻譯法等同采用ISO 14309:2019《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體積和/或表面電阻率的測定》。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由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通用試驗方法分技術委員會(SAC/TC 35/SC 2)歸口。
起草單位:西北橡膠塑料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賽輪集團股份右限公司、沈陽橡膠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常州毅力方圓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瀚海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河北華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天鵬宇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北京橡膠工業(yè)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橡膠試樣的體積電阻和表面電阻是通過使用適當?shù)碾姌O排列來測量施加電壓時流動的電流確定的。體積電阻率和表面電阻率是根據(jù)測量的電阻(包括接觸電阻)計算得到的。本標準描述了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體積電阻率和/或表面電阻率的測試方法,適用于電阻率在101Ω·m~1017Ω·m之間的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
試樣應為平整、光滑的薄片,尺寸應足以使環(huán)形電極達不到其邊緣。薄片表面不能進行打磨處理。厚度范圍為0.5mm~5mm。推薦選用的厚度為1mm或2mm。試樣的厚度應在主電極覆蓋的區(qū)域取幾個均勻分布的點進行測量,測量的精度為0.01mm。取平均值作為試樣的厚度值。一組試樣厚度值的波動不應超出平均值的10%。試樣的數(shù)量為3個。
放置電極時應確保整個電極區(qū)域與試樣緊密接觸,注意不要用力過度。當使用導電涂料電極時,應確保涂層沒有遭到破壞,并與試樣沒有分離。連接電極、電流測量裝置和電源,分別用于體積電阻率和表面電阻率的測量。短路被保護電極和不保護電極,以消除試樣上和試樣內(nèi)的任何殘余電荷。此操作應在調(diào)節(jié)后的試樣上進行,對于電阻率高于106Ωm的材料,應采取足夠的放電時間。根據(jù)需要重新連接電極測量體積電阻率或表面電阻率,然后施加指定的電壓。施加電壓1min后測量被保護電極和不保護電極之間的電流。再次測量同一個試樣時,需要重復放電的步驟。
然后將測試結果分別代入體積電阻率公式和表面電阻率公式推算出結果。
4.4.1 體積電阻率公式
ρV—體積電阻率,單位為歐姆?米(Ω?m);
A—被保護電極的有效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h—測試試樣的厚度,單位為米(m);
RV—體積電阻值,單位為歐姆(Ω);
V—測試電壓,單位為伏特(V);
IV—施加電壓1min后測量的直流電流值,單位為安培(A)。
4.4.2表面電阻率公式
ρS—表面電阻率,單位為歐姆(Ω);
D2—環(huán)形電極的內(nèi)徑,單位為米(m);
D1—被保護電極的直徑,單位為米(m);
RS—表面電阻值,單位為歐姆(Ω);
V—測試電壓,單位為伏特(V);
IS—施加電壓1 min后測量的直流電流值,單位為安培(A)。
本標準使用翻譯法等同采用ISO 2951:2019《硫化橡膠絕緣電阻的測定》。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由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通用試驗方法分技術委員會(SAC/TC 35/SC 2)歸口。
