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臻,劉葉函,胡景雯
(北方工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北京 100144)
隨著與其他國家文化日益深入頻繁地交流與合作,我國在國際視野下也謀求著更深層次的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文化之間的地域交流屏障被進一步打破,但自身文化與他者文化注定存在的差異性,使得文化接觸交流更加頻繁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誤讀。在2020年美國迪士尼發(fā)行的電影《木蘭》中,無論是對“仙娘”角色的妖魔化還是對原典《木蘭辭》“忠孝義勇”內涵的片面解讀,都體現出其對于中國文化存在的刻板印象和誤讀。這也使得該電影不但沒能獲得商業(yè)上的成功,反而激起了文化之間新的沖突。成為了面對他者文化產生排斥,拒絕溝通的一大誘因。在跨文化傳播的視域下,這種文化上的差異與誤讀現象則更加凸顯。
日本作為中國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對象,在雙方的文化交流中,動漫是一個難以繞開的話題。動漫電影《羅小黑戰(zhàn)記》2019年9月初在國內上映后,在收獲較高口碑的同時,還獲得了3.15 億的票房收入。在豆瓣2019年評分最高華語電影中,《羅小黑戰(zhàn)記》排名第五。在日本上映后,日本國內最大電影點評網站Filmarks 打出了4.2 的高分,并打破了中國動畫電影海外發(fā)行票房紀錄,引起了熱烈的反應。但兩國觀眾對其評價卻有著諸多不同之處,無論是中國觀眾對于其電影中可能存在“模仿”和“抄襲”的質疑之聲,還是日本觀眾對于其作為“プロパガンダ”(宣傳機器)的懷疑和警惕,都體現出了各自在對待該作品時產生的矛盾與差異。
此次研究便是意圖通過跨文化傳播中的典型個案《羅小黑戰(zhàn)記》,將文化差異研究聚焦在中日兩國青年對同一影視作品產生的不同認知態(tài)度上。把握文化差異與誤讀成因規(guī)律,探索因應策略,實現文化的良性互動。
在文化差異導致的認知態(tài)度偏差成因研究中,有部分學者將外國文化作品中的中國元素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其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回溯產生認知偏差和誤讀的成因。例如,林豐民便對阿拉伯文學《一千零一夜》中的中國形象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其產生善意誤讀與認知偏差的具體緣由[1]。也有部分學者立足自身文化接受角度,分析我國面對他者文化時產生的認知偏差。例如,崔麗芳在《論中國近代翻譯文學中的誤讀現象》一文中,從社會發(fā)展和文學發(fā)展兩個方面總結了近代文學翻譯中體現的文化差異和產生文化誤讀的原因[2]。還有部分學者從全局角度出發(fā),例如,張瓅尹從宏觀角度分析了新聞傳播主體間的文化差異并提出了因應策略[3],劉燕南則在跨文化傳播視域下對文化差異的屬性與存在原因進行了從語言到文化的縱向探討[4]。
盡管這些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和理論支持,但以中國作為傳播端進行分析的研究較少,且多是針對作品本身的文化內容進行分析。對于跨文化傳播對象的實證一手資料較為缺乏,以至于難以及時把握傳播對象的具體畫像,這也正是該研究意圖填補的空白。
該次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與調查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Python 技術分別對中日兩國國內最大電影評論網站——豆瓣網和Filmarks 上關于電影 《羅小黑戰(zhàn)記》的實時評論文本數據進行收集整理,此次收集日本網站全部評論3 867 條。為更好地進行對比,從豆瓣147 530 條評論中根據評分占比進行分成抽樣,利用python random 函數抽取評論3 866 條,如表1所示。
表1 python 數據樣本情況
