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鑫淼 師曉迪
“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古真吾鄉(xiāng)?!?00多年前的宋代,年近花甲之年的蘇軾曾被貶謫到海南,被這片島嶼的特異風光所震撼而發(fā)此感慨。
我國南部大海上的一顆明珠——海南省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在其之上有一束光將海南的風景描繪到極致,將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存到最佳,這就是去年10月正式設立的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之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于海南省中部山區(qū),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南自保亭縣毛感鄉(xiāng),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達4269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5.56%,擁有植物資源220科1142屬3577種,動物資源有脊椎動物5綱38目145科414屬627種。作為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qū)之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擁有全世界、中國和海南獨有的動植物種類及種質(zhì)基因庫,是熱帶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寶庫。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133種,園區(qū)內(nèi)特有植物864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5種,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最高達6.28,與巴西亞馬遜雨林相當。它被稱為“海南屋脊”,也被稱為“海南水塔”。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立是筑牢海南綠色生態(tài)屏障的重要舉措,也是保護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效途徑,更是拯救中國熱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迫切需要,最為重要的是將“綠水青山”轉(zhuǎn)化為“金山銀山”路徑的具體實踐。
瀕危物種的保護成效顯著
在這片中國獨有的島嶼型熱帶雨林寶藏中,有著一個個野生生物保護的奇跡故事。比如,世界上最孤獨的靈長類物種——海南長臂猿。
2022年初的某一天,海南國家公園的監(jiān)測隊員如往常一樣在森林里開展海南長臂猿的監(jiān)測工作,他們隨著清亮如口哨般的猿啼聲找尋長臂猿的足跡。突然,他們發(fā)現(xiàn)一棵筆管榕樹上,有一只母猿蹲坐,懷里鼓鼓囊囊?!笆菋朐?!是從未見過的新嬰猿!”他們內(nèi)心激動萬分,卻輕輕的端起相機,拍下這可喜的一幕。為什么遇見一只嬰猿就可以讓監(jiān)測人員如此開心呢?
原來,海南長臂猿作為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僅存活在中國海南省,屬于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物種,同時也是研究人類起源和進化過程中重要的對象,其珍稀程度不亞于“國寶”大熊貓。它們天性機警、行動敏捷,且居無定所,人類難以觀測到它們?nèi)粘;顒訝顟B(tài)。這種靈長動物,曾在2002年第19屆“國際靈長類大會”上被列為世界極度瀕危靈長類第一位。
海南長臂猿身形敏捷,體格矯健,一般體重在5.8~10千克,體長40~50厘米,雙目間距10.4~10.7毫米。它們的前肢長于后肢,無尾,無頰囊,毛發(fā)短而蓬松,胸腹部淺灰黃色,常染有黑褐色,頭頂有棱形或多角型黑色的冠斑,約為10x3厘米,如同戴了一頂小黑帽。公猿通體黑色,體型比母猿略小;母猿全身金黃,體背灰黃、棕黃或橙黃。隨著年齡的增長,長臂猿的四肢會出現(xiàn)黑色毛發(fā),臉頰上有個典型的白色臉環(huán)。海南長臂猿一生中要變換幾次顏色。剛出生的小猿是金黃的,只有頭頂正中有道黑線;成長到6個月左右時,它的毛色從肩背,手臂和臀部開始變成黑色,逐漸擴大到身體的其他部分,最后是腹部;6~7歲性成熟時,它的毛色才開始分出公母。
海南長臂猿作為海南島最重要的旗艦物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曾一度瀕臨滅絕,數(shù)量一度驟降到約7只。隨著國家對海南長臂猿保護措施的增加,如今,這個種群的數(shù)量已增長至5群36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計劃在未來的2~3年內(nèi),產(chǎn)出大量科研成果,助力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科學發(fā)展,預計到2035年,海南長臂猿的數(shù)量增長到60~70只。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還有這樣一群精靈,當它們用秋水般澄澈的眸子與人對望時,人們都會被那一雙雙大眼睛所俘獲。這群可愛的生靈就是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僅在海南有野生種群分布,是我國17種鹿類動物中最珍貴的一種。海南坡鹿為中型鹿類。成年公鹿體長90~110厘米,體重在70~100千克;成年母鹿體長60~80厘米,體重在50~70千克。它們的體型狹長,頸和四肢細長。母鹿頭上無角,公鹿頭上角的形狀很特殊,有一個較大的眉杈。
