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6年8月,老舍帶著一個尚未定名的劇本初稿來到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將劇本朗讀給曹禺、焦菊隱等幾位劇院領(lǐng)導聽。這是個四幕戲,從1898年戊戌變法寫起,主角是政治主張各不相同的秦氏三兄弟,其中第一幕第二場是在清末的一家大茶館里。經(jīng)過研究,大家一致認為,茶館這場戲非常生動,可以此為基礎再發(fā)展出一個新戲。因為茶館是三教九流匯聚之地,以小見大,能夠反映整個社會的變遷。
帶著這個想法,曹禺、焦菊隱專程到老舍家中與之商量。老舍聽后立刻說:“好!這個意見好!我三個月后給你們交劇本!”這一回,三幕戲都發(fā)生在茶館里,原劇本中的秦家三兄弟只留下主張實業(yè)救國的秦仲義,但第一幕充實了社會各階層的許多人物,整體氣勢宏大,更為精彩。曹禺后來回憶說:“我記得讀《茶館》劇本第一幕時,我的心怦怦然,幾乎跳出來,我曾對老舍先生說:‘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這四十來分鐘的戲,也可以敷衍成幾十萬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舉重若輕,毫不費力地把泰山般重的時代變化托到觀眾面前,這真是大師的手筆。
經(jīng)過近4個月的排練,《茶館》于1958年3月29日首演。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