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孔德靜,李冰潔,房嵐嵐,張超杰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冀東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島 066004;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城市建設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4)
紅色文化遺產是指以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形式,以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重要革命歷史脈絡為主線的一系列實物遺存及其所承載的無形遺產的總和。目前,有關河北省域紅色遺產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紅色文化遺產”方面,訴求在于強調紅色遺產所在地的“紅色遺產旅游”的豐富、提升與開發(fā)利用[1]。這些成果無疑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材料和諸多啟示?,F(xiàn)有研究多是停留于從理論層面解決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問題,而該文研究基于紅色文化遺產城市群關系,通過構建紅色文化遺產廊道的方式從城市空間維度對河北紅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利用和文旅價值的合理開發(fā)。
黨史黨建方面:紅色文化遺產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針對紅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利用研究,有利于維護和保障其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的完整性。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功能,對于加強黨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文化遺產和古建筑保護方面:文化遺產和古建筑反映了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輝煌,展示了國家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近年來,紅色文化遺產作為先進文化的見證,受到了廣泛的政策重視和社會關注。然而,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面臨著十分突出的困境——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使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狀態(tài)堪憂。因此應該加強紅色文化遺產及古建筑的數(shù)據庫建設,推進文化遺產及古建筑的數(shù)字化保護和有效傳承;其次,必須處理好設施建設與遺產和古建筑保護的關系。
文旅價值方面:隨著紅色文化旅游的發(fā)展,紅色文化遺產所帶來的文旅價值愈發(fā)明顯。在中國特定紅色旅游熱的大環(huán)境下,紅色文化遺產研究和旅游開發(fā)具有極高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大力發(fā)展紅色旅游,不僅能夠帶動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和提供大量勞動機會,還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2]。
河北省內的紅色文化遺產類型豐富,數(shù)量眾多,以太行山為主體,以燕山地區(qū)、壩上地區(qū)和黑龍港流域為支撐,總體分散,局部集中,富集地域多為貧困地區(qū),呈現(xiàn)組團式分布。據不完全統(tǒng)計,河北省有800 多處重點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單位,其中160 多處具備對外接待能力,包括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1 處,省級基地102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 處[3]。將河北省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以類型劃分,大體可分為9 類[4](見表1)。
表1 河北省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分類
著眼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態(tài),可見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河北省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6 處,省級74 處,市級48處,縣級289 處。保護級別未定的有1 609 處,約占78.64%。其中已損毀562 處,占比27.47%。
從利用級別上看,紅色文化遺產的科學性開發(fā)利用工作需要繼續(xù)推進。河北省被公布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文化遺產有15 處,省級23處,市級83 處,縣級238 處。利用級別未定的有1 687處,約占82.45%[5]。盡管河北省在紅色文化遺產傳承和利用方面產生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其不足之處依然明顯,如存在重視程度、投入資金、開發(fā)廣度、挖掘深度不足等問題。
根據城市肌理的原有概念解釋,引申出城市群總體空間結構的內在肌理。在結合紅色文化遺產IP所具有的文旅價值基礎上,從大的城市空間維度上,分析河北省文旅城市群空間結構的內在肌理,從而更好地構建紅色文化遺產廊道。
該文基于城市內部肌理視角,從古建筑的單體層面進行分析,同時對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情況進行評價,利用GIS 手段對數(shù)量眾多的紅色建筑遺產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歷時性分析,提煉并總結紅色文物建筑本體演化的規(guī)律與特點[6],為探索紅色文化遺產長效保護與利用機制提供新思路,得出城市文旅價值評價水平,并從以下幾個角度梳理出河北省文旅城市群在空間結構上的內在肌理:肌理連綿度、肌理錯落率、組織層級、肌理控制線、肌理控制點等。
該文參考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針對紅色文化遺產、文旅資源特征進行適當調整完善,構建了紅色文化遺產文旅價值評價的指標體系表(見表2)。該表共分為三級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指標因子的量化分析。
表2 評價指標與賦值標準表
紅色文化遺產廊道是指擁有紅色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其保護規(guī)劃不僅像綠道規(guī)劃那樣強調景觀生態(tài)的過程,更加重視對文化因素的保護和旅游開發(fā)的組織。該文在分析河北紅色文化遺產的留存與分布狀況后,引入美國現(xiàn)行的“遺產廊道”理論進行問題的推進與解決。遺產廊道作為一種尺度靈活、應用廣泛的整體性遺產保護與利用手段,對于解決當前河北省紅色遺產發(fā)展中的矛盾問題有所助益。
遺產廊道旅游開發(fā)的主體框架是廊道的線狀條件,核心要素是在線狀上增加各類旅游資源的緊密吸引度。根據河北省紅色文化遺產文旅價值評價結論整合出各城市的評分等級后即可大致構建出文化遺產廊道的空間模型,即確定了“一軸兩翼”(核心紅色文旅軸、生態(tài)紅色文旅翼和沿海紅色文旅翼)的紅色文化遺產城市群廊道發(fā)展模型。核心紅色文旅軸主要包括評價等級較高的、紅色文化遺產分布數(shù)量較多的城市:邯鄲、石家莊、保定、承德等。這些城市作為主要節(jié)點,將整條軸線串聯(lián)起來。沿海紅色文旅翼主要包括秦皇島、唐山、滄州次要節(jié)點城市,生態(tài)紅色文旅翼主要沿太行山脈構建張家口“雪山—草原”生態(tài)文化遺產廊道。紅色文化遺產廊道旅游開發(fā)應遵循市場需求和變化規(guī)律,以連續(xù)的動態(tài)戰(zhàn)略對遺產廊道旅游進行開發(fā),從而追求經濟、環(huán)境、社會三方效益的協(xié)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