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娜 黃勇盛 黃旭
摘 要 為分析旱半夏組培苗的遺傳穩(wěn)定性,從100條UBC引物中篩選出6條引物,對野生旱半夏和不同繼代數(shù)組培苗進行ISSR擴增。結果表明:從電泳條帶的帶型和強弱來看,野生型植株在繼代過程中基本保持一致,野生型和第十一代組培苗之間的多態(tài)性位點百分率為0.88%,與繼代六十代組培苗之間的多態(tài)性位點百分率為1.42%。這說明旱半夏能夠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保持較高的遺傳穩(wěn)定性。
關鍵詞 旱半夏;組培苗;ISSR;遺傳穩(wěn)定性
中圖分類號:R28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38
收稿日期:2022-02-18
基金項目:干熱河谷特色生物資源開發(fā)四川省重點實驗室2019年開放基金項目(GR-2019-C-03)。
作者簡介:喻娜(1986—),女,四川隆昌人,碩士,講師,從事植物組織培養(yǎng)研究與教學。E-mail:yuna421@163.com。
旱半夏(Pinellia ternata)也稱為半夏、三步跳、麻芋等,天南星科半夏屬多年生草本植物[1]。旱半夏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塊莖入藥,塊莖的成分75%左右為淀粉,除此之外還含有β-谷甾醇-D-葡萄糖甙、半夏蛋白、鞣質、生物堿、多種氨基酸、原兒茶醛及18種微量元素等藥用成分[2-5]。旱半夏具有鎮(zhèn)咳、祛痰、降壓、健脾胃、止嘔吐、降脂、抗心律失常、抗壞血栓、抗腫瘤、抗炎、抗菌、抗癲癇、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等藥理作用,在我國中醫(yī)藥史上有著廣闊的前景[6-9]。
已有研究表明,在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體細胞無性系在分子水平或染色體水平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10]。近年來,簡單重復序列間區(qū)(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標記技術常常應用于動植物的親緣關系和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并在遺傳學研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ISSR技術已成為DNA分子標記技術中的一個熱點,由Zietkeiwitcz等[11]于1994年提出,它是在簡單重復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1種新型分子標記技術。該技術結合了SSR和RAPD技術的優(yōu)點,具有操作簡單、試驗穩(wěn)定性好、多態(tài)性豐富、重復性強、DNA模板用量少和實驗成本低等優(yōu)點[12-15],已廣泛應用于種群間或種群內的遺傳多樣性、遺傳差異性、遺傳穩(wěn)定性分析,對了解種群遺傳變異的大小、時空分布及其與環(huán)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了解藥用植物種群起源、進化歷程和現(xiàn)今分布格局,以及開展藥用植物種質資源育種和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均具有指導意義[16-18]。
此前,已有將分子標記法應用到天南星科植物領域的遺傳學分析中的研究,如鄧瑞寧利用SRAP技術對10種不同葉形荊半夏的遺傳多樣性及親緣關系進行了分析[19],成玉等應用AFLP技術探討半夏屬五個種的親緣關系[20],但對旱半夏組培苗遺傳穩(wěn)定性的研究還未見報道,本項目采用ISSR分子標記法對旱半夏組培苗繼代五代苗、八代苗、十一代苗、五十代混合組培苗、六十代混合組培苗進行遺傳穩(wěn)定性分析,以期進一步為旱半夏組培苗推廣種植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本試驗材料采自四川省武勝縣萬民村(經(jīng)緯度:106.431 56,30.375 21)野生旱半夏,將野生旱半夏移栽至花盆,帶回實驗室,以野生旱半夏葉片為外植體,經(jīng)組培室誘導愈傷再生并繼代培養(yǎng),將野生植株、繼代五代、繼代八代、繼代十一代、繼代五十代,繼代六十代組培苗作為供試材料。
1.2? DNA的提取和檢測
取旱半夏嫩葉和莖,利用《BioFastSpin 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分別提取總DNA,電泳結果分析表明,電泳條帶整齊、明亮清晰、無拖尾現(xiàn)象,無蛋白污染,提取的旱半夏基因組DNA質量較好,樣本適用于ISSR-PCR檢測(見圖1)。將樣品放置在-20 ℃冰箱保存。
1.3? PCR擴增
