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琦惠 羅琳
摘要: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在鍛煉技術的同時,對于音樂表現力的幫助也很大,且具有一定趣味性,通過對跳音、和弦、十六分音符、踏板的練習方法,讓學習鋼琴的青少年在學會這首曲子的練習方法同時在以后遇到相同類型的曲子的時候也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同時也為一些鋼琴教育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鑒意義。其中主要從麥克道威爾練習曲以及青少年鋼琴教育兩個方面,淺析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在青少年鋼琴教育中的運用。
關鍵詞:麥克道威爾《幽靈之之舞》;練習曲;青少年鋼琴教育
緒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國內鋼琴教育的迅速發(fā)展,青少年學琴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學琴教材也多以考級曲目為主。鋼琴教學應式化,練琴方法程式化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然而在如今天“學琴熱”的社會環(huán)境下,如果忽略青少年的練琴方法及音樂審美的培養(yǎng),將會導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只會“死”練琴。
本題以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為例,通過對跳音、和弦、十六分音符、踏板的練習方法的學習,讓學習鋼琴的青少年在學會這首曲子的練習方法同時在以后遇到相同類型的曲子的時候也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通過對音樂結構分析、強弱的重視也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樂感、對音樂的理解以及養(yǎng)成學生先分析再練習的習慣,同時也為一些鋼琴教育者提供借鑒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鋼琴曲練習方法,不同類型鋼琴曲的音樂風格以及情感表達等問題,一直是學術界所關注的和研究的論題,并已近形成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為青少年鋼琴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基礎。目前,從麥克道威爾鋼琴曲入手研究鋼琴教育的文獻,例如2016年鄭嘉譯研究生學術論文《麥克道威爾鋼琴練習曲教學應用研》2014年毛肄、李詩怡發(fā)表的《鋼琴練習曲教學新探--以麥克道威爾十二首鋼琴練習曲(op.39)為例》2006年畢玲發(fā)在沈陽音樂學報的《由中國鋼琴教材選擇麥克道威爾所引發(fā)的思考》等關于青少年的鋼琴教育研究也一直是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研究成果也較多。如毛愛萍老師2013年發(fā)表的《對青少年鋼琴教育的研究與探索》等。
(三)研究方法
①文獻研究法。通過對國內外有關麥克道威爾鋼琴練習曲的著作進行閱讀、歸納、分析、總結,為本選題提供依據。
②個案分析法。通過收集大量青少年學生練習麥克道威爾的《幽靈之舞》的反饋來豐富本文內容。
③實踐法。通過社會青少年鋼琴教育的社會實踐,在青少年練習《幽靈之舞》時會遇到的各種問題為實例進行分析。
(四)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選題闡述
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在鍛煉技術的同時,對于音樂表現力的幫助也很大,且具有一定趣味性,通過對跳音、和弦、十六分音符、踏板的練習方法的學習,讓學習鋼琴的青少年在學會這首曲子的練習方法同時在以后遇到相同類型的曲子的時候也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同時也為一些鋼琴教育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鑒意義。其中主要從麥克道威爾鋼琴練習曲以及青少年鋼琴教育兩個方面,淺析麥克道威爾的《幽靈之舞》在青少年鋼琴教育中的運用。
