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鈺賢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虎,被譽為百獸之王。在歷史上,中國許多地方都曾有老虎出沒的足跡。對于剛剛到來的2022年壬寅年,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許多與老虎相關的民間藝術,這些物質文化及民俗是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必然結果,是人們追求和滿足物質生活之余審美理念的一種升華與寄托。當今社會,人們對于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日益重視。物質生活民俗文化是隨著時代發(fā)展所產生的知識結晶,也是勞動人民在社會進步中所產生的時代代表性標志。
1.2.1 選題背景
民俗,是大眾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以口耳相傳、行為示范和新媒體宣傳等方式推廣和傳承。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物質生活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在不斷提高,但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仍然缺少專業(yè)研究型人才和對相關書籍文獻的保護和整理。
在中國古代,虎被尊為神獸,被賦予巨大神性,虎的形象隨處可見。例如代表東西方位的青龍與白虎,漢代畫像石“龍虎圖”、洛陽道北路西漢卜千秋墓主室后壁山墻上繪制有虎壁畫及東漢龍虎鏡等。人們對虎的認識,大體經歷過從崇拜、敬畏到模仿、利用,再到規(guī)避和捕殺,最后到珍惜和保護的漫長演變過程[1]。
在中國,虎象征著政治權威乃至榮華富貴,甚至有死后成仙馭虎升天的說法。在民間,虎被勞動人民賦予祈福、辟邪、納祥、賜福增壽、鎮(zhèn)宅祛邪、安家生財等民俗功效,以此表達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時,虎也是手工藝人在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勞動的產物,不斷促進著當下時代文明的發(fā)展。
1.2.2 選題目的
近年來,國家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越來越重視,民間美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任何美術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與人民生活和時代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人們在經過主觀處理之后將自我認識與當地文明呈現(xiàn)出極具特色的時代作品,所產生的藝術成果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更是不盡相同。該文以我國不同地域的虎文化進行研究與剖析為主要論述目標,以了解各地虎文化之間的共性、特性為分析點,對虎文化流傳至今所存在的實用性及觀賞性進行推敲,以幫助更多的青年人、更好地對待中華民俗虎文化,以期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更好地傳承、弘揚、發(fā)展。
1.2.3 選題意義
時代在進步,優(yōu)秀的勞動成果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該選題對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及藝術成果進行吸納,從文化遺產中汲取養(yǎng)料,師古而不泥古,進行深入剖析比較,希望更多人創(chuàng)作出真正有時代價值的藝術作品,推進時代文化發(fā)展。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真誠地表達出自我思想感受,將中華文明不斷傳承且發(fā)揚光大,這是對中華民族文化最大的尊重與保護,也是該選題的主要意義。
民間傳統(tǒng)的刺繡圖案紋樣中凝結著大量社會文化信息和民族審美情感,表現(xiàn)出了一個民族的文明歷史和他們在創(chuàng)造技能及文化認知方面所達到的歷史高度。[2]服飾民俗紋飾展現(xiàn)了各地的文化內容及民族特色,表達了中華兒女的淳樸性情,其關聯(lián)性經過了防寒御暑、適應生產需要、社會角色、社會觀念、政治觀念的變化,呈現(xiàn)內容復雜多樣、豐富多彩。服飾民俗較具代表的有陜西寶雞隴縣虎頭帽(見圖1),它們精致大方,色彩豐富鮮明,提煉了老虎的主要特征,整體樣式抽象可愛,深受孩童喜愛。
圖1 陜西寶雞隴縣虎頭帽系列
虎頭帽,是我國民間典型的童帽樣式,不僅樣式可愛大方,保暖御寒,還有求福趨吉的寓意,是長輩內心對子女最好的感情寄托,表達上代人對下代人的期望、祝福與呵護?;㈩^帽文化貼近生活,情感寓意遠遠超出虎頭帽手工藝本身。藝術來源于生活,這也是虎頭帽在民間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原因所在,也是虎文化可以流傳千古而不衰的民族精神魅力。
虎頭枕,包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是展現(xiàn)傳統(tǒng)裝飾藝術形式和民間文化風貌的重要載體。陜西寶雞隴縣虎頭枕造型拙趣、大氣,紋飾繁簡得當,刺繡密實精細,色彩艷麗不俗(見圖2)。虎頭枕始于唐朝,流行于北宋和金代,流傳至今,部分虎頭枕還配以傳統(tǒng)國畫技法。它是文化與實用相結合的產物,體現(xiàn)了千古以來人們的崇虎習俗。
圖2 陜西寶雞隴縣虎頭枕系列
以虎為元素的精美剪紙,運用了民間經典的元素符號,將虎與吉祥元素融合在一起,刪繁就簡,柔中帶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在刀刻中體現(xiàn)中國意蘊,表達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民間人們常常樂道“?!薄盎ⅰ敝C音,所以稱虎為“?;ⅰ?,希望每天福氣相伴,生活幸福。剪紙虎惟妙惟肖,濃郁的喜慶氣息使其形象極為通透,賦予其極強的裝飾性,將創(chuàng)作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陜西鳳翔泥塑具有極強的藝術特色,老虎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題材,是人們崇虎心理對載體最好的形象表現(xiàn),也是當時社會人們對形象認知變化的產物。老虎在民間有著鎮(zhèn)宅、護子、增壽、避邪、吉祥等諸多寓意。泥塑虎顏色艷麗,圖案嚴謹,紋飾吉祥富貴、造型稚拙可愛,賦彩為黑、白、紅、青、黃五行正色,把人們渴望得到的福、祿、壽、喜、財全都集于它一體。泥塑形象經歷了歷史的積淀和民間文化的不斷融合,在現(xiàn)今社會,泥塑虎的形象在泥塑作品中仍占有很強的地位。
