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義詞在使用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語義、語法以及語用的不對稱現(xiàn)象,通過深入分析這種不對稱現(xiàn)象,能夠進一步得知造成這種不對稱的認知機制是什么。以反義詞“長”和“短”為例,分析反義詞在語義、語法以及語用上的不對稱現(xiàn)象。從語法角度看,這種不對稱反映了反義詞本身的構詞能力的差別;從語義角度看,這種不對稱還反映了人們對反義詞含義認知的差別;從語用角度看,反義詞的不對稱能夠應用于人們的交際之中,是認知和構詞差別的綜合體現(xiàn)。筆者通過比較法、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長”和“短”在人們的認知中的差異,以至于在交際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不對稱現(xiàn)象的成因。
關鍵詞:長;短;反義詞;不對稱;認知語言學
近年來關于反義詞的不對稱性研究成果頗豐,比如竇曉蕾以“薄”和“厚”為例分析了反義詞的不對稱性,[1]杭露露分析了反義詞不平衡性蘊含的文化心理,[2]吳樂雅在文章中說明了反義詞不對稱的補償機制,[3]分析了反義詞不對稱性產(chǎn)生的機制和動因。本文以反義詞“長”和“短”為例,分析反義詞在語義、語法以及語用上的不對稱現(xiàn)象?!伴L”和“短”是比較常見的反義詞,語義上相反相對。但這對反義詞在語義、語法和語用當中不是均衡地相反相對,因此具有不對稱性。從語法方面分析,這種不對稱反映了反義詞本身的構詞能力的差別;從語義方面分析,這種不對稱還反映了人們對反義詞含義認知的差別;從語用方面分析,反義詞的不對稱能夠如此頻繁地應用于人們的交際之中,是認知和構詞差別的綜合體現(xiàn)。本文根據(jù)“長”和“短”構詞特點并運用標記理論,分析反義詞“長”和“短”的不對稱性。
一、“長”與“短”的不對稱性表現(xiàn)
(一)“長”與“短”在復合詞中的順序差異
“長”和“短”在組合使用時總是“長”在前“短”在后,如“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三長兩短”“家長里短”“說長道短”“度長絜短”等等。這種順序和排列差異反映了二者在人們認知中地位的不同,這是一種不對稱的表現(xiàn)。“長”和“短”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排列順序,與中國傳統(tǒng)的禮儀觀念、尊卑有序、揚褒避貶的傳統(tǒng)價值觀有密切的關系?!伴L”和“短”序列格式差異的成因要向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和認知理念追根溯源。
(二)“長”與“短”的含義范圍差異
眾所周知,“長”和“短”是一對反義詞,在意義上是相反相對的。筆者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發(fā)現(xiàn)“長”有5個含義:(1)兩點之間的距離大(跟“短”相對);(2)長度;(3)長處;(4)對某事做得特別好;(5)多余,剩余?!岸獭庇腥齻€含義:(1)兩點之間距離小(跟“長”相對);(2)缺少,欠;(3)缺點??梢姡伴L”與“短”的第一個意義和第三個意義完全相反,但是其他意義并不完全相反相對,甚至有些詞義的范圍有交叉的部分?!伴L”的第二個意“長度”其實是指兩點之間的距離,這個含義既包括“長”也包括“短”。這就導致了“長”的意義范圍比“短”的意義范圍大。這就是“長”與“短”在語義上的不對稱性的表現(xiàn),這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長”和“短”認知上的差別,關于這一點在后文會有詳盡的分析。
(三)“長”與“短”的構詞差異
“長”與“短”語義的差異即認知上的差別進一步導致它們在構詞上的不對稱,具有構詞差異性?!伴L”和“短”作為語素單用能夠成詞,但是與其他語素組合則情況復雜多變,表現(xiàn)出構詞的不對稱性。例如,只能說“長遠”而不能說“短遠”,“長”能夠與“遠”構成復合詞,但是“短”不能與“遠”構成復合詞。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筆者列舉出“長”和“短”作為構詞語素構成的復合詞(見表1-3)。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能夠和“長”結合的語素構成復合詞的數(shù)量較多,共有67個詞;能夠和“短”結合的語素構成復合詞的數(shù)量較少,共有33個詞。其中既能和“長”又能和“短”結合的語素有14個,只能和“長”結合的語素有53個,只能和“短”結合的語素有19個,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長”和“短”在構詞上具有不對稱性。
(四)語用上的不對稱性
1.正反問不對稱
人們在運用“長”和“短”進行正反問時,要分兩種情況對待。如果詢問某物“長不長”時,“長”可能包含“長度”或者“兩點之間距離較長”兩種含義。如問“這條路長不長?”可能詢問的是這條路的長度,還有可能說話人自己已經(jīng)預設了這條路很長,詢問時是想要通過對方回答再次確認一下。如果詢問某物“短不短”時,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說話人先預設了這條路很短,然后詢問對方再次確認。
例1? 這條路長不長?
