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聞天
在探討關(guān)于童年的話題時,《童年清單》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這次我們特意將其中3個比較特別的清單挑出來進行了
重新編輯,和大家分享。
它們正好告訴了我們該如何尊重孩子的童年,
如何幫孩子在童年中找到勇氣和能量。
其實,《童年清單》真的是一本寶藏育兒書,它能幫我們對童年進行一次深入的回顧,也對我們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童年給出了很多具體的指導(dǎo),并把理由闡釋得非常清楚,建議你完整地讀一讀。
童年能夠預(yù)示未來,讓孩子有一本《我小時候的相冊》
時間并不僅僅意味著未來。那些已流逝的時間,曾經(jīng)存在過的日子,依然值得懷念,在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認識自我,孩子看待世界的源頭
將記憶藝術(shù)地沉淀為文化的積累,與機械地背誦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們可以從小就對孩子進行語言和記憶力的訓練。在英國,這被稱為“追憶往事”,有助于孩子積累自己的生活故事,闡述自己的經(jīng)歷。
每個孩子都應(yīng)該有一本《我小時候的相冊》,上面貼有各種照片,記錄著當時的問題、想法和愿望。孩子其實是十分熱愛自己成長的這些見證物的。
孩子們需要從眼神或評論中得知成人對他的看法,需要大人對他們的成長給予形式上的肯定。不要小看在門框上刻下孩子身高這樣的小事,你記下孩子的身高和測量的日期,孩子就捕捉到一個信息:媽媽關(guān)心我的存在。
成人的一句評價、一個眼神,以及周圍人對自己發(fā)育狀況的關(guān)注,都會漸漸地變?yōu)楹⒆訉ψ约旱目捶?。換句話說,就是成人的眼神可以左右孩子對自己的看法,而這種看法會逐漸演變成孩子的自我認識。不管這種眼光的含義是無聊、關(guān)注,還是令人恐懼,若干年后,孩子又會以同樣的眼光回過頭來看待自己的家庭,甚至整個社會。
對童年的尊重,是自我尊重的
支撐
這是一本專門關(guān)于你的相冊。為什么這么尊重你?因為你是一個孩子。童年是一個很特別的階段,不僅是等待成長的階段,也是具有自己獨特魅力的階段。我們要時常強化以孩子為榮的這種理念,每個孩子都應(yīng)該“為自己是個孩子而感到自豪”。我們也需要將童年的價值用一種形式來加以強調(diào),因此提倡每個父母都能為自己的孩子做一本《我小時候的相冊》,并將它細心收藏。這是對孩子的歷史的尊重,具有非凡的意義。
母親更能回憶起孩子成長中的每個細節(jié),能把成長的經(jīng)歷按時間順序一一排列起來。如果說一個家庭相當于一座博物館,那么母親就是當之無愧的博物館館長。其實在記錄孩子的成長這件事情上,父親也可以起到同樣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分工合作,比如一個去錄制孩子玩積木時唱的歌,一個寫下孩子在給荷蘭鼠布置小窩時的對話,等等。
在信息爆炸、知識飛速老化的社會中,孩子非常需要一個記憶的支撐?!段倚r候的相冊》作為歷史的真實記錄,雖然相紙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黃,但記憶卻永遠都不會過期。
記憶力是每一項學習的前提。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不經(jīng)意地暗示孩子:“今天下午的這個經(jīng)歷真讓人難忘?!被蛘哒f:“這次救險,還有這張圖片,有可能讓我們終生銘記?!币源藦娀⒆拥挠洃浉惺?。
讓每個7歲的孩子都擁有一本《我小時候的相冊》。
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幅有名的自畫像,是他親筆所畫,親手裝框,興許還會墊在一張金色的襯紙上。
激發(fā)才智,讓孩子回憶起出生的那一刻
伊萬·A. 岡察洛夫在《奧勃洛摩夫》一書中就曾經(jīng)發(fā)問——嬰兒未說話前,甚至未走路時,就已開始觀察周圍世界。而成人們卻常常誤認為,嬰兒不過是在“發(fā)呆”。孩子是否已經(jīng)觀察到周圍世界的意義與各種事物的聯(lián)系,只是我們自己尚不知曉呢?