一、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一)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創(chuàng)作背景
麥克道威爾的創(chuàng)作生涯可分為兩個時期:歐洲學習時期和美國教學的時期。第一時期,麥克道威爾在歐洲學習音樂,在當時歐洲浪漫主義盛行的大背景下,麥克道威爾受其影響,使得他這個時期的作品都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氐矫绹谓毯?,由于對國家的深深的熱愛以及愛國主義思潮的影響,麥克道威爾開始在他的作品中融入民族主義元素,而本題《幽靈之舞》則是麥克道威爾后期創(chuàng)作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Op.39中的一首?!队撵`之舞》是從日常生活中提取的創(chuàng)作素材,通過對大自然的風光加上作者自己的一點想象,用左右手的快速跑動于整曲基本保持在pp-ppp的力度來表現出幽靈在跳舞時的輕盈的趣味性作品。
《幽靈之舞》篇幅不長,演奏時間較短,曲式為單三部曲式,曲式結構不算復雜。但其中含有快速跑動的十六音符、跳音、速度、踏板等運用,想要把小精靈的古靈精怪、輕盈的形象描繪好,需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在實踐彈奏中,需要注意的有很多,例如樂曲的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動,要把每個音彈出顆粒感、彈得均勻,要把握好這些特征性節(jié)奏,彈出音樂的律動,跳音的彈性,力度集中在指尖,和弦彈奏時手腕的放松,力度的轉移,還要注意踏板與強弱的處理,根據譜面記號的標記以及實際演奏效果的需要更好的表現音樂的整體效果。
(二)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作品分析
《幽靈之舞》是麥克道威爾創(chuàng)作的《十二首鋼琴練習曲》Op.39中的第八首。篇幅短小,是從日常生活中提取的創(chuàng)作素材,通過對大自然的風光加上作者自己的一點想象,用左右手的快速跑動于整曲基本保持在pp-ppp的力度來表現出幽靈在跳舞時的輕盈的趣味性作品。其曲式結構圖如下:
這首曲子是有對比中段的三段式曲式,整體分為A、B、A三個部分,調式調性由升f小調轉為升F大調再轉回升f小調。
二、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演奏分析
(一)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
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是本曲的練習重難點,本曲的十六分音符在彈奏時需注意顆粒性和連貫性。(見譜例3-1-1)顆粒性的跑動應積極的使用掌三關節(jié),肩、臂、肘、腕自然放松,將力量轉移至指尖,關節(jié)主動帶動手手指快速觸鍵,保證每個手指在演奏時清晰有力,輔助練習顆粒性跑動的方法還有獨立高抬,即在練習的過程中彈每一個音之前每個手指單獨抬起再落鍵,且每一個音落下后要保證指尖發(fā)力手腕放松的狀態(tài),有助于把每個音彈清楚清晰。第二個輔助方法就是正反附點練習,即用正反附點的節(jié)奏去練習十六分音符,由慢到快,這個方法有助于將十六分音符彈的均勻。而連貫性的跑動就需要注意樂句的連接,對手指的獨立性與支撐性要求更高,彈奏時,手指貼近手指,手腕帶動手指,使音樂連貫。E63E06ED-28E4-4968-AF81-22528AF55FC4
(二)跳音
跳音是《幽靈之舞》的點睛之筆,該曲子就是通過跳音的演奏來表現小精靈的靈動活潑、若隱若現的形象,(見譜例3-2-1)所以在彈奏跳音時,手指、手腕、手臂都參與其中。演奏時,將力量集中于指尖,快速接觸鍵之后,使聲音好似皮球落地即彈起那樣有彈性。
輔助跳音練習的方法可以進行貼鍵跳音的練習,即在準備演奏時,手指幾乎摸著琴鍵,整個指尖是有重量感的,手掌撐住,手腕保持潛在的靈活性,觸鍵之后立即離去,以此來感受之間的發(fā)力,同時也使跳音更有彈性。
(三)和弦與八度
同時彈奏八度或和弦中的各個音,手腕作為個整體參與,是彈奏八度與和弦的重要前題。演奏時,需要注意的是手指要緊緊地靠在手腕的骨頭上,手掌要靈活,低于手骨的位置。當需要聲音明亮的音響效果時,指尖立起來,要快速有力的觸鍵;當需要聲音柔和且具有歌唱性的連奏八度或者和弦時,指尖觸鍵面積盡量大,且使用慢觸鍵的方式。輔助練習和弦與如八度的方法是在彈和弦的時候,把不彈的手指勾起來,這樣力度可以更好的集中在指尖,以及可以練習掛手臂練習即每彈完一個和弦以后,手臂上下晃動以放松手腕。如:
