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龍 李學杰 劉亞云 徐秋紅
感恩體現(xiàn)在學生受恩,知恩、報恩?!耙愿卸鳛閯恿Α笔菍W生外部環(huán)境收到他人的“送恩”發(fā)生積極變化,學生的心理和行為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學生受恩之后,產(chǎn)生積極動力,成為學生管理的發(fā)力點。學生報恩又對施恩者帶來心理上的滿足,產(chǎn)生動力。面對學生管理、人際管理消極被動現(xiàn)象,尋找動力、激活隊伍,以點帶面,起到推動作用。
一、理論依據(jù)
(一)感恩是人的基本需要。一人不成眾,獨木不成林。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施恩、受恩和感恩的關系當中。人不能孤立的存在,相互施恩,相互感恩,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都有高級需要,感恩作為一種精神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是人的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一種形式。青少年具有感恩的需要,滿足感恩的需要,激發(fā)感恩的行為。[1]
以感恩為動力是基于人的發(fā)展的需要。滿足學生的自尊、歸屬與愛等高級需要能夠為學生成長帶來變化,喚醒學生的感恩情感。學生學會感恩,更是學生成長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品質(zhì)、塑造學生感恩的人格更是學生成長的必修課。
以感恩為動力是基于人的基本需要。滿足基本需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情感,為學生成長注入活力。
感恩是協(xié)調(diào)人與人關系的紐帶。感恩關系是一種對他人心存感激而付出行動的一種回報關系。
人的成長離不開感恩。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不需要別人幫助的,有了受恩,就會對于出現(xiàn)感恩。就連最不知感恩的人,也回有特定的感恩對象,或者感恩環(huán)節(jié)。最為簡單的感恩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句謝謝。
(二)感恩是家長的需要。家長把學生送到學生,希望學生學知識、學能力,更希望學生感恩父母、回報社會。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感恩行為、感恩情感是父母對學校教育的期望。
(三)喚醒感恩力量,激發(fā)團隊活力。感恩情感需要喚醒,需要相互影響。典型事例、典型行為,能夠起到引導示范作用,為迷??瞻椎膶W生提供參考,利于學生效仿學習。
(四)“以感恩為動力,推動學生管理?!笔呛霌P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感恩體現(xiàn)了“和諧”、“友善”,“以感恩為動力”能夠弘揚社會正能量,是社會進步的潤滑劑。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感恩是學生良好品質(zhì)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學校教材和管理上都有感恩教育這個環(huán)節(jié)。“以感恩為動力,推動學生管理?!备堑掠囆g性的體現(xiàn)。用藝術的手段和方法陶冶學生的情操,是可以促進學生德育發(fā)展的。道德教育的實質(zhì)是塑造學習者健全的道德人格,為他們的和諧發(fā)展與未來的幸福奠基[2]
(五)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凈化育人環(huán)境。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都能夠做到知恩、感恩。積極開展這種教育,擴大感恩教育的影響,能夠?qū)τ凇安恢鳌?、“不感恩”等危害社會的行為起到牽制作用。學校感恩主題教育可以以多種形式進行,講座、主題班會、活動,感恩對象可以是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他人等。比如劉利才等在《青少年感恩理論與實踐研究》中提出,感恩教育的內(nèi)容可以是感恩國家、感恩社會、感恩親友、感恩自然等方面。[3]
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人在群體當中與單獨時候是不同的。善于引導這種群體力量,將會產(chǎn)生巨大力量。學生管理當中能夠以道德教育為契機,運用群體心理規(guī)律,釋放動力,將事半功倍。
弗洛伊德認為,人都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以感恩為動力”是人的生本能的體現(xiàn)。感恩就像人用自我的力量駕著本我的馬車,駛向一個更高級的超我精神境界。即受恩、感恩、報恩。