起草單位:三角輪胎股份有限公司、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怡維怡橡膠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毅立方圓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華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瀚海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天鵬宇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北京橡膠工業(yè)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通過測試施加在接觸或嵌入試樣的兩個電極間的直流電壓與電壓作用一定時間后的總電流的比值,用來測定硫化橡膠和熱塑性橡膠絕緣電阻。本測試不再區(qū)分體積電阻和表面電阻,可用于比較不同橡膠材料的絕緣電阻性能,僅適用于電阻大于108Ω的試樣。
5.2.1 導電涂料電極測試試樣
采用導電涂料電極測量的矩形平板狀試樣尺寸至少應為60mm×150mm(見圖5-1),管狀或棒狀試樣長度至少應為60mm(見圖5-2)
5.2.2 條形電極測試試樣
采用條形電極測量的薄片狀或帶狀試樣,試樣寬度應為26mm或更窄、長度至少應為50mm[見圖5-3a),圖5-3b)]。
試驗的試樣應不少于3個。
圖5-1 帶有導電涂料電極的平板狀試樣
圖5-2 帶有導電涂料電極的管狀或棒狀試樣
圖5-3 用于薄片狀或帶狀材料的條形電極
先清潔試樣,然后安裝試樣,分別測試每個試樣的電阻。采取適合的測試裝置,測試裝置應具有相應的靈敏度且測試精度達到±5%。除非另有規(guī)定,施加電壓應為500V±10V,通電時間為1min。
5.4.1 用導電涂料電極測試的試樣
對于標準長度為100mm的電極,絕緣電阻以RM表示,用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式中:
L—電極測量長度值,單位為毫米(mm);
RX—絕緣電阻測定值,單位為歐姆(Ω)。
5.4.2 用條形電極測試的試樣
對于標準長度為25mm的電極,絕緣電阻以R25表示,用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式中:
W—試樣測量寬度值,單位為毫米(mm);
RX—絕緣電阻測定值,單位為歐姆(Ω)。
本標準使用翻譯法等同采用ISO 15113:2005《橡膠摩擦性能的測定》。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由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通用試驗方法分技術委員會(SAC/TC 35/SC 2)歸口。
起草單位: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特威爾科學儀器(青島)有限公司、常州毅立方圓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明珠試驗機械有限公司、上海瀚海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弘埔儀器技術有限公司、威海君樂輪胎有限公司、北京橡膠工業(yè)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在一定的法向載荷作用下,把兩個試驗面結合在一起。用機械裝置拖動一個表面以一定速度在另一個表面上滑動,監(jiān)控和記錄該過程阻力的大小。在任何情況下,摩擦力與法向載荷的比值是對應的摩擦系數(shù)。因為試驗本身會改變表面狀況以及結合面的溫度,因此測得的摩擦系數(shù)在測量過程中可能會變化。在理想裝置中,測力設備的作用線位于兩個接觸面的平面上。這一平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
模壓成型的試樣或從成品切割的試樣都可使用。試樣數(shù)量應為三個。當使用平面試樣時,試樣尺寸應小于所選的試驗軌道(至少50mm的線性行程),使其可在兩個表面之間進行至少6s的線性運動,同時在整個試驗過程中保持與整個橡膠表面的接觸(表觀接觸)。試樣的厚度一般應在1mm?8mm之間。當試驗表面較薄時,應用黏合劑將其黏附在足夠厚度的支撐物上。試樣在安裝時不應被拉伸。任何使用的黏合劑都不應過度溶脹或?qū)υ嚇赢a(chǎn)生其他不利影響。為避免試樣表面邊緣有褶皺或坑洞,應對所有試樣的邊緣進行打磨倒圓角。若試樣是由成品制成的,可能很難切割出一個尺寸合適的平面。因此一個合適的試樣可通過從成品中裁取許多小件組合在一起制成(以雨刮條為例,取多段一定長度的雨刮條,構成一個平面)。在三角形的三個角安裝三個小試樣,形成一個平面。對于安裝更多試樣的情況,需要通過額外的拋光或研磨來形成一個平面。
1)將試樣安裝在儀器上,用機械方式或黏合劑進行固定。