實驗用Biospin全能型植物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購買自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其他普通化學試劑則購自南寧國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DL2000 Marker作為分子量標準。引物是從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公布的100條UBC-ISSR引物中篩選出的6條(見表1),篩選出來的引物由上海生工(San-gon)合成。在(Easy Cycler)梯度PCR儀(德國,AnalytikJena)上進行PCR反應,實驗使用20 μL體系,10 μL Mix,1 μL引物,1 μL DNA模板,8 μL ddH2O,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6 ℃復性45 s;72 ℃延伸90 s;40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 min,4 ℃保存。通過PAGE電泳及銀染。在5200 Multi(上海天能)全自動化學發(fā)光/熒光圖像分析系統(tǒng)中記錄擴增結果。
1.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
通過人工識別的方式統(tǒng)計旱半夏不同代數(shù)的凝膠電泳圖譜條帶數(shù)目。
2? 結果與分析
2.1? ISSR-PCR擴增結果
圖2是利用篩選出來的6條引物對旱半夏野生苗和組培第五代、第八代、第十一代組培苗進行ISSR-PCR擴增的圖譜,野生型紙質同組培苗的帶型和亮度基本一致,第46條引物擴增出來的條帶中,組培苗出現(xiàn)了一條多態(tài)性條帶,組培苗第五代、第八代和第十一代的帶型和亮度完全一致,組培苗之間保持了一致(圖2-A、圖2-B)。ISSR分子標記的分析結果表明,繼代到第十一代的旱半夏組培苗與野生型旱半夏苗基本沒有差異。
圖3是利用篩選出來的6條引物對旱半夏野生苗和組培第五十代、第六十代組培苗ISSR-PCR擴增的電泳圖譜。從圖譜中看,在旱半夏繼代的過程中,6條引物擴增出來的電泳圖譜基本和野生苗的帶型保持一致,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其中25號引物和46號引物擴增的第五十代和第六十代組培苗分別出現(xiàn)了一條特異性條帶,第五十代和第六十代組培苗之間完全保持一致(見圖3),因此可以認為旱半夏在六十代的繼代過程中具有較高的遺傳穩(wěn)定性。
2.2? 旱半夏野生植株與不同組培苗之間的遺傳差異性分析
篩選的6條引物對旱半夏野生苗和組培第五代、第八代、第十一代的組培苗進行ISSR-PCR擴增,總共擴增出110條條帶,組培苗在擴增的幾代過程中電泳條帶帶型基本一致,其中46號引物擴增的條帶中發(fā)現(xiàn),從組培苗第五代出現(xiàn)了一條多態(tài)性條帶,多態(tài)性比例僅僅只有0.88%(見表2)。
篩選的6條引物對旱半夏野生苗和組培第五十代、第六十代的組培苗ISSR-PCR擴增,總共擴增出116條多態(tài)性條帶,其中25號引物和46號引物擴增的第五十代和第六十代組培苗分別出現(xiàn)了一條特異性條帶,多態(tài)性比例為1.42%(見表3)。
3? 討論
對于藥用價值極高的旱半夏,采用組培技術進行快繁和生產,關鍵是保持其性狀。旱半夏組培苗一般通過外植體葉片或者莖誘導愈傷組織,然后再從愈傷組織分化出再生植株,整個培養(yǎng)和繼代的過程長期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使生長點分生組織長期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可能引起變異。
對品種遺傳變異檢測傳統(tǒng)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植物形態(tài)學進行鑒定和分析,但由于植株的很多基因水平的變異不一定表現(xiàn)出性狀,因此僅僅依靠形態(tài)學觀察很難準確的檢測。而采用ISSR分子標記技術快速、準確、操作簡單,可以從基因組DNA的多態(tài)性信息分析,并直接從DNA水平反映堿基序列片段的變化,因此,可以從分子水平上闡明組培苗遺傳穩(wěn)定性的分子機理。
本研究應用ISSR分子標記技術對旱半夏組培苗第五代、第八代、第十一代進行DNA檢測,以及對在實驗室繼代了3年的第五十代、第六十代苗分別混合批量進行ISSR分析,得到的DNA片段帶型基本一致,擴繁到六十代多態(tài)性僅僅在1.42%,證明組培苗在DNA水平上基本保持了遺傳穩(wěn)定性。這與前人關于草莓[21]、桉樹[17]、葉藝春蘭[22]等植物組培苗遺傳穩(wěn)定性的研究報道一致。由此可見,將組培技術用于中藥材植物旱半夏的快速繁殖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許宏亮,常建平,梁宗鎖,等.半夏皮與塊莖中4類成分的比較[J].中成藥,2016,38(9):1998-2002.