例2? 這條路短不短?
2.有多X
在詢問某一事物的具體長度時,通常會問“這個東西有多長”而很少說“這個東西有多短”。這是因為“長”本身有長度的含義,詢問“有多長”并不是因為這個東西真的很長,問“有多長”實質上是詢問這個東西的長度是多少。而如果問“有多短”那么一定是事先就知道這個東西非常短,所以才會刻意去問具體的長度到底有多短。在語義上來說,“有多長”是一般詢問屬于中性問,而“有多短”是有預設的詢問屬于偏向問。這反映了“長”和“短”在語用上的不對稱特征。
例3? 甲:我打算在這面墻上貼壁紙。
乙:好啊,那我們量一下這面墻有多長。
例4? 甲:這條褲子不適合我,太短了。
乙:是嗎,有多短?
甲:僅僅到小腿。
3.長+數(shù)量+單位
通常說到一個事物具體的長度時,會使用“長+數(shù)量+單位”,例如說“那根棍子長兩米”而不會說“那根棍子短兩米”,這同樣是因為“長”表示的是長度,后面直接加數(shù)量和單位能夠說明一個事物具體的長度。而“短”則是通過對比得出了長度特征,即相對來說不夠“長”,不能夠用于客觀地表示事物具體的長度,這同樣體現(xiàn)了“長”與“短”在使用上的不對稱性。
例5? 甲:我的鉛筆長十五厘米。
例6? 乙:我的床短二十厘米。
4.反義副詞的含義偏向一方
“長短”組合成復合詞意為“意外的災禍、事故(多指生命危險)”?!伴L”具有積極色彩,“短”具有消極色彩,“長短”組合成一個詞后的含義并不是意義的簡單相加,也不是概括成反義詞同一范疇的上位詞含義,而是偏向于消極意義“短”的含義,即事故、災禍。這同樣是反義詞在語用和語義當中的不對稱表現(xiàn)。
例7? 他獨自一人出海,家里人都很擔心,唯恐有個長短。
二、“長”和“短”的不對稱性的成因
(一)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形式和內容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淀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對他人用敬稱、對自己用謙稱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禮儀價值觀。上文提到“長”和“短”在構詞時總是“長”在前“短”在后,這便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次序文化對語言的影響。這種文化潛移默化影響著漢語的詞匯、短語和句子,造成了反義詞在使用過程中的不對稱特性,因此我們在分析反義詞不對稱性特征時不能忽視民族文化心理對語言影響。
(二)“凸體”與色彩意義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說,語言結構中的諸多不對稱性都與凸顯相關?!巴癸@”是指同一場景中某一成分得到更多關注而更為凸出。“長”與“短”相比較在數(shù)量值上更大,是人們在認知域網(wǎng)絡中更容易注意到的“凸體”,因此“長”更為人們關注。而中國傳統(tǒng)的趨利避害的文化心理賦予了“長”更多積極意義,因而使用頻率就相對于“短”來說更高一些。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中詞的使用度,筆者總結出具有數(shù)量值大、意義積極特點的語素以及與數(shù)量值小、意義消極的語素二者的使用頻率,從表4中能夠明顯看出有數(shù)量值大、意義積極特點的語素使用頻率更高:[5]
文化賦予“長”和“短”的感情色彩差異較大,相對于有積極意義的“長”來說,“短”的消極意義會在使用過程中隨之深重。在使用過程中人們會刻意避開具有消極意味的語素,這就導致“長”更為常用,語義范圍更大,構詞能力更強。凸顯特征導致這對反義詞受到的關注度有差別,人們賦予了更容易受到關注的一方以積極色彩,而具有積極含義的“長”在使用中又進一步被人們關注和頻繁使用,因此“長”和“短”在使用方面的差別越來越明顯。簡而言之,“長”和“短”的不對稱產(chǎn)生于比較,發(fā)展于認知心理,形成于日常使用之中。數(shù)量值差異體現(xiàn)出的語義色彩差異,進而在語用中產(chǎn)生的不對稱性不僅僅是“長”和“短”的特征,也同樣是具有數(shù)量值差異較大的特點的其他反義詞的特征。
(三)禮貌原則影響“長”和“短”的不對稱性