嬰兒更熱愛學習!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知,嬰兒從一開始就可以不斷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并能夠把記憶的東西作為經(jīng)驗保存起來。與成人一樣,嬰兒也能從經(jīng)驗出發(fā)完成學習過程。這個新的研究得出一個最引人注目的結(jié)果,即嬰兒具備的一些潛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不會被發(fā)現(xiàn),要到后來的發(fā)育階段才會顯露出來。
另外有實驗證明,嬰兒在出生前就已經(jīng)開始學習。如果具備學習能力的觀點成立,這等于證明嬰兒同時也具有記憶力,因為記憶力是一切學習的前提。嬰兒好像還會享受學習的樂趣。當他們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時,就顯得自得其樂。研究發(fā)現(xiàn),當嬰兒已經(jīng)掌握一個學習內(nèi)容,或者學習過于單調(diào)時,就會停止合作。我們在實驗室里觀察到這樣一個情景:一個音調(diào)如果不斷地被重復(fù),嬰兒心跳的頻率就會減弱,而一旦改換新的音調(diào),他們的興趣便重新大增,心跳頻率也會隨之迅速上升。還有一系列的實驗也表明:學習會使嬰兒的心理獲得滿足。我們把嬰兒分成兩組,在一組嬰兒面前,只舉著一個玩具在他們眼前不斷搖動;與此同時,讓另一組嬰兒自己爬著去接觸玩具。結(jié)果,主動追逐玩具的嬰兒比被動觀看玩具的嬰兒表現(xiàn)出更多的滿意表情,可見,主動學習更能使嬰兒產(chǎn)生愉悅的情緒。
嬰兒身上的奧秘一旦被全部揭示,產(chǎn)前醫(yī)學、大腦研究和發(fā)展心理學在嬰兒方面的研究假設(shè)有突破性的成就,那么嬰兒的各種感官就會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我們希望下一代能夠攻克人類遺忘自己出生時刻的難題,攻克習慣性健忘癥,將人類的記憶力寶庫不斷擴展。人類的記憶力一旦發(fā)展到那一步,人們對自身以及對他人認識的深刻程度,將是我們現(xiàn)在無法想象的。
目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科學知識與文化歷史加入3歲、5歲或是7歲兒童的體驗中去?怎樣幫助他們增強記憶,而不是分化記憶?怎樣強化他們記憶的敏感性?怎樣使新生兒保持住他們原本就存在的語言接受能力?怎樣使他們不僅有意識地保持住尚在母體時就已掌握的能力,而且出生后又能夠重新辨認出來?應(yīng)該說,嬰兒比成年人更容易做到這一點,因為沒有人能比嬰兒離自己的出生日期更近了。
第一口呼吸,是勇氣,更是努力
每個人的身體都體驗過另一個世界(母體)。換句話說,每個孩子都認識兩個世界。讓我們想象一下另一個世界的生活吧:假設(shè)父母早在出生之前就很喜歡旅游,那么在乘車、坐船時,胎兒會跟著來回波動,如同自己在游山玩水一般。
每當我們回憶起生命的起源,對生命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一個小小的澡盆,也許會使你聯(lián)想到自己出生前已掌握的游泳本領(lǐng)。肚臍像是留在身體上的一枚憑證,它時時提醒你,在生命之初曾與另一個人血肉相連,沒有這個人,生命根本不可能發(fā)生,而你與她以合體的方式,與外界對話長達9個月之久。
請帶著一種敬重的心情,與孩子一起觀看母體內(nèi)嬰兒的照片:嬰兒在羊水里浮游,雖然只有一個拇指大小,但他已經(jīng)可以與另一個人進行對話。這樣的情景持續(xù)到一個偉大的事件出現(xiàn)——誕生日!
我們倘若想喚起孩子對出生前后的記憶,請不要一味地重復(fù)敘述,而應(yīng)當使用提問的方式暗示孩子:當時的嬰兒有可能處于何種狀況?可提起新生兒的軟弱無助,更要講他們在母體時自由受到局限后所做出求得解脫的努力。盡管伴隨自由出現(xiàn)的是疼痛之感,然而呼吸帶來的欣喜仍是嬰兒的主要體驗。但愿他們能回想起人生的第一口呼吸!