譜例中的左手的和弦,就需要用過高抬手指以及放松手臂去實現在演奏過程中力度的控制以及力度的轉移來實現。
(四)踏板的運用
踏板在鋼琴演奏中是為了追求鋼琴的不同的音色、聲學效果和其他音樂領域的制作,使音樂的表現力達到另一種高度,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鋼琴的踏板主要分為右踏板、中踏板和左踏板,右踏版使用的比較頻繁,就是我們總所周知的“延音踏板”;中踏板則不太常用也稱為“保留音踏板”;左踏板一般就是我們所說的“弱音踏板”或“柔音踏板”。在《幽靈之舞》中主要使用到的是左踏板、右踏板、左右雙踏板,下面就來分析具體是如何應用的。
1.右踏板的運用
右踏板為延音踏板,使用右踏板可以使得樂曲的樂句連貫以及增強音色,《幽靈之舞》中由于左手有很多較長的保持音,為了讓音樂具有歌唱性和連貫性就需要使用延音踏板,如:
2.左踏板的使用
左踏板就是我們所說的“弱音踏板”或“柔音踏板”,大多是為了某種音樂形象特有的意境,在《幽靈之舞》中,左踏板的運用則是為了體現小精靈的若隱若現的感覺,讓曲子更具有神秘感。如:
左踏板的運用可以幫助演奏者在力度上彈得更弱,也可以增加聲音的柔和度,并幫助演奏者消除演奏中任何音頭的效果,更好的刻畫音樂形象。
3.左右雙踏板的使用
左踏板一般就是用于弱音或柔音處理,右踏板就是延音踏板。兩個踏板同時使用的目的就是在弱音的狀態(tài)下保持樂句的連貫性。如:
譜例中從第十一小結開始使用左右雙踏板,這樣的處理即使在pp的力度記號下也能有起伏的變化使得弱的地方可以更弱。
(五)速度與強弱的處理
速度與力度記號是青少年在學習鋼琴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從速度方面來說,《幽靈之舞》是一首Allrgrissimo.(極快地快板)的練習曲,速度在一拍等于151-168,演奏如此快的速度加上密集的音型是需要技術支撐的,所以在練習過程中,應該由慢到快循序漸進,用節(jié)拍器練習,從八分音符等于104、108、112、116等速度再到四分音符等于104、108漸漸達到原速。
從強弱處理方面來看,隨著音樂情緒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使的音樂更具有張力,強弱的控制是這首曲子的演奏重點,《幽靈之舞》全曲的力度都基本保持在pp-ppp之間,隨沒有對比很強的力度變化,但在pp與ppp之間還有很多漸強漸弱的變化,如:
從第33小節(jié)開始,在pp的力度記號下還有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可以更好的刻畫精靈舞動的形象。
三、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在青少年中的教學中運用探究
(一)青少年的學生的特點
青少年學生處于一個過渡階段,已不像兒童單純幼稚、活潑好動又不如成人心智成熟。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
1.青少年的手指骨骼發(fā)育良好。青少年時期是身體快速成長的時期青少年時期,手指的骨骼基本已經發(fā)育良好,手型基本沒有問題,不像一些少兒學生容易出現折指或塌掌的問題。所以在曲子的選擇上,就可以選擇有一定技術要求的曲子?!队撵`之舞》這首曲子有對于跳音、和弦、十六分音符、踏板這四個方面的技術要求就可以很好的練習青少年的手指的快速跑動,力度轉移,帖鍵跳音和樂句的呼吸,如:
在演奏第3到第7小節(jié)的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時,想要彈清楚彈出顆粒感需要保證手指的第一關節(jié)立住以及手指的獨立高抬,青少年的手指機能相對成熟,在做獨立高抬,貼鍵快下鍵,正反附點的練習的時候就比較容易。
2.青少年認知旺盛。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想象力豐富,創(chuàng)造力強,對藝術也有一定的理解和敏感度,記憶力好,求知欲強。如:
青少年在演奏71到76小節(jié)這一部分時,力度的控制,漸強漸弱的反復變化,以及結束和弦的力度轉移的練習的過程中,除了一些固定的方法練習,教師還可以對音樂形象進行描述,比如說71到76這一段是精靈忽強忽弱的舞步,狂歡過后就悄消失在叢林的深處,描述一副這樣的畫面讓青少年學生去想象,這樣他在練習的過程中腦海里有畫面,就能更好發(fā)揮想象力去刻畫出音樂形象。
3.青少年情感豐富且不穩(wěn)定。情緒變化起伏比較大,比較敏感,內心情感豐富。所以在演奏《幽靈之舞》這首曲子的時候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如:
