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歷史學家呂思勉的惟一一部通俗性史學著作。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zhàn)爭及地理環(huán)境之間作了細致的區(qū)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
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史事的關鍵。倘使當時沒有這一戰(zhàn),或者雖有這一戰(zhàn)而曹操又勝了,天下就成為統(tǒng)一之局而不會三分了。所以這一戰(zhàn),實在是當時分裂和統(tǒng)一的關鍵。
要知道赤壁之戰(zhàn)的真相,先要知道當時曹、劉、孫三方面的形勢。
劉備是個有領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當他和曹操聯(lián)合破滅呂布之后,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個資深望重的大員了。他卻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結(jié),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敗了,則始而投奔袁紹,繼而投奔劉表。這時候,他和曹操業(yè)已成為不可復合之勢。簡單明了些說,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決不會真心的。所以他對于曹操,無論兵勢如何,總是要抵抗到底的。
至于孫權,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們要說到孫權,又得先說到他的哥哥孫策。孫堅有四個兒子:大的喚做孫策,第二個就是孫權,第三個喚做孫翊,第四個喚做孫匡。孫堅是和袁術聯(lián)合的,他死了之后,他的兒子自然是依靠袁術。孫策也是個輕剽勇敢的人,大有父風。袁術看他不錯,就把孫堅手下的人都還了他。他曾替袁術打過好幾次仗,都是勝利的。袁術是個賞罰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出去打仗時,允許他戰(zhàn)勝之后如何酬勞他,后來都不能實踐。
孫策心中失望,覺得在袁術手下,一輩子沒有出路,就自告奮勇,愿去平定江東。江東就是江蘇省里長江以南的地方,現(xiàn)在稱為江南,古人卻稱為江東,而把對江之地,稱為江西。古人所說的江南,是現(xiàn)在的湖南。這是閑話,擱過不提。
后漢時,江東、西同屬揚州。揚州刺史本來駐扎在壽春,就是現(xiàn)在安徽的壽縣。這時候,壽春給袁術占據(jù)了,揚州刺史劉繇只得寄治在曲阿,在現(xiàn)今江蘇省丹陽縣地方。雖然兵力有限,也還能和袁術相持,袁術一時不能吞滅他。到孫策渡江而東,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孫策是最剽悍善戰(zhàn)的,一渡江,就把劉繇打敗,劉繇逃到現(xiàn)在江西的湖口,不多時就病死了。于是從江蘇到江西沿江一帶,全成為孫策的勢力范圍。孫策就不再服從袁術,袁術稱帝時,公然寫信和他絕交了。
曹操在這時候,勢力還顧不到江東,而且他和袁術是反對的,自然要拉攏孫策。于是表薦他,加他討逆將軍的稱號,封為吳侯。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正在隔河相持,孫策也要出兵渡江而北,不想還沒有開拔,就給人家刺死了。你道是為什么呢?原來當孫策到江東時,有個吳郡太守喚做許貢,密表漢帝, 說孫策驍勇,和項籍相像,該把他早些召回中央,不可聽他留在江外,致成后患。孫策是立意要割據(jù)一方的,聽得這個消息,很不高興,就把許貢殺掉。許貢的門客,有幾個潛伏在民間,想替許貢報仇。孫策最喜歡打獵,他騎的馬又好,從人都跟隨不上。這一次出去打獵,和許貢的門客狹路相逢,就給他們打傷,回來不久就死了。