2)使用墊片或任意方式調(diào)整試樣,使傳感器的力和驅(qū)動設備的力作用線都位于試樣與試驗軌道的接觸面內(nèi)。若偏移,記錄偏移量,精確到0.5mm。
3)將試樣放在起始位置,并選擇測試速度。
4)選擇并施加法向載荷。
5)操作裝置,使接觸面分離。
6)將設備的力值記錄范圍設置到所需量程(力的范圍約等于所加法向載荷)并檢查零點。
7)將調(diào)節(jié)后的試樣與試驗面貼合,并在5 s內(nèi)啟動設備。
8)試驗結束后,再次將兩個表面分開,并將設備恢復到初始位置。
9)按步驟7)和8)重復兩次,共進行3次測試。
10)如試驗軌道或試樣有方向性紋理,則反轉(zhuǎn)試驗軌道或試樣,重復步驟1)到9)。
11)如要進一步測量,可選擇合適的速度、溫度和法向載荷,重復步驟1)到9)。
檢查記錄測試過程中步驟9)的三個軌跡。標記并記錄在不同情況下的中點摩擦力值。將測量的三個軌跡中的任一摩擦力除以所對應的法向載荷,作為摩擦系數(shù),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對三個試樣分別重復進行,給出所有9個值(對于表面帶有方向紋理的試樣,會有18個值)。
摩擦系數(shù)結果取9個值的平均值,并保留兩位小數(shù)。對方向性紋理的表面,分別給出兩個方向獲得的平均值。
記錄以上9(18)個軌跡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樣,用這些值計算摩擦系數(shù)。這些值給出了兩個表面摩擦系數(shù)所在的范圍。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由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浸膠骨架材料分技術委員會(SAC/TC 35/SC 13)歸口。
起草單位:神馬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平頂山神馬簾子布發(fā)展有限公司、寧波凱馳膠帶有限公司、青島科技大學、金華市亞輪化纖有限公司、青島晟瑞達磁性材料有限公司、青島晟科材料有限公司、青島科大新橡塑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青島新材料科技工業(yè)園發(fā)展有限公司、東平金馬簾子布有限責任公司。
將單根浸膠簾線在模具中按一定的規(guī)則排布后與橡膠按照一定順序制成試樣模坯,經(jīng)硫化后制備成平條狀試樣。使用拉力試驗機,以恒定的速度將試樣中的簾線與橡膠之間粘合界面剝離,測定剝離過程中剝離力的中峰值,該數(shù)值與剝離試樣中簾線根數(shù)之比為單根浸膠簾線的剝離力,單位為N/根;試樣剝離后浸膠簾線表面有效橡膠覆蓋面積與有效剝離面積之比為試樣的橡膠覆蓋率,用簾線裸露表面所占的百分數(shù)表示。
制備一塊235mm×160mm的試驗橡膠片,厚度1.7mm±0.1mm;制備一塊235mm×160mm的墊布(墊布為浸膠簾子布、壓延膠簾布或壓延帆布),厚度0.75mm±0.15mm;制備一塊25mm×160mm的固定用膠片,厚度0.5mm±0.1mm;制備60mm×200mm的隔離紙一片。將浸膠簾線的一端打結固定在模具一端的線槽內(nèi),并施加拉力使其張緊,將簾線在模具兩端的線槽間往復排列,使每個試樣排列7根,排列后在簾線的末端施加50g的重錘;若浸膠簾線長度不足以往復排列時,可以單根的形式排列在模具線槽中在每根簾線的末端施加50g的重錘。重復上述步驟,直到將浸膠簾線排列完成。在模具中簾線排列如圖7-1所示。
圖7-1 硫化模具中浸膠簾線排列示意圖
三組不同的浸膠簾線樣品應分別放置在1和4,2和5,3和6位置;兩組不同的浸膠簾線樣,分別放置在2和4,3和5位置,不使用1和6位置,如圖7-2所示。
圖7-2 浸膠簾線放置示意圖
在模具一端放入固定膠片,膠片上覆蓋隔離用耐熱塑料紙,然后放入已制備好的試驗膠片,最后將預備的墊布覆蓋在試驗膠片上并蓋上上模。試樣模坯內(nèi)各層的放置順序如圖7-3所示。
圖7-3 試樣模坯內(nèi)各層的放置順序示意圖
按照GB/T 6038硫化完成后的試樣應平衡不少于16h,但不超過96h。將試樣按照25mm的寬度依次剪下,每個試樣剪斷兩邊各1根簾線保留中間5根;或從兩邊各剪斷1根后,再每隔1根剪斷1根,保留3根簾線;依次完成試樣的裁取。浸膠簾線粘合剝離性能試樣不少于2個。
去掉裁剪好的試樣中的隔離紙,將帶有固定橡膠的簾線和橡膠層在隔離紙?zhí)幏珠_,用固定的夾持器夾住膠層,移動的夾持器夾住帶有固定橡膠的試樣簾線,使剝離角度約為180°,調(diào)節(jié)試樣使拉力分布均勻且試驗過程中試樣不發(fā)生扭曲。應保證夾持器中平條狀試樣的軸線處于同一平面。設定試驗速度為(300±10)mm/min,啟動拉力試驗機進行剝離,同時記錄試樣至少穩(wěn)定剝離150mm長度的剝離力或打印剝離曲線圖。目測判定試樣中浸膠簾線表面的橡膠覆蓋率,以百分數(shù)表示。