感恩會給施恩者(幫助你的人)帶來欣慰。每個人都有偉大的一面,無私的幫助過他人,如果能夠收到“受恩者”感恩的情感或者感恩的行為,心理會有一種滿足感。這無疑是對幫助他人的一種肯定,起到積極的正強化作用,有利于施恩者完善人格、塑造自己。收到感恩情感之后,會給施恩者心理帶來變化,轉化為一種力量。這就是“以感恩為動力”的反向體現(xiàn)。感恩情感反過來作用于施恩者,帶來動力。這種行為會影響他人,施恩者的欣慰會形成群體,形成積極力量,再次推動學生管理。這就是動力的放大作用,也是一種情感作用。
不管是施恩還是報恩過程都能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施恩者成功幫助他人能夠產(chǎn)生自豪感。受恩者獲得幫助會產(chǎn)生歸屬感。這些都是管理的潤滑劑,都能產(chǎn)生動力。[5]
二、實施辦法
(一)“送恩”
“送恩”是管理的關鍵點,即教師或者管理者把“恩”送給學生,送給身邊的人。具體來說,送恩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1.找準“送恩點”。它指的是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基本需要、成長需要。把握住送恩點,是實施“以感恩為動力,推動學生管理”的切入點,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2.恰當“送恩”。以合適的方式去滿足學生的需要。不論是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還是滿足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都講究方式。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因人而異,或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或是開門見山、直截了當。3.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消化吸收這種“感恩的動力”。即學生“受恩”。沒有一種感恩的施與與獲得不在一定情境當中。創(chuàng)設情境、保護這種情境持續(xù)發(fā)生,完善施恩與受恩的過程。
(二)引導學生改變
學生在受到“以感恩為動力”這個環(huán)節(jié)后會發(fā)生變化。這個變化或快或慢,需要教師循循善誘。李學龍等在《孔子德育思想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中提出,在德育方法上,孔子首先提倡“內(nèi)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4]具體來說分為兩點:1.糾正錯誤行為。學生在受恩之后認知結構會方式松動,會認識到自己以前的錯誤,要么是不成熟,要么是不變通。怎樣去糾正這種錯誤的行為,一是通過學生自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二是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提示學生,引導學生改變。
2.指出正確行為是什么,明確學生今后努力的方向。具體來說,有一下三點可以參考。一是觀察榜樣學生,學習榜樣學生的表現(xiàn),見賢思齊。二是看到榜樣行為,學習榜樣行為,積極行動,提高自我要求標準。三是方法,感恩也講究方式,德育也有藝術的方法,學生的互助互愛有不同的方式,多種方式共用,有效感恩互助,成長自己。劉利才等著《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提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分層教育法、榜樣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故事教育法、實踐鍛煉法。[3]其中榜樣教育法劉利才等在專著中以1989年出生武漢的留守兒童程菲為例從感恩家庭、親人、學校、社會四個角度講述了她感人的事跡。她每周末照顧奶奶、高中休學陪護病母、把獎學金讓給同學、獻血證和器官捐獻志愿書等,被稱為“武漢最美感恩姑娘”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動力。[3]
(三)積極影響他人?!耙愿卸鳛閯恿?,推動學生管理”指的是受恩者可以做出一系列實際行動,積極影響他人。好比心理財富,大家共享這種“感恩”的心理財富。影響其他對施恩—受恩關系組,影響自我施恩—受恩關系組。怎么影響,可以從以下三點做出努力。1.感恩“送恩者”,任何一組感恩活動都有送恩者,找到給你動力,幫助你的人,做出行動,給予情感,表達自己,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完善自己的人格,滿足自己的高級需要。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向身邊的人證明自己的品德,最終達到影響他人,營造良好品德共同體,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目的。2.指出同類人同類錯誤。與我們相同者有很多,如果遇到相同者(一點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同)都可以慷慨幫助,指出錯誤,幫助其改正。3.共同努力,建立親密關系。學生都有一點的目標,各方面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角度或高或低,找到相似之處,找到共同點,建立親密關系。這樣就能提供動力,適合“以感恩為動力,推動學生管理”這個主題。關于感恩的方法,李學龍等在《孔子德育思想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中還提出重視鼓勵、多聞多見、言傳身教等方法。[4]這些德育方法都能用于感恩教育,促進學生改變,提供動力,起到學生管理的目的。