孫策這一次的出兵,《三國志》本傳說:他是要襲擊許都,迎接漢獻帝的,這也是癡話。曹操是善于用兵的人,雖然和袁紹相持,后方不會無備。江東離許都,比河北更遠,孫策有多大兵力能去攻襲?別說不能戰(zhàn)勝,能否達到,還是個疑問呢!孫策也是個善于用兵的人,有這樣傻的么?況且挾著一個天子,實際上并無多大用處,前文也早經(jīng)說過了。然則孫策的出兵,到底是什么主意呢?這里面,卻有一段大家不很注意的故事。
當時有個沛相,喚做陳珪,他是個歸心中央的人,看得呂布和袁術一班人很不入眼。當袁術要想稱帝,又替他的兒子向呂布的女兒求婚時,陳珪怕他們兩人聯(lián)合,更難平定,就去游說呂布,把他破壞了。又叫兒子陳登去見曹操,說呂布勇而無謀,反復無常,不可相信,要早些設法收拾他。曹操大喜,便拜陳登做廣陵太守。臨別的時候,握著他的手說道:“東方之事,便以相付?!苯兴抵惺蘸喜勘?,預備做個內(nèi)應。后來曹操攻呂布時,陳登曾帶著本郡的兵,做曹兵的先驅(qū)。呂布滅后,漢朝因他有功,加給他伏波將軍的名號?!度龂尽り惖莻鳌纷⒁断荣t行狀》,說他在這時候,慨然有吞滅江南之志。孫策的用兵,幾于所向無敵,獨有兩次攻陳登,都是失敗的。孫策心中甚為憤怒。他臨死前的出兵,《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說他是想去攻陳登的,這大約是實情。
孫策用兵甚銳,這一次大舉而來,假如不死而渡過了江,陳登能否抵抗,自然是一個問題。然而陳登不是像劉繇等武略不濟的人,即使一時失敗,必不至于一蹶不振,總還能收合余燼,求救于中央,或者和另一支兵馬聯(lián)合,和孫氏相持。況且孫策善戰(zhàn),陳登未必和他野戰(zhàn),還可用守勢對付呢。所以陳登在廣陵,確是孫氏的一個勁敵?,F(xiàn)在孫策北伐未成,先已自斃,那是中央更好的機會了。曹操卻把陳登調(diào)做東城太守。于是隔江之地,就無能牽制孫氏的人,這是曹操的一個失策。到后來,再臨江而嘆,“恨不早用陳元龍之計”,就遲了。
孫翊的性質(zhì),最和孫策相像。孫策臨死時,張昭等都逆料他要把后事付托給孫翊,他卻把印綬佩在孫權身上,對他說:“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边@幾句話,不知道真是孫策說的,還是后人附會。孫權足以當之而無愧,卻是實在的。
只要看他赤壁戰(zhàn)時任用周瑜,襲取荊州時任用呂蒙,猇亭戰(zhàn)時任用陸遜,就可知道了。孫策雖然長于戰(zhàn)陣,然而平定江東,開創(chuàng)基業(yè),也不是一味勇敢就能辦得到的?;蛘咚嘤行┲酥?,所以把后事付托給他罷。孫權繼任之后,一面整理現(xiàn)在江、浙、皖、贛之地,又頻年出兵,攻擊江夏太守黃祖。到建安十三年(208),把黃祖殺掉。于是孫權的勢力,達到現(xiàn)在湖北省的東南部,再向西,就可到現(xiàn)在的漢口,窺伺江陵和襄陽了。而曹操也在這一年進攻劉表。
劉表的性質(zhì),究竟是個文人。他只會坐觀成敗,圖收漁人之利,而不會身臨前敵,去攻城奪地。此等人物,在天下擾亂時亦足以保境息民,偷一時之安,到天下將定時,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荊州。八月,劉表病死了。他的大兒子喚做劉琦,小兒子喚做劉琮。劉表和他的夫人蔡氏,都心愛劉琮,要立他為后。劉琦覺得不安,去請教諸葛亮。諸葛亮對他說:“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劉琦明白了。恰好黃祖為孫權所殺,就乘機請求外出,做了江夏太守。劉表死后,襄陽一方面立了劉琮。對于曹兵,自然無法抵御。九月里,曹操的兵到新野,劉琮就舉州投降了。
《三國史話》
呂思勉 著
中國友誼出公司
2021年3月版
定價: 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