抓取高頻詞句進行總結和定性話語分析。分別抽取評分最高和最低的100 條評論,提取其中的高頻詞匯進行差異對比和定量分析。并將這些高頻熱詞作為后續(xù)深度訪談的話題線索,圍繞數據體現出的差異性擬定訪談問卷,研究形成差異的構成機制。此次調查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深度訪談方式,分別采訪了中日兩國各8 名本國國籍大學生,訪談內容主要針對以下3 個方面:(1)受訪者對《羅小黑戰(zhàn)記》的總體評價及個人偏好。(2)受訪者對中國動漫與日本動漫之間聯系和區(qū)別的具體看法。(3)受訪者對于中國動漫中國家形象宣傳的看法及原因。
“文化自覺”一詞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首次提出,他認為“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5]。出于自我識別與保護,這種主動將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相區(qū)隔,并不斷探索本民族文化自身的獨特性的文化自覺行為,成為與外來文化形成文化差異的一大原因。
該次研究提取了豆瓣網站中排名前一百的低分評論,形成如圖1所示詞云圖。其中“模仿”“抄襲”詞條成為觀眾主要提及問題,并在總體評論中多次出現,成為了給予低分的主要原因。為了更好比較兩國觀眾對于電影可能存在的“抄襲”或“借鑒”行為在情感判斷上的區(qū)別,在收集兩國觀眾關于“相似”內容的態(tài)度關鍵詞詞頻后,排除干擾和無效評論,抽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4 個詞匯,制作詞頻柱狀圖(見圖2)。
圖1 豆瓣低分評論詞云圖
圖2 關于“相似”內容的態(tài)度關鍵詞詞頻
在結合訪談研究后發(fā)現,日本觀眾對這類致敬經典,學習借鑒本國優(yōu)秀動畫的行為,表現出較大的寬容和接受度。而中國觀眾在對待《羅小黑戰(zhàn)記》中可能出現的模仿借鑒之處更加敏感,討論度也更高。在過去日本動漫的強大影響力下,中國觀眾對原有記憶中的日本動漫元素印象深刻,這與強調國漫文化與獨特性的文化自覺意識形成了鮮明的沖突關系。使得中國的動漫受眾群體在面對國產動漫中出現日本文化元素時表現出一種特別的敏感和關注。
這種顧慮與敏感本質上是中國觀眾意圖通過割離他者文化的印跡來確保自身文化獨立性的訴求,與本身文化記憶中參雜大量日本文化元素的現狀形成矛盾,是中國觀眾文化自覺意識發(fā)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圖式的概念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Bartlett 提出。他認為:圖式是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在面對存在陌生信息的事物時,人類會本能地試圖通過尋找新事物中感到熟悉的圖式去理解,并在腦海中形成以原有圖式信息為依據的整體映象。受制于對他者文化信息接受的不完整及自身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形成的文化圖式也不盡相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因這不相同的知識結構和文化圖式而產生。
盡管《羅小黑戰(zhàn)記》在兩國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和支持。但兩國觀眾在具體的原因和解讀上卻呈現出了不同的趨勢,針對《羅小黑戰(zhàn)記》激活的不同文化圖式導致了其認知和理解較于原型產生了異化。
如表2所示,在對兩國熱詞進行分析后,研究發(fā)現“中國”“國漫”等詞匯在豆瓣評論中頻繁出現?!读_小黑戰(zhàn)記》的國漫身份,使得觀眾對于國漫的相應圖式被激活。對前作《羅小黑戰(zhàn)記》同名動畫番劇的圖式記憶,導致中國觀眾對電影中與前作的銜接內容、伏筆彩蛋等“劇情”和“設定”上的關注明顯多于日本。對于日本觀眾而言,“羅小黑”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形象,熟悉感來自于電影里類似于宮崎駿的作畫風格、耳熟能詳的聲配演員等熟悉的優(yōu)秀動漫文化圖式的激活;而陌生感則來自于自身對于他者文化對象信息的缺失,特別是對其中的文字圖式難以理解。對于不太需要文化轉碼和二次解讀的視覺元素日本觀眾能夠留下深刻印象,這也是Filmarks 上日本觀眾對于“シーン”(場景)、“作畫”等視覺效果的討論如此頻繁的原因。不同文化圖式的激活使得中日兩國觀眾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
表2 兩國影評熱詞排列