[2] 中國醫(yī)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藥志第2冊第2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
[3]?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新華本草綱要·第三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0.
[4] 孫冊,徐繼華,翟世康,等.半夏蛋白的若干生物學性質[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83,15(4):333-338.
[5]? 趙嵐,蘇新,胡興娣,等.半夏培養(yǎng)物與人工栽培半夏生物堿成分對比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1990,15(3):18-20.
[6]? 李玉先,劉曉東,朱照靜.半夏藥理作用的研究述要[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6):459-460.
[7]? 王依明,王秋紅.半夏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毒性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20,31(21):2676-2682.
[8]? 盧海克,戴穎儀,陶青,等.半夏在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內膜增生中的修復機制研究[J].熱帶醫(yī)學雜志,2020,20(10):1283-1287,1402.
[9]? 羅強,梁曉宇,劉鑫,等.半夏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特產研究,2020,42(5):54-60.
[10] Angel F, Barney V E, Tohme J, et al. Stability ofcassava plants at the DNA level after retrieval from 10 years of in vitro storage[J].Euphytica,1996,90(3):307-313.
[11] Zietkiewicz E, Rafalski A, Labuda D. Genome fingerprinting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anchor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J].Genomics,1994,20(2):176-183.
[12] Gupta M, Chyi Y S, Romero-severson J, et al. Amplification of DNA markers from evolutionarily diverse genomes using single primers of simple-sequence repeat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94,89:998-1006.
[13] Zhan S, Guo Q, Li M, et al. Disruption of an N-acetyltransferase gene in the silkworm reveals a novel role in pigmentation[J].Development,2010,137(23):4083-4090.
[14] Azevedo A L, Costa, P P, Machado M A. , et al. High degree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genotypes of the forage grass Brachiaria ruziziensis (Poaceae) detected with ISSR markers[J].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1,10(4):3530-3538.
[15] 錢韋,葛頌,洪德元.采用RAPD和ISSR標記探討中國疣粒野生稻的遺傳多樣性[J].植物學報,2000,42(7):741-750.
[16] 李霞,何濤,淳澤.石斛組培苗遺傳差異性ISSR檢測[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報,2013,19(2):249-254.
[17] 覃子海,藍肖,吳幼媚,等.利用ISSR檢測桉樹組培苗遺傳穩(wěn)定性的研究[J].熱帶農業(yè)科學,2013,33(4):26-29.
[18] 任夢云,陳彥君,張盾,等.ISSR標記技術在藥用植物資源中的研究進展及應用[J].生物技術通報,2017,33(4):63-69.
[19] 鄧瑞寧.藥用植物荊半夏的細胞學及分子標記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07.
[20] 成玉,陳成彬,薛梅,等.應用AFLP技術探討半夏屬五個種的親緣關系[J].云南植物研究,2006(6):559-564.
[21] 苗徐靜,文壯,文曉鵬.草莓組培苗遺傳穩(wěn)定性的ISSR檢測及DNA甲基化變異[J].分子植物育種,2019,17(2):531-538.
[22] 高麗,楊波,李洪林.葉藝春蘭組培苗遺傳穩(wěn)定性的ISSR研究[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7(2):13-14.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