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享樂主義將幸福定義為沒有任何痛苦的、純粹的快樂狀態(tài),這一觀點是時候被拋棄了。我們必須對幸福重新進行定義并豐富其內(nèi)涵。傳統(tǒng)的幸福定義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無法在心理上認識到當前所擁有的幸事。因而衍生的問題就是:如果無法意識到當前的幸事,那么我們會感到幸福嗎?我們是否只有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才會感覺到幸福呢?我們只有身處不幸中時才會意識到之前的幸福,才能體會到我們早前就應(yīng)該體會到的幸福嗎?
我們必須對幸福重新定義,以便可以將以前認為理所當然而逐漸在我們的日常記憶中忽略和遺忘的幸福包括進來。同樣,學(xué)習(xí)一些內(nèi)在的技巧讓這些幸福重新回到我們的意識之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可以使我們重新認識到自己的福分而不再想當然。
盡管真正的幸福稍縱即逝,但在我們的記憶中它們非常鮮明,像被反芻的食物一樣,隨時都可以被想起、被重新體驗與感受。這一理智的意識過程,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xué)會的,同時也是一種拓寬和豐富我們?nèi)粘I铙w驗的途徑。
享樂主義的幸福定義是錯誤的,因為真正的幸福必定隱含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即便伴隨著失眠與緊張,人們依然愿意承受創(chuàng)造所帶來的“痛苦”。即便人們常常會因為孩子帶來的各種麻煩而傷心,卻不愿意沒有孩子。盡管除了自己的痛苦以外,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分擔家人和朋友的痛苦,但我們依然愛著他們。因為這樣的情境遠比我們孤獨終身要美好得多。因此我們在重新定義幸福和“好的生活”時,必須包含這種種的痛苦。
在我看來,人性必然是不斷追求極樂。我們必須拋棄對于永恒的滿足與寧靜的追求,因為高峰體驗只是一種瞬時的體驗。比如生孩子就需要冒很大的風險,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們會充滿各種擔心,孩子出生之后會不會是殘疾的,會不會有病,甚至?xí)粫ニ栏怪?。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匆杂懣喑??”我認為問這樣的問題恰恰是自欺欺人,必然導(dǎo)致走上不幸生活之路。
我認為,自我實現(xiàn)的人從心理上很高興接受這些所謂的“麻煩”,而且與現(xiàn)實當中無聊、孤獨和空虛的生活所帶來的痛苦相比,這些所謂的“麻煩”要精彩太多。盡管友誼和愛情可能真的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但內(nèi)在的空虛感遠比復(fù)雜的友誼和愛情更加糟糕。
一個苦惱的少年曾找我咨詢,他說:“如果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那該多好!”但讓我們想一下,這個少年也必將錯過一切美好的東西,一切會給他帶來快樂的“煩惱”。能夠為一些值得擔憂的東西擔憂,遠比沒有任何事、任何人值得我們擔憂美好得多。
(摘自《尋找內(nèi)在的自我:馬斯洛談幸?!?,亞伯拉罕·馬斯洛 著,張登浩 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