今天的“人類成長文化”,需要我們針對“出生記憶的喪失”研究出一些補救對策,需要我們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從而避免他們以后只一味地關(guān)心世俗的利益。讓孩子回憶起自己出生的時刻,回憶起自己的第一口呼吸,這些具有審美價值的深刻的精神食糧,可以激發(fā)孩子的才智,使他更加機敏,并增進其生存的喜悅。
讓每個孩子學會提問生命是如何產(chǎn)生的。
讓每個孩子都知曉嬰兒的感覺。
讓每個孩子對自己出生前的記憶與想象得到強化。
產(chǎn)生力量,讓孩子體驗“缺乏”的滋味
在巴伐利亞的一所幼兒園里,教師們提出了一個奇異的設(shè)想:假如把幼兒園里的玩具全部收藏起來,孩子們將會如何反應(yīng)?好奇的同時,教師們也想借機從玩具中解脫一下。
“缺乏”帶來的巨大的收獲
于是,幼兒園里大張旗鼓地干了起來,毛絨玩具、塑膠玩具、積木……所有玩具通通被運到地下室堆積起來,連布娃娃也用被子蓋得嚴嚴實實。第二天一早,孩子們來到空空如也的幼兒園。頭10分鐘里,氣氛略顯尷尬,光禿禿的地板、空空的墻壁、幾件有數(shù)的家具。孩子們顯得笨拙而不安,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樣子。幼兒園的教師們也沒有任何準備,雖然終于徹底地從玩具里獲得解放,可是無所事事也讓人感覺不舒服。大家都不自然地等待著什么發(fā)生??墒强辗孔泳烤鼓芨墒裁茨??孩子們坐在桌子上,無聊地晃動著雙腿。突然,大家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的毛衣比較別致,上面的房子圖案生動有趣。于是有人提議把椅子架起來,再把被子搭在上面,這不就成了一所小房子了嗎?僵局終于被打破。就這么一下,孩子們便興高采烈地玩起來了。一開始吵鬧得很厲害,有幾次甚至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但后來竟?jié)u漸好轉(zhuǎn):游戲的秩序更加順暢,孩子之間的對話和傾聽漸漸增多,男孩和女孩的交往也頻頻出現(xiàn)。與此同時,幼兒園教師的作用卻在淡化。他們強烈地感覺到,平時那些不斷指導(dǎo)游戲、決定和控制時間的事情通通都不需要做了。
兩個星期后的家長會上,父母紛紛報告孩子在家中令人驚訝的表現(xiàn):有的把家里的玩具也送到儲藏室里;有的睡眠大大增加;有個特別厭食的小女孩突然胃口大開。參加家長會的還有些爺爺、奶奶。他們說,孩子和爺爺、奶奶的關(guān)系在這兩個星期里更加親密,因為他們終于體驗到祖輩們過去沒有玩具可玩的情形。在此之前,老人們要哄孫子、孫女開心就非送玩具不可,現(xiàn)在他們回想起一些當年的小把戲,什么道具都不用就能玩得熱火朝天。
越少,意義越多,能量越大
其實這個項目的最初想法,來自一項預(yù)防兒童成癮的工程。這個點子并不像乍聽到時那樣荒誕。社會教育學家想從中觀察的是,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條件下孩子如何感覺享受,同時測試孩子內(nèi)心的自控力、獨立思考以及獨立行為的程度。
這個項目無論推廣到哪里,都受到廣泛的關(guān)注與贊同。其實這件事早該著手做了。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里,誰家沒有那么一堆五顏六色的小玩意兒呢?這些玩具一方面讓人感覺礙手礙腳,另一方面又不能隨便丟掉,因為一是勞動所造,二是贈送的禮物,轉(zhuǎn)送他人未必妥當。日積月累,各家都積攢了一堆,實際上真正能玩兒的沒幾個。玩具過剩,超出一個孩子所需要的數(shù)量時,孩子也并沒有感到開心。我們也采訪了老一代人。當他們聽說,有的孩子占有滿滿一屋子玩具仍然百無聊賴時,感到不可思議?;叵肫鹚麄冏约旱耐?,玩具少得可憐,只有幾顆樅樹果拿來充當布娃娃或小動物。戰(zhàn)后更是窮困不堪,一個肥皂盒就是一艘小船。那些少得不能再少的玩具在記憶中卻含有多得不能再多的意義。
卸掉包袱,解放感官,我們的年輕一代早已萌發(fā)這樣的要求。一些教育者一直在推崇一種教育原則——人為地制造物質(zhì)缺乏的條件,有意壓低學生的生活水平。他們相信,一個只會坐享其成、只會依賴父母的財產(chǎn)和地位生活的人,今后很難成為一個成功者。我們的孩子必須具備從零開始的能力。讓孩子有這樣的體驗,需要我們的力量與勇氣,但是這個過程的結(jié)果會使孩子產(chǎn)生力量,一種來自自身的力量。
請為每個7歲的孩子提供一次機會,讓他體驗“少”有時候意味著更多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