海南坡鹿體型似梅花鹿,但身上沒有“梅花”圖案,只有脊旁和臀部有花形白斑。在海南當?shù)胤窖灾小捌隆币鉃椤捌健?,而“坡鹿”的意思就是“平地上的鹿”。海南坡鹿從不進山區(qū)活動,大多棲息在海拔兩百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區(qū)。
因海南坡鹿肉質(zhì)鮮美,且有保健、藥用之功效,隨著移民開發(fā),海南島人口數(shù)量增加,濫捕亂殺野生動物之風蔓延,使海南坡鹿數(shù)量急劇減少,棲息地不斷喪失,到1976年,僅剩44頭。
海南坡鹿危在旦夕的時刻,一位林草人挺身而出,他就是被譽為“坡鹿之父”的袁喜才。1984年,袁喜才以“海南坡鹿生態(tài)馴化和保護利用”項目專家負責人的身份到大田保護區(qū),著手海南坡鹿種群的拯救工作,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坡鹿幼崽人工馴化”。他利用山羊奶救助小鹿,成活率高達100%。1997年袁喜才退休時,大田保護區(qū)坡鹿種群數(shù)量已恢復至400余頭。
隨著人工馴化和政策調(diào)整,保護區(qū)對坡鹿的管理逐步轉(zhuǎn)變?yōu)榘胍胺拍J剑?020年7月至8月間開展的最新一次調(diào)查統(tǒng)計顯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境內(nèi)的海南坡鹿數(shù)量已達數(shù)千頭。
熱帶雨林植物寶庫
海南熱帶雨林是全球熱帶最北緣、分布最集中、類型最多樣、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島嶼型熱帶雨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森林覆蓋率達95.85%,涵蓋了海南島95%以上的原始林和55%以上的天然林,因此又被稱為海南的“生態(tài)綠心”。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對保護我國彌足珍貴的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珍稀特有物種,維護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受海南島中部高、四周低的環(huán)形階梯狀地形結(jié)構(gòu)影響,其植被分布不盡相同。中部山區(qū)的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水平地帶性上有季雨林和熱帶雨林;在垂直地帶性上,從低海拔向高海拔依次形成了低地雨林、山地雨林、高山云霧林和小面積針葉林等多樣化的植被類型,擁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
首先為熱帶低地雨林,這種類型雨林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區(qū)海拔800米以下,是國家公園植被中濕潤性和常綠性最強、雨林的各種特征最明顯的一種森林群落,是熱帶雨林中最典型的植被類型。代表種有青梅、坡壘、荔枝、母生等。在低地雨林中最容易觀察到板根、老莖生花、木質(zhì)藤本等雨林奇觀。
其次為熱帶山地雨林,這是海南島熱帶森林植被中面積最大、分布較集中的垂直自然性植被類型,分布海拔為700~1300米。群落外貌基本全年常綠,群落組成以熱帶山地常綠性闊葉樹為主。主要代表種有陸均松、雞毛松、海南紫金木、荷木等,而隨著海拔升高,植被逐漸向高山針葉林過度,形成針闊葉混交林。
其三為熱帶針葉林,其目前較為稀少,多散生于闊葉林,很少構(gòu)成純林,主要分布在佳西、鸚哥嶺、五指山和霸王嶺等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其中以佳西的華南五針松林最為連片和典型。在霸王嶺中低海拔地帶還有頗為特別的南亞松林。
最后為高山云霧林,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峰頂,以五指山、鸚哥嶺和霸王嶺的面積較大。多出現(xiàn)于孤峰和山脊地形,生境開朗,風大且蒸發(fā)強,溫度低而溫差大,云霧多而濕度大。植物群落矮小彎曲,林冠稀疏。代表種有五列木、杜鵑花科及殼斗科樹木。由于林內(nèi)濕度大,附生的苔蘚、地衣極其豐富,布滿地面,還會順著樹干蔓延到枝葉。這個生境中很難看到裸露的地表,人類置身其中宛如漫游仙境。云霧林生長的地方山高林密,人跡罕至,可謂是“世界上被研究最少的森林”,是多種珍稀瀕危動植物最后的庇護所,如海南瑤螈和鸚哥嶺樹蛙都生活在這里。
當林深河清呈現(xiàn)在人們眼中,當猿啼鹿鳴響徹平原山谷時,如此獨特、多樣化的寶貴景觀資源便天然形成。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立,不僅保護了我國特有的動植物資源,還提高了當?shù)氐拿裆|(zhì)量,促進消費。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立半年來,合理規(guī)劃,加大投入,科學建設,遵循生態(tài)經(jīng)濟雙贏的原則,給人驚喜,令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