抽象的虎面掛片極力表達著老虎的神氣,如貓似虎,看起來兇猛的同時又憨態(tài)可掬(見圖3)。三維立體感弱化,二維平面性加強,整體輪廓簡單,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通過平面化紋飾取悅于觀者[3]。
圖3 虎面掛片系列(央美非遺中心藏)
經過漫長的演化與發(fā)展,崇虎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觀念,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高密泥玩具“叫叫虎”是當地孩童最喜愛的玩具之一。將用蘆葦做的哨子安裝在虎的口腔內,再把老虎的前后腳拼于一處,腰部用羊皮貼合起來可以來回伸縮,最后再用蛋清在涂有彩色處罩上一遍,可以長期保持色彩鮮艷,拿在手上一拉一壓即可發(fā)出叫聲(見圖4)。
圖4 民間玩具“叫叫虎”
鳳翔年畫以線刻為主,線條剛勁有力,簡明質樸,生動大方;色彩以紅、綠、黃、紫為主,對比強烈;形象豐滿逼真、粗獷威猛[4]。鳳翔年畫全部采用手工套印完成,色彩對比強烈,視覺沖擊力強。
木版年畫在民間應用極其廣泛,畫面整體構圖勻稱,造型夸張、樸實,線條流暢,代表著中國黃河流域的地域特色,它土生土長,憑借簡便的制作方法、精湛的工藝技巧、鮮艷的色彩,以及豐富的內容展示了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祝愿(見圖5)。
圖5 楊家埠年畫《鎮(zhèn)宅神虎》
每個繪畫者都有著自己的繪畫語言,創(chuàng)作群體大多為農村婦女,畫面代表著當地地域特色,因為缺乏一些語言組織能力,繪畫成為了在當時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抒胸臆的最好方式。畫面色彩沖擊力強,用筆平淡天真,思維隨意自由。陜西安塞農民畫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創(chuàng)作時的激情、大膽、抽象、夸張,主觀性極強,風格粗獷,非常好地詮釋了陜北地域特色。
我國農民非常重視生活的質量,這一點在繪畫中得以體現(xiàn)?;㈩}材農民畫中,畫面大多使用暖色,代表著烈火暖陽和土地收成,烘托地域風格。畫者將顏色分割成塊進行平涂,借鑒了陜北剪紙、刺繡、布藝等藝術形式,構成了一張豐富的畫面,艷麗而不失莊重,主觀色彩濃烈、風格鮮明,體現(xiàn)其生命力的旺盛與原生形態(tài)的魅力。
物質生活民俗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豐富的文化特性和各地的文化淵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識[5]。各地老藝人們除了對自己當地的文化進行學習,同時汲取著國內外藝術的精髓,并將不同門類的藝術的表現(xiàn)方式,融會貫通,轉化為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皮影中與虎文化相關的大多為民間故事、民間傳說,“武松打虎”的皮影故事不斷被后人所傳頌,津津樂道。
美術、音樂、戲曲與民間故事等多種藝術形式集皮影于一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皮影傳承愈發(fā)困難。皮影本身也不斷尋找新的傳播渠道和方式。民間故事,豐富了皮影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和形式,讓人們容易理解并喜歡這門古老的中國藝術,使它具有新時代活力。
民俗與社會生活的需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為生產生活需要而產生且為其服務。民間工藝不僅賞心悅目,也是人們在生活中對心理情感的宣泄,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勤勞智慧,凝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
各地虎文化的工藝或藝術載體,在色彩方面都十分鮮艷奪目,沖擊力強,構圖飽滿,作品普遍富有裝飾性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將民間文化中集體性、傳承性、模式性轉化為身邊的物質。原始紋樣的造型,散發(fā)著遠古的氣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與審美內涵,表達了勞動人民對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期望。
一個地區(qū)的民間藝術往往是這個地區(qū)一代又一代人積累起來的,有意義的象征儲備。這種符號不僅是當地人心理和社會存在的表現(xiàn),也是他們生存的前提。因此,它不僅是藝術和審美的表達,它還有許多比美學更深刻的東西[6]。
通過對各地虎民俗文化的比較可以看出,物質生活民俗文化由于受生產方式、審美觀念、政治觀念、功能運用、歷史原因、地理位置、季節(jié)因素、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呈現(xiàn)出的差異性則更大。每個地域人們的風俗習慣方面的差異都不盡相同。社會進步的同時物質生活民俗同時也在進步,逐漸多樣化、復雜化。
虎文化與當地的氣候、生活習慣、風土人情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當各地民俗文化在進步時,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載體及呈現(xiàn)方式,代表著當地的特色。它起初是為了社會生活及人們生理的需要,逐漸在滿足人們的生理發(fā)展,從而更加豐富多樣,個性化的物質生活民俗,不同地方有著不同地方的個性,主觀因素及人文環(huán)境造就了物質生活民俗的差異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地域間的溝通和交流越來越頻繁,以虎文化為例,對不同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其在不同地域民俗文化中的特性。時代的更迭會影響到藝術手段、藝術內容、藝術地位、藝術功能的產生、變化和發(fā)展,這些都和當時社會背景、作者主觀色彩緊緊掛鉤。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的感受和其所產出的物質文化都不盡相同,地域間的民俗文化在當地綻放異彩的同時,文化差異往往會給民俗文化對外傳播造成困難,但經過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在文化差異之下掩藏著更多的是其文化的共性[7]。這也是在時代大背景下各民族之間交流交融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地域之間的民俗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fā)展,在交流中互相促進,在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加深了更多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