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荷
朋友阿英的女兒今年7歲,上小學(xué)二年級,因為之前沒有英語基礎(chǔ),每次默寫英文單詞對她女兒來說都是一場“硬仗”。這一次默寫又是這樣,女兒擦了寫、寫了又擦,一共就十幾個單詞,她硬生生默寫了兩個多小時,等到阿英檢查時,竟然還是寫錯了一大半。
“接著默寫吧!”阿英心里急出一團火?!皨寢?,我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嗎?”“不行!就這十幾個單詞,你來來回回都寫了多少遍了,怎么就記不下來?”女兒“哇”地一聲哭出來。
“哭也沒用,默寫不好,今天晚上別睡了?!卑⒂⒉焕頃丫毩?xí)本甩到書桌上。女兒乖乖地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繼續(xù)寫。
又過了一個多小時,終于在接近12 點的時候,女兒都默寫對了。
收拾完作業(yè)本,阿英讓女兒去刷牙,過了10 分鐘還沒見她從衛(wèi)生間出來。阿英去看情況,才發(fā)現(xiàn)女兒趴在馬桶上睡著了,手里還握著沾滿牙膏沫的牙刷……看著那個小小的身體蜷縮在地上,阿英心疼得直掉眼淚,趕緊把女兒抱回到床上。
后來阿英和我們提起這事,無比自責(zé):“我總說女兒磨磨唧唧不夠快,嫌棄她背單詞忘了記、記了忘,吼了她還不讓哭,累了也不能停下。我就那么著急地拉著孩子向前、向上、向完美,老是覺得她這也不行、那也不對,可事實上,她只不過是一個7歲的孩子??!”
在教育中,你是否也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如下這些問題?
覺得孩子做得不好紀錄片《幼兒園》有一個畫面:生活老師給小男孩洗澡,明明那個孩子被水龍頭澆得喘不上氣來,卻被老師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拽回來。
“就這么難嗎?堅持一下就好了,勇敢點!”男孩大聲哭喊,亂抓亂叫:“我要跑我要跑!”在大人眼里只是輕輕松松沖個頭洗個澡,但那個孩子已經(jīng)被嚇得魂飛魄散。
“別人都能做到,為什么就你不行?”“快點,催了你多少遍了,還磨磨蹭蹭!”很多時候,大人傳達給孩子的是: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應(yīng)該克服困難提升自己,逼著孩子去挑戰(zhàn)??珊⒆有睦锵氲膮s是:我明明已經(jīng)很害怕了,為什么還要我去挑戰(zhàn);我明明已經(jīng)很努力了,為什么還是不能讓大人滿意。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做到什么,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碑?dāng)父母提要求時,往往會以大人的行動力為準則,覺得這么簡單輕松的事情,為什么孩子總是做得慢、做不好,卻不知道你催他吼他,甚至想揍他的時候,其實他已經(jīng)很努力在做了。要求孩子連續(xù)3 個小時寫作業(yè),他其實已經(jīng)疲憊到了極致;要求他們安靜不動、一板一眼,事實上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已經(jīng)盡力控制了;要求孩子不亂發(fā)脾氣,事實上他們?nèi)跣〉摹袄碇悄X”根本控制不住強大的“情緒腦”;你嫌棄孩子記不住,卻不知道他們大腦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未完善。
過于著急的父母,強行把孩子當(dāng)做“心愿池”,逼迫孩子達到他們的期望值,總想抹掉孩子原本的樣子,卻反而成為了孩子的“摧毀者”。結(jié)果可能是:越催促他越磨蹭,越用力拉他越慢,越著急他越差勁。換個角度想,如果一項工作我們做不好時,旁邊不斷有人催促,是不是會讓我們心煩意亂、效率變低?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呢!
你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一身的毛病,比如拖拉、馬虎、挑食、晚睡,等等,但那正是孩子的本性。作為父母,我們常會對“不聽話”的孩子喪失耐心、抓狂不已,但這也是做父母必經(jīng)的過程啊!當(dāng)孩子犯了錯誤,當(dāng)孩子做不到你要求的事,你發(fā)再大的脾氣也沒有用,不如靜下心來,給孩子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時間,畢竟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急不得!當(dāng)我們不再是用打、罵、嚇唬等這些粗暴的方法對待孩子,當(dāng)我們不再做那個“催促機”,不再事無巨細、心急如焚,才是真正成長了。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臺灣作家張文亮有一首散文詩《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上帝給了我一個任務(wù),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jīng)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么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zé)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jīng)盡了全力!”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我們總是抱怨:“為什么孩子像蝸牛一樣慢?”事實上,當(dāng)你把孩子當(dāng)“蝸?!别B(yǎng),反而會更輕松,你就不再只盯著孩子身上的缺點,更多學(xué)會接納和發(fā)現(xiàn)。
那本著名的《窗邊的小豆豆》中,一次小豆豆把錢包掉到了廁所里,她拿來掏糞的工具,一點點費力地撈自己的錢包。這個時候小林校長路過,他沒有吭聲,只是默默地走過去。當(dāng)小豆豆掏出一大堆糞便時,校長才過來問她:“找沒找到?”小豆豆失望地搖頭說:“沒有!”“那就把你掏出來的處理好就可以了?!毙《苟拐兆隽恕km然沒有找到錢包,但小林校長的不慌不忙,讓小豆豆學(xué)習(xí)到了更寶貴的東西:做事要盡力,要負責(zé)任。這就是“等待教育”的價值。
快與慢是相對的,有的時候慢了,才有機會真正體會到成長的樂趣,孩子的“慢吞吞”是他們本能的節(jié)奏。他們需要在慢中觀察事物的形狀、結(jié)構(gòu);他們需要在慢中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化;他們需要在慢中練習(xí)新的本領(lǐng)。孩子不是“原材料”,可以按照我們的想法、品味、技術(shù),捏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基因決定了他們要像植物那樣,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如果替代他們的感受與成長,甚至急于讓他們跨過那些必經(jīng)之路,不但幫不了忙,還可能給他們增加阻力。
每一朵花開都有自己的時間和速度,耐心等待孩子的花期,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靜靜待放,也許有一天,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