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目標
蔬菜土傳病害是指病原體生活在土壤中,條件適宜時從作物根部或莖基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一類蔬菜病害。隨著蔬菜栽培年限增加而病害的危害逐年加重,常會造成蔬菜植株生長不良或死亡,葉片黃化或萎蔫,維管束中空失水或阻塞,根系畸形、腐爛,結實減少,口感變劣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蔬菜產(chǎn)量和質量,甚至造成絕產(chǎn)或毀種。對此,蔬菜主產(chǎn)區(qū)防治處置率應達到90%以上,總體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10%以內(nèi)。
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健身栽培為基礎,采取阻斷傳播途徑、休茬期土壤消毒、優(yōu)化土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用藥等技術措施,實施土傳病害全程綠色防控。
重點防控對象
1.枯萎病。由尖孢鐮刀菌等病原體引起,主要在茄科、葫蘆科、豆科等蔬菜上發(fā)生。
2.根腐病。由腐皮鐮孢菌等病原體引起,主要在黃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等蔬菜上發(fā)生。
3.莖基腐病。由腐霉菌、炭疽菌、腐皮鐮孢菌等多種病原體單獨或復合侵染,造成蔬菜莖基部腐爛。
4.黃萎病。由大麗輪枝菌等病原體引起,主要在茄科蔬菜上發(fā)生。
5.菌核病。由核盤菌引起,主要在萵苣、芹菜等蔬菜上發(fā)生。
6.疫病。由疫霉菌引起,主要在辣椒、番茄等蔬菜上發(fā)生。
7.根腫病。由原生動物引起,主要在十字花科蔬菜上發(fā)生。
8.青枯病。由茄拉爾氏菌引起,主要在辣椒、番茄等蔬菜上發(fā)生。
9.細菌性軟腐病。由果膠桿菌引起,主要在番茄、瓜類以及十字花科蔬菜上發(fā)生。
10.根結線蟲病。由根結線蟲引起,主要在茄科、葫蘆科、豆科等蔬菜上發(fā)生。
防控措施
健身栽培
1.輪作。土傳病害嚴重地塊與非本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
2.抗病品種。根據(jù)病害種類和品種特性,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3.培育無病苗。以客土、滅菌土及不帶病原體的清水干濕集中育苗,避免病原體侵染菜苗。
4.嫁接。瓜類蔬菜可選用葫蘆、南瓜等專用砧木嫁接防治枯萎?。磺炎涌蛇x用托魯巴姆做砧木防治黃萎病。
5.提高土壤有機質。每畝施優(yōu)質有機肥10立方米,逐步提高土壤有機質至3%以上。
阻斷傳播途徑
1.機械消毒。農(nóng)機使用完畢后及時清理干凈機身殘留的土壤,對輪胎和農(nóng)機關鍵組件進行消毒。
2.人員消毒。在菜地入口設石灰池(40厘米×40厘米),內(nèi)放干燥的熟石灰粉,人員下地前腳踩石灰消毒。
3.阻斷灌溉傳病。菜地灌溉水盡量使用地下水,清除水渠內(nèi)作物病殘體。宜采用滴灌、噴灌等措施,預防病原體隨水傳播。
4.阻斷育苗基地傳病。采用百菌清浸泡育苗盤或高錳酸鉀溶液噴灑育苗池進行消毒。
休茬期土壤消毒
利用夏季高溫休閑時間,將粉碎的稻草或玉米秸稈500公斤/畝,雞糞、豬糞、牛糞等未腐熟的有機肥4-5立方米/畝,石灰氮70-80公斤/畝,均勻鋪撒在棚室內(nèi)的土壤表面。然后用旋耕機深翻地25-40厘米,起壟后覆膜澆水同時封閉棚膜。保持高溫悶棚20-30天,處理結束后揭膜,翻耕土壤即可進行定植等操作。
優(yōu)化土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
1.莖基腐病、根腐病等病害。選用木霉菌混合麥麩,或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寡雄腐霉菌,撒施后迅速旋耕混勻起壟備播。
2.根腫病。選用枯草芽孢桿菌XF-1隨定植水沖施或灌根。
3.青枯病、細菌性軟腐病等病害。選用多粘類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等隨定植水沖施或灌根。
4.根結線蟲病。移栽時,選用厚孢輪枝菌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或者穴施,或殺線蟲芽孢桿菌B16進行穴施或者撒施,或蘇云金桿菌HAN055隨水沖施或灌根,或蠟質芽孢桿菌灌根。
科學用藥
1.藥劑拌種。對于直播蔬菜,選用針對靶標已登記的藥劑進行拌種預防病害,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XF-1拌種預防根腫病,或選用針對靶標已登記的化學殺菌劑進行拌種預防。