文化偏見作為一種定見,是媒介偏見的一種,受制于接收信息的不完全及不同文化信息轉碼導致的折損,在面對他者文化時存在不可避免的片面性,長此以往形成某種刻板印象。這種以刻板印象作為“前見” 的誤讀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鞏固了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也使得文化的差異和偏見更加固化。
在收集的日本低分影評中,有小部分觀眾認為電影中無限與羅小黑之間的互動及二人關系并不是單純的師徒關系,反而將之歸結為一種人類無限對于“寵物”羅小黑的“馴化”,并且將人類與妖精看作是難以和解的對立雙方。但在訪談中中國的受訪者卻普遍認為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美好親密的師徒關系。有受訪者表示“很喜歡小黑與無限的互動和他們的感情,最后小黑奔向無限的時候很感人”。更是將最后的結局理解為人與妖精和諧相處的美好結局。
出現這種認知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日本觀眾對于中國文化中這種“天下大同、萬物共生”思想的文化圖式缺失,使其難以輕易獲得劇中傳達的思想共鳴。另一方面則在于進行文化解讀時,受中國形象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某種刻板印象影響,使得日本觀眾產生了一定的文化偏見,導致了文化解讀上的差異。這種偏見下導致的文化誤讀又反作用于固有的文化偏見,在印證鞏固自我認知的同時,也與其他民族文化之間產生更深的隔閡與差異。
盡管偏見與隔閡并不能輕易抹去,但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想要打破這種惡性的思維閉環(huán),應從更加復雜、多元的文化角度出發(fā),在文化交流中進行對應的適應性解讀,努力樹立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
在跨文化交流越發(fā)緊密的今天,盡管各民族文化之間并不存在孰好孰壞之分,但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效益和影響力的大小卻并不一樣[6]。面對他者文化的差異與誤讀不能通過打壓、曲解、拒絕溝通等方式去一昧地在“失語狀態(tài)”下強調本民族文化的獨特和地位,這只會造成更大的文化差異與偏見。
從國家文化政策層面而言,應樹立開放正確的跨文化觀念,拓寬對外交流渠道,加強對不同文化的正反兩面的報道,引導人們正視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優(yōu)缺點。正如麥奎爾的“防疫論”所言,只有獲得多角度的訊息報告,擁有全面的認知視角,才能真正堅定自身信念,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從個人層面而言,要主動接觸學習不同文化,發(fā)揮“移情”作用,突破自我文化視界桎梏,嘗試站在他者文化視角體驗身份認同,之后再回歸自我文化處境進行審視反思,從而正確看待文化差異,克服對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傳播中,做好適應性解讀,文化誤讀反而會產生額外的“文化賦值”,促進文化之間的理解和交流。
首先,文化作品本身在創(chuàng)作中要挖掘文化共性,做好內容親和化。聚焦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或是擁有共同取向的價值觀念作為文化作品的內容進行創(chuàng)作,更容易獲得不同文化社會的共情與認同。
其次,文化企業(yè)在跨文化傳播中要做好他者文化的“本土化”策略,采取接收端受眾習慣接受的方式進行文化宣傳,激活對方良性的文化圖式,達成溝通意愿進而推動下一步的文化交流。但同時也要注意協(xié)調“國內版”與“海外版”的關系,重視產品的精神內核的表達,避免出現“兩幅面孔”。
最后,文化產業(yè)要合理整合內部資源,持續(xù)統(tǒng)一塑造一個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發(fā)揮我國制度優(yōu)勢,從宏觀上調控文化產業(yè)內容導出。從多個渠道,多個文化領域去構建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破除他者文化對中國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