演奏這一部分時,由突強到越來越弱的變化,有的學生就可以把強弱的對比做的很鮮明突出,達到良好的音響效果,而有學生就彈的很平淡,強弱對比不明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在練習正反附點,掛手臂的練習方法的同時鼓勵多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敢彈,會彈。比如對于演奏生動的學生就可以在鼓勵的同時進行更高的要求,而對于還不能較好彈出輕強弱的學生,教師應該多進行示范讓學生更好的去感受音樂的變化從而提高。E63E06ED-28E4-4968-AF81-22528AF55FC4
(二)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1.觸鍵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青少年的學生處于青春期,手指的骨骼基本已經發(fā)育良好,手型的問題基本不大,但對于觸鍵及手指的力度轉移,大多數學生都不能很好的掌握。
第11小節(jié)小節(jié)到第16小節(jié)的右手旋侓走向很鮮明,但往往越是簡單的旋侓線條越容易直下鍵,造成很干很平的聽覺效果,所以這就需要在演奏的時候掌握指尖的力度轉,練習的方法即保持第一關節(jié)撐住的情況下用指甲與指腹中間的肉墊下鍵,下鍵后保持住然后掛臂,再到下一個音重復這個過程。這個方法能很好的練習學生的力度轉移。
2.強弱的變化。青少年的學生比較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對教師的言論言言聽計從,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應該只是用固定的方法去讓學生反復練習,應該去多示范多引導學生去發(fā)散自己的思維。
這一部分右手的音是一直在重復,只有左手的低音以及強弱的變化,比較容易上手,青少年的學生在練習的時候就很容易感到枯燥,容易彈的沒樂感,所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將練習步驟分為1.右手正反附點2.左手正反附點3.和手正反附點。在分手的練習去感受相同音符的變化。
3.樂感的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情緒波動比較大,對于手指的控制度,耳朵聽旋侓的走向以及內心的音樂情感還不能做到很好的統一,手指的控制除了控制力度還有力度轉移動,而音樂情感也就是樂感,就是樂句的流暢性和呼吸。如:
《幽靈之舞》的調式調性,旋侓的走向,以及漸強減弱的變化是很好訓練學生手、耳、心的統一。這其中還有很多旋侓重復的地方,在這種重復中如何做出變化也是一個難點,所謂五感相通,想要做到統一,可以從唱去練習,步驟分為1.單手唱右手旋侓2.單手唱左手旋侓3.合手唱左手旋侓4.合手唱右手旋侓。這個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清楚旋侓的走向也能讓彈奏出來的作品更連貫更有歌唱性。
(三)教學總結與反饋
1.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本文提出的教學方法是結合青少年學生的特點,和《幽靈之舞》的不同段落的具體練習方法的針對性練習。
如譜例61小節(jié)到66小節(jié)的彈奏,青少年學生在演奏時往往會把演奏的重點放在左手上,會忽略右手的旋侓走向,容易把左手彈的太重,其實這一段的練習重點應該放在右手的旋侓聲部的練習,左手是統一的織體伴奏,通過力度轉移,以及旋侓視唱的方法練習之后,青少年學生給更好的去區(qū)分旋侓聲部和伴奏聲部使得練習也更有針對性。
2.練習方法對青少年性格的影響。青少年在練琴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沒有耐心,不愿意放慢速度練習,以及比較粗心不注重譜面的記號強弱記號的標記的問題。
在這一段練習的過程中,右手重復的節(jié)奏型,左手的和弦跳音的旋律聲部通過正反附點,力度轉移,以及掛臂的練習方式然后再根據旋律走向去進行強弱的變化對于青少年學生養(yǎng)成有耐心,細心的性格有很大的幫助。
3.練琴習慣的改變。青少年的學生在鋼琴的練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從頭到尾反復練習,沒有強弱速度較快的問題。通過學習麥克道威爾《幽靈之舞》的練習方法,青少年學生學會左右分手對節(jié)拍器練習、分段落練習、以及樂句呼吸及歌唱性練習。見譜例譜例4-1-1(第1-7小節(jié)),這一部分是樂曲的開頭段落,也是整首作品比較有代表性的段落,在練習這一段的時候,青少年通過左手正反附點,右手正反附點,合手正反附點再合節(jié)拍器,從半拍等于104、108、112、116、再到一拍這樣循序漸近一格一格的加,可以養(yǎng)成學生教慢練細的好習慣。練習好以后再去分聲部視唱,根據旋律的走向去調整左右的強弱的變化從而養(yǎng)成注重音樂性注重強弱的好習慣。