2.帶藥移栽。對于移栽蔬菜,定植時,可選用針對靶標的藥劑進行蘸根,預防病原體侵染。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XF-1防治根腫?。贿x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防治根腐病、莖基腐病。
3.土壤處理。對于根結線蟲病發(fā)生地塊,在定植前3-5天,用噻唑膦或阿維菌素顆粒劑均勻撒施,再用旋耕機將15-20厘米土層充分混勻,做壟后定植。
4.發(fā)病初期藥劑灌根。在田間蔬菜植株出現(xiàn)土傳病害零星癥狀時,及時采用對癥藥劑進行灌根。
注意事項
采用微生物菌劑防治的菜田,盡量不全田使用化學殺菌劑,若田間出現(xiàn)零星病株可采用針對性灌根處理。
采用休茬期土壤消毒時,應有累計15天以上的晴熱天氣。覆蓋用膜應無漏洞,不漏氣。消毒后揭膜5-7天,適當增加生物菌肥,改良土壤。
使用噻唑膦或者氟吡菌酰胺進行土壤處理或灌根時,應嚴格按照藥劑使用說明書操作,避免在葫蘆科等蔬菜上產(chǎn)生藥害。
(來源: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
相關鏈接
蔬菜主要病蟲草害防控技術
選用抗病早良種。不同各類的蔬菜或同種蔬菜不同品種,遭受同一種病蟲危害的程度不同,甚至差別很大,有的很少危害,有的則嚴重危害,這是蔬菜的一種生理學特征,即蔬菜的抗病性和抗蟲性。選擇適宜當?shù)卦耘嗟母弋a(chǎn)、抗病蟲、抗逆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少施藥或不施藥,是防治蔬菜病蟲害經(jīng)濟有效的措施。
輪作換茬。同一種蔬菜在同一塊地的大棚內(nèi)連續(xù)多年種植易發(fā)生連作障礙,病蟲害加重,要進行輪作換茬。換茬要注意不宜種植同科蔬菜,如番茄與辣椒都屬茄科類蔬菜,若前茬為番茄,后茬的辣椒死苗就嚴重,病蟲多,生長不良。各種不同科蔬菜實行2-4年輪作換茬,都有減少或減輕病蟲害的明顯效果。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能使作物具有適當?shù)膯沃隊I養(yǎng)面積和較好的通風透光條件,使植株生長健壯,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強,產(chǎn)量也相應提高。在生產(chǎn)上應根據(jù)不同品種,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防止栽植過密,造成棚內(nèi)郁蔽,光照不足,使植株生長瘦弱,從而有利于病蟲的發(fā)生和危害。
深耕曬垡。結合高溫悶棚殺死其中的病菌蟲卵,減輕后作蔬菜的病蟲危害。在夏秋季節(jié),前茬蔬菜收獲后,利用大棚閑置期,將土壤深耕曝曬3-5天,隨后蓋膜悶5-7天,使棚內(nèi)最高溫度達70℃,可有效殺滅棚內(nèi)及地表耕層的病菌和害蟲。
采用高壟寬窄行種植和地膜覆蓋栽培。采用高壟寬窄行種植有利于提高地溫,增強通風透光能力,促進根系生長,防止田間積水,減輕病蟲發(fā)生。地膜覆蓋栽培有利于提溫保墑,減少水分蒸發(fā),降低棚內(nèi)空氣濕度,促進早熟,提高產(chǎn)量和效益,抑制蔬菜病蟲害發(fā)生發(fā)展,同時可防止病菌的傳播。
合理肥水管理。合理肥水管理是田間管理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肥水過多,田間流失過大,植株易徒長,組織柔嫩往往招致許多病蟲的發(fā)生和危害;肥水不足,氣候干旱,也有許多病蟲易于發(fā)生危害。因此要合理肥水管理,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根據(jù)蔬菜對各營養(yǎng)元素的需求,補施化肥,適當增施磷、鉀肥,防止超量偏施氮肥,從而提高植株抗病蟲害能力。
清潔田園。這種方法指在蔬菜生長期間及時把病枝、病果等摘去,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或避免病菌在植株生長期間相互傳染或蔓延。蔬菜收獲后要把遺留在地面上的病株殘體連根清除干凈,帶到棚外,在遠離大棚的地方銷毀或深埋,減少病蟲侵染源。
采取滴灌技術。設施蔬菜滴灌可避免由于水分傳播病蟲的弊端,同時還可降低土壤和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地溫和氣溫,減少肥水下滲,提高肥效。而且能夠使蔬菜個體發(fā)育健壯,群體抗性強,可為植株生長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