三、結合實例,科學感恩
“以感恩為動力,推動學生管理”它不同于宗教,它提倡愛黨愛國,用科學的方法感恩。從知情意行四個角度進行分析,通過搜集身邊的具體實例,傳播正能量。如:全國道德模范、河南省道德模范、中國好人、河南好人、三門峽好人、河南文明家庭、三門峽市文明家庭、河南省鄉(xiāng)村好媳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河南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優(yōu)秀”、三門峽市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一批”、河南省美德少年及新時代好少年、三門峽市美德少年及新時代好少年。概括的說:道德模范、好人、文明家庭、好媳婦、學雷鋒志愿服務、好少年。這些都是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好人館—三門峽文明網(wǎng)。相關事跡比較突出的比如:張玉滾、張桂梅、張麗莉等。還有許多美教師的事跡。還有孝老愛親的三門峽的孫梅麗,她成立三門峽市愛心之家志愿者協(xié)會、成立10個“關愛社區(qū)老人”志愿服務隊。還有,焦裕祿紀念館、雷鋒故鄉(xiāng)、紅二十五軍長征經(jīng)過地—蘭草,馬灣紅色基地等等。類似這樣的具體實例有很多。相關素材也有很多比如:《感恩的心》、《三德歌》等。善于發(fā)現(xiàn)、積極學習、弘揚這些實例、學習這些材料。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情感,喚醒學生心中的高尚德情操,為學校立德樹人提供動力,促進學生管理。
總之,感恩教育在學生成長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學會施恩,找準學生的需求點,幫助學生,為學生成長提供動力,最終達到學生感恩,知恩圖報,成為美談,積極影響育人環(huán)境,給施恩者帶來慰藉,反向推動施恩者再次施恩。這樣既完善學生的人格又提高教師等施恩群體。把這個過程穿帶的情感,作為一種動力,相互激蕩,擴大影響起到凈化校園,推動學生相互幫助的源泉,緊緊抓住“以感恩為動力,推動學生管理”的主線,把學生管理做得更好。
盧氏縣地處豫西山區(qū),相對貧困,交通不便,素有一溝十八叉,叉叉有人家之稱。開展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施恩更能帶來明顯變化。激發(fā)感恩之情,釋放動力,推動教育發(fā)展。
最后,學生管理如此,教師管理、企事業(yè)單位也是這樣。師生共同成長,平等成長,營造德育共同體。受恩感恩的學生可以是小學生、中學生,也可以說大學生、研究生。把握好感恩的力量,作為動力,促進學生成長,推動群體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怡亭,劉利才,李學龍.試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解析感恩心理的產(chǎn)生機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年第1期:55-57
[2]徐怡亭,劉利才,李學龍.讓德育成為藝術的事業(yè).[J]西南教育論叢.2010年第4期:9-13
[3]劉利才等著[M]青少年感恩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學出版社,2014,:113-143
[4]李學龍,劉利才,徐怡亭.孔子德育思想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啟示[J]文學教育.2012年第4期:27
[5]李金象.“家”的文化:把感恩之心轉化為動力.[J]中國石化.2018(1)
作者簡介:
李學龍,河南封丘人,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在《文學教育》、《青年文學家》、《小說月刊》、《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中小學教育》、《人文之友》、《文藝生活》、《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發(fā)表過文章。盧氏縣雙龍灣鎮(zhèn)初級中學教師。李學杰,河南城建學院,財務管理,本科,在《風景名勝》發(fā)表論文一篇(第二作者)。劉亞云,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中小學一級教師,盧氏縣雙龍灣鎮(zhèn)初級中學,教科室主任,文綜組教研組長。徐秋紅,西安交通大學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