結語
麥克道威爾這首練習曲不僅是技術指向清晰的手指跑動,對音樂的表達也有著很高的要求,作為每一位演奏者,在訓練手指快速跑動、雙音連奏練習等各項鋼琴基本演奏技巧的同時,更要注意音樂表現與作曲家情感的表達,使技巧服從于音樂,完成從技術的凝練到情感的升華。
筆者希望通過對這以作品的分析,讓學習鋼琴的青少年在學會這首曲子的練習方法同時在以后遇到相同類型的曲子的時候也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同時也為一些鋼琴教育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毛愛萍.對青少年鋼琴教育的研究與探索[J].小學教學研究,2013(08):17.
[2]毛肄,李詩怡.鋼琴練習曲教學新探——以麥克道威爾《12首鋼琴練習曲》(0p.39)為例[J].音樂創(chuàng)作,2014(09):182-184.
[3]鄭嘉懌.麥克道威爾鋼琴練習曲教學應用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6.
[4]李云昆.青春期青少年鋼琴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大觀(論壇),2019(07):214-215.
[5]潘丹楓.簡析少兒鋼琴教學中練習曲的音色控制與技巧訓練[J].黃河之聲,2019(20):121.D OI:10.19340/j.cnki.hhzs.2019.20.089.
[6]劉明佼.音樂教育與青少年兒童堅毅個性的養(yǎng)成——以鋼琴教育為例[J].藝術評鑒,2019(08):113-114
[7]郝運.青少年鋼琴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清風,2020(20):42.
[8]張璐鑫.愛德華·麥克道威爾《十二首練習曲》(op.39)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21.DOI:10.27367/d.cnki.gtyyy.2021.000072.
[9]滕明薇.鋼琴作品欣賞與中小學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2014,(14):124.]
[10]劉潔.如何提升鋼琴演奏技巧一評《鋼琴演奏之道》[J].新聞與寫作,2017,(10):后插7.
[11]王巍.淺談鋼琴演奏中手腕的運用[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10):382-383.
[12]馬靜鋼琴教學中手指、肘、手腕的運用[J].兒童音樂,2017,(7):42-43.
[13]張璐鑫.愛德華·麥克道威爾《十二首練習曲》(op.39)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21.DOI:10.27367/d.cnki.gtyyy.2021.000072.
[14]楊磊.鋼琴演奏練習方法及技巧訓練探究_評《鋼琴演奏技巧》[J].中國教育學刊,2017(9):117.
[15]畢玲.由中國鋼琴教材選擇麥克道威爾所引發(fā)的思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01):74-77.
[16]胡淑娟.鋼琴練習中的訓技與青少年性格養(yǎng)成[J].北方音樂,2020(14):84-85+257.
[17]賴群論鋼琴彈奏中的手指訓練[J].四川戲劇,2013,03.
[18]侯澤民.鋼琴演奏技法與情感內涵抒發(fā)的平衡統一[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1):179-181.
[19]楊磊.鋼琴演奏練習方法及技巧訓練探究_評《鋼琴演奏技巧》[J].中國教育學刊,2017(9):117.
[20]金學洙.鋼琴教學中手指技巧的正確運用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7(8):178-180.
作者簡介:黃琦惠(2000.09-),女,漢族,江西吉安人,就讀于江漢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yè)。E63E06ED-28E4-4968-AF81-22528AF55F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