7.4.1 根據(jù)記錄的試驗數(shù)據(jù)或剝離曲線,去除剝離曲線開始10mm的測試值,取剩下140mm剝離曲線中峰值的中位數(shù)表示試樣的剝離力,按照GB/T 12833的規(guī)定確定剝離力的中峰值,剝離力中峰值與試樣簾線根數(shù)之比為單根簾線的剝離力,取有效試樣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以N/根表示,按照GB/T 8170的規(guī)定修約到小數(shù)點后1位。
7.4.2 覆膠率以有效試樣最低值為試驗結果,覆膠率分為5個等級(A為最高等級),見表7-1。如有效試樣覆膠率相差兩個等級應重新復測評級。
表7-1 覆膠率分級表
本標準使用翻譯法等同采用ISO 23233:2016《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用垂直驅(qū)動磨盤法測定耐磨性能》。
本標準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聯(lián)合會提出,由全國橡膠與橡膠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通用試驗方法分技術委員會(SAC/TC 35/SC 2)歸口。
起草單位:中策橡膠集團有限公司、雙錢集團上海輪胎研究所有限公司、萬力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三角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賽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高特威爾科學儀器(青島)有限公司、風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橡膠工業(yè)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輪狀試樣和磨盤以一定負荷和角度垂直擠壓在一起。磨盤被驅(qū)動帶動試樣一起旋轉(zhuǎn),試樣由于二者之間的滑動發(fā)生磨損。試樣與磨盤之間不同的側偏角能用于產(chǎn)生試樣不同的旋轉(zhuǎn)速度。測試試樣的質(zhì)量損失并計算單位運行距離的質(zhì)量損失量。耐磨指數(shù)能用相同條件下的參比膠料與試驗樣品單位距離的質(zhì)量損失比較而得到。
應采用符合表8-1所示尺寸的盤狀試樣。試樣應通過模壓或用旋轉(zhuǎn)裁刀從成品(硫化或熱塑)上切割制備。試樣的磨耗表面應光滑且沒有任何花紋。
表8-1 試樣的尺寸
每種試驗膠料應用一個試樣,但是參比膠料的試樣數(shù)量加倍。
所有試樣應經(jīng)過初磨來去除表面層和表面雜質(zhì),并在實際測試開始前進行試運行,兩個旋轉(zhuǎn)方向都要進行。對于每個試樣應使用表8-2中的試驗條件完成規(guī)定的18個磨耗程序。對每個程序,試樣應先按一個方向運行,然后換另一個方向運行。
表8-2 各磨耗程序的試驗條件
按下列步驟進行測試:
a)試運行后,稱量每個試樣,精確至0.1mg;
b)按“磨耗程序”1測試每個試樣(按表8-2中條件),先按一個方向運行,然后換另一個方向再運行,完成后再次稱量每個試樣,精確至0.1mg;
c)按“磨耗程序”2測試每個試樣(按表8-2中條件),如上步驟一樣運行后,再次稱量每個試樣,精確至0.1mg;
d)繼續(xù)按表8-2規(guī)定的磨耗程序進行測試,每個磨耗程序完成后,稱量每個試樣精確至0.1mg,直到每個樣品規(guī)定的18個磨耗程序全部完成。
每次稱量前,去除試樣表面的任何磨損殘余物、防污粉末或電剛玉顆粒。
每個試樣在進行各磨耗程序單位運行距離的質(zhì)量損失A下式計算:
式中:
A—各磨耗程序中,每單位運行距離的質(zhì)量損失,單位為毫克每千米(mg/km);
m—各磨耗程序中的質(zhì)量損失,單位為毫克(mg);
s—運行距離,單位為千米(km)。
每個試樣A的平均值,按下式計算:
式中:
18—磨耗程序數(shù)量。
耐磨指數(shù)I按下式計算:
式中:
I—耐磨指數(shù);
陳靜,女,(1978~),高級工程師,就職于天津四十二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從事檢測與標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