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義誠
遠古時代,女性負責收集(采摘),男性負責攻擊(狩獵),每當有采集活動,女人都帶上籃子或者獸皮皮包出去,包就成了女性的必備生活用品,由這一分工帶來的愉悅感已經留在了基因里,造就了女性對包的情有獨鐘。
當然,這一進化心理學的推測只能解釋女性喜歡“包”,卻無法說通為什么女性總是偏愛昂貴的名牌包。事實上,女性對“貴而無用”東西的喜歡還源于對“愛”的需求,2014 年在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消費者研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就給出了實驗的證據。研究者讓兩組女性被試分別閱讀一段關于“某女和男朋友參加聚會”的文章,文章大部分內容都是一致的,除了在描述女士穿著和佩戴珠寶時有所不同——文章 A 版本是說她穿的都是大牌貨(奢侈品),B 版本則描述為普通貨。在被試們讀完后,研究者讓她們評價“你覺得這位男友有多愛女友”,結果顯示,A 組(即穿奢侈品的這版)被試覺得男友更愛女友。第二個實驗,研究者則讓她們想象有另一個女性要搶你的男朋友——想看這種情況是否會激發(fā)女性的防御性購物。結果顯示,當被試感到有人跟她競爭男友時,確實會啟動奢侈品購物動機。由此可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女性購買名牌包的另一個重要動機在于向潛在競爭者示威——“看到沒?他愿意給我買奢侈品,可在意我了,你就別打他的主意了?!?/p>
當然,女性有許多途徑可以獲得購物帶來的情緒價值,除了包包之外,還有許多商品給女性帶來“被愛”的感覺——一項關于“零售療法”的研究顯示:除了包包之外,女性最常選擇購買的物品前三名為衣服、食品、鞋子,相比之下,男性則更加偏愛食品、電子產品、電影/音樂。同時,女性還更加依賴線上渠道進行購物,調查顯示,67%的女性主要通過線上購物來實現減壓、緩解情緒的效果,而這主要是由于線上渠道能夠更便捷(足不出戶、節(jié)約出行成本等)、全面地(各種類型的電商平臺)滿足人們在壓力或情緒之下,短時間內通過購物來療愈的需求。
當然,線上購物更易使女性陷入“沖動型消費”的怪圈——本來沒想買的東西最后還是進了購物車,或是明知想買的東西并不是必需,卻仍舊忍不住“剁手”。這是因為人類根本就不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在理性的背后,是“無意識動力”推動著我們的行為,甚至是我們以為的“理性思考”。我們無法單純通過意志力來控制自己“不喝酒”“不買包”,尤其當這種行為有深層的心理意義的時候。心理學家Lance M. Dodes(蘭斯·多德斯)在他的書中專門討論了“心理上的無助感和精神成癮間的關系”——“當我們產生情感上的無助和被情緒淹沒的感受時,會產生巨大的焦慮。人們在面對焦慮時,會通過特定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來保持一種控制感和情緒的穩(wěn)定感?!倍百徺I”也是自我調節(jié)機制之一。
相對于獲得物品的使用價值,消費帶來的積極情緒是更為重要的“剁手”動機。當購物的時候,人是相對處于一種無須動腦的放松狀態(tài)的。因此,在完成一項復雜困難的工作時,購物作為一種“短暫的休息”便能夠幫助大腦進行放松和調節(jié),提升狀態(tài)以更好地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尤其是線上購物。人們會在繁忙的工作間隙,迅速掏出手機刷一刷電商網站。因為這就像是一場精神減壓放松之旅,比起現實生活中的出游更加輕便簡潔,人們無須整理行囊,也無須周全計劃。
除此之外,購物就是人們不斷做出自主選擇的過程(這里不包括那些購物成癮中無法控制自己的買買買)。而“做出選擇”的過程,就能夠提升人們內心對于生活的掌控感。購物賦予了人們許多自主選擇的機會,通過做出這些選擇,我們也隨之獲得了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由此可見,大多數時候,買東西確實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好,所以購物本身確實能帶來一定的心理療愈效果,關鍵在于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把握購買行為的程度。
雖然消費可以給我們帶來愉悅體驗,但是如果長期被消費主義沖昏頭腦而陷入“沖動購買”的陷阱,也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想要及時從沖動狀態(tài)中冷靜下來,不妨試試SOS法則:
心理上退后一步(S:step back):提前禁用一鍵購物(比如免密支付和刷臉購物),給自己多一些緩沖時間,然后理清思路,緩緩呼吸,放松身心,再伸展身體。把想買的東西加入購物車,延遲滿足,六個小時后再回頭看看還想不想買。
重新定位自己(O:orient yourself to what you most deeply value and believe in):想想最珍視的東西,有意識地去思考或者想象什么對自己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明確自己正常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去和“真正的自我”相連。例如,想象你有一個銀行賬戶,里面有一些額外的錢,你會為了什么東西或哪些人去存下這筆錢。
自我檢查(S:Self-check):明確自己當下的財務壓力有多大,給自己打個分,明確壓力程度后再去做購買決策。作為預防,還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專門的購物錢包,每個月從這上面劃錢,超過就不能預支了,控制住自己的“爪子”!
除此之外,當想買的東西過于昂貴時,我們可以通過購買一些便宜的替代品,騙過我們的大腦,讓大腦以為自己真的擁有了它,這一做法利用了替代性擁有(vicarious ownership)效應。心理學家Ian Zimmerman(伊恩·齊默爾曼)認為當人與一件產品產生聯系時,我們的大腦開始表現得好像我們已經擁有了這件產品,這種聯系可以是物理聯系,例如在貨架前觸摸到它;也可以是社會聯系,即看到別人都在使用某種產品,而產生了比較心理;當然,也可以是擁有了一件替代品。所以,當你忍不住想搶購“冰墩墩”的時候,買一個普通的熊貓公仔或許也可以降低你的消費愿望。F210F1DF-1D4C-45F3-ADFB-16066015AA9E
參考文獻
Bailey, E. (2013). Retail therapy: Pros andCons of using shopping to relieve stress. Health Central.
Baumgartner, J. (2011). Visualize it.Psychology Today.
Borreli, L. (2015). Confessions of ashopaholic: 7 warning signs of shopping addiction a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most susceptible. Medicaldaily.
Gregoire, C. (2013). Retail therapy: One inthree recently stressed Americans shop to deal with anxiety. Huffington Post.
Kacen, J. J. (1998). Retail therapy:Consumers shopping cures for negative moods. In J. W. Alba & J. W.Hutchinson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 25, pp. 75-87), Provo,UT: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Morad, R. (2012). Shopaholic: 7 Signs youreaddicted to shopping. Huffington Post.
Researchscape (2013). “Retail Therapy”: 64%of Women and 40% of Men Shop to Improve Their Mood.
Nepomuceno,M.V. & Laroche, M. (2016). Do I fear death? The effects of mortalitysalience on anti-consumption lifestyle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124-144.F210F1DF-1D4C-45F3-ADFB-16066015AA9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