人們在交際場景下都會遵循禮貌原則來進行交際,運用禮貌原則會使交際雙方的交際進行得更加順利。上文說到人們在運用語言時更傾向于具有積極色彩的詞匯,那么在反義詞“長”“短”組合成復合詞“長短”時為何要傾向于消極意義呢?這種語義上的不對稱性的機制是什么呢?其實,人們在表達意外的災禍、事故(多指生命危險)時,本只需要用“短”便能夠表達消極色彩了,但是出于禮貌原則要委婉地表達消極意義,便在“短”的前面加上了“長”,用來婉轉地表達消極含義。這樣既表達了說話人想要表達的消極含義,又在語言上對消極色彩進行了一定補償,使聽話人更容易接受。這種禮貌原則的使用導致了“長短”復合詞詞義的不對稱。
(四)標記理論的有標記項與無標記項
“長”和“短”的不對稱與標記論有關。根據(jù)沈家煊的《不對稱和標記論》[6]的論述,有標記的對立和無標記的對立主要存在于“大小類”和“好壞類”。從理性意義角度分析,“長”和“短”屬于距離上的“大小類”,提問“有多長?”或者“有多短?”時,“有多長”是中性問,“長”是無標記項;“有多短”是偏向問,“短”是有標記項。從感情色彩角度分析,“長”和“短”屬于感情色彩的“好壞類”,“長”具有褒義,“短”具有貶義。詢問或者表達褒義“長”時是無標記項,反之詢問或者表達貶義“短”時是有標記項。從肯定與否定的角度來看,正面詞與反面詞的對立,反映了肯定與否定的對立。“長”是正面詞,“短”是反面詞,因此“長”是肯定項,“短”是否定項。從認知心理角度分析,一般來說肯定項是無標記項,否定項是有標記項。而能夠引起人們感官注意的也是認知上的肯定項,反之是否定項。“長”在數(shù)量級上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而“短”相對于“長”來說需要經(jīng)過判斷才能認知,因此“長”是無標記項,“短”是有標記項。除此之外,肯定項與否定項還影響著構詞的順序,通常來說都是肯定項在前,否定項在后,如“長短”“多少”“大小”“高低”“深淺”“薄厚”等,以上這些能夠說明“長”和“短”不對稱的原因。
三、結語
上文我們針對反義詞“長”和“短”的不對稱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分別通過“長”與“短”的語義范圍、構詞能力以及語用差異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不對稱的特征。然后通過認知語言學理論說明了“長”在人們的認知中是凸體,相對于“短”來說人們更易于發(fā)現(xiàn)“長”的特征,通過《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的數(shù)據(jù)再一次印證感情色彩會影響“長”和“短”的使用頻率。除此之外,禮貌原則會影響復合詞“長短”的語義。筆者運用的標記論分析“長”是無標記項,“短”是有標記項,來說明“長”和“短”不對稱的原因。關于反義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已經(jīng)有相關的理論作為支撐,但是分析具體反義詞的不對稱性研究并不是十分豐富,目前學者多集中在“薄”“厚”、“高”“低”、“上”“下”、“好”“壞”、“深”“淺”、“強”“弱”、“松”“緊”等,還有很多具體的反義詞具有不對稱性待我們去研究。
作者簡介:沈馨(1997—),女,漢族,天津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語義學。
參考文獻:
〔1〕竇曉蕾.厚薄類反義詞不平衡性的認知解釋[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1(1):149-151.
〔2〕杭露露.反義詞的不平衡性及蘊含的文化心理[J].漢字文化,2019(16):30-31.
〔3〕吳樂雅.現(xiàn)代漢語反義詞的對稱與不對稱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王還,常寶儒.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5.
〔6〕沈家煊.不對稱與標記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