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玫
用中型花盆種上一盆養(yǎng)心菜,這樣家里隨時有了蘸醬菜,還是最好的盆景,不用特別修剪,自然長成圓球型。一個夏天不澆水,靠露水就能生存。每年發(fā)一盆,不需要分根處理。春天第一個發(fā)芽,深秋最后一個干枯。
順其自然往往是最好的選擇,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2004年秋天,我女兒上小學。對待這個初入校門的“小豆包”,我不知該從何入手將她帶入學習狀態(tài),越焦慮,越?jīng)]有耐心。為了更有耐心地陪伴孩子,同時磨煉自己的性情,2005年春天,我決定學種菜。
起初,我先嘗試著在花盆里種一些油菜、小西紅柿、黃瓜、薄荷、韭菜、花生、蕓豆等容易培育的一年生蔬菜。種到花盆里的種子在陽光下發(fā)芽,一天天長大。每每和女兒一起給菜澆水、施肥,就成為我們交流最多的時候。我也逐漸發(fā)現(xiàn)了女兒的興趣、愛好、優(yōu)點,知曉了她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到了秋天,無論收獲多少,一家人總是很開心。我們堅持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覺中孩子也上了中學。為了能方便養(yǎng)花、種菜,我們專門買了帶露臺的房子,孩子的爸爸還幫我搭了三個架子。我們的種菜生活也正式開啟。每天吃過晚飯,我們接力澆水,有時女兒也會加入。吃到自己種的黃瓜、西紅柿、茄子、蘆筍……一家人都特別開心。
洋姜是最易生長的宿根、食根類蔬菜,種上一棵,不管花盆多深,都會從上到下長滿一花盆。秋天收獲時,留一塊埋在花盆里,來年秋天又會“奉獻”一大盆。最美麗的是洋姜的花朵,常被錯認成小向日葵,一朵朵盛開著,就像秋季菜園里的一個個“小太陽”。
孩子升入中學后,家長們紛紛開始為他們的高考制定學習計劃。而我考慮的卻是如何讓孩子對學習保持興趣,擔心“拔苗助長”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
2013年,我有幸參加了綠色園博進萬家活動。多年的點滴體會,終于有了交流的平臺。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我收獲了不少露臺種植的寶貴經(jīng)驗,我對宿根植物的興趣也由此產(chǎn)生。
宿根蔬菜不需要每天澆水,所以管理的時間也減少了很多。細心的女兒發(fā)現(xiàn)我比以前清閑了,于是我和女兒聊起了宿根蔬菜。宿根蔬菜最大的特點是生命力強,厚積薄發(fā)。我們以堅持為題聊了很長時間,孩子的爸爸也參加了我們的討論。佷自然地,我們聊到了孩子今后的求學問題。了解到孩子的想法,我們和孩子一起做了一個決定——送孩子出國留學,讓她去經(jīng)歷風雨,學會自己處理問題。
3年時間一閃而過,孩子如期出國求學。我的露臺種植也開始升級。在小區(qū)物業(yè)的建議下,我開始種花。月季、紫藤、百合、茉莉、柱項紅、曇花,一發(fā)不可收拾。
與身在海外的女兒視頻聊天時,種植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話題,常常一聊就是幾個小時,我感覺女兒仿佛就在身邊。我們聊花、聊菜、聊生活、聊工作、聊學習,有內(nèi)容、有深度、有情感。在身邊很多好友為孩子不和他們交流而苦惱的時候,露臺的蔬菜、花草卻在不經(jīng)意間為我免除了這些煩腦。
山藥很神奇,如果不限定范圍種植,你會挖不到山藥,只能摘到葉子底下長出的山藥豆。山藥根扎得很深,盤踞在花盆的最底部,如果花盆底部用木板墊底,山藥會鉆到木板下盤成一坨。想長成菜市場買到的山藥棍,就要專業(yè)化種植了,要求比較高。
白駒過隙,女兒迎來了大學畢業(yè)季,然而此時疫情卻發(fā)生了,原本豐富的生活歸于“兩點一線”,女兒的畢業(yè)典禮也被迫取消了。我們的業(yè)余生活卻沒有因為疫情而變得乏味。恰恰相反,露臺上花的品種增多了,小苗也更加茁壯了,我們和女兒的交流更頻繁了。交談中,我們感覺女兒長大了。
有一天,女兒和我聊起了研究方向,她說還是想選擇環(huán)保專業(yè)。盡管學其他專業(yè)可能更方便找工作,收入可能也更高,但環(huán)境保護是全球問題,而且清潔能源、水治理等都是她感興趣的內(nèi)容。她告訴我,種花、澆菜可以通過收集雨水或利用廚余水,既環(huán)保又節(jié)約。清潔能源的開發(fā)、水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環(huán)保課題。
真沒想到,我自己無心培養(yǎng)的一個小興趣,竟然影響了女兒人生的大決定。
洋蔥頭和大蔥的生長習性很像,生長期也是兩年。頭一年10月播種,小苗挺過嚴冬,來年地下的鱗莖才能膨大,長成洋蔥頭。夏季的白色花球不僅亮眼,還給酷暑帶來一陣清涼。
種菜、種花,從找事兒做,到興趣養(yǎng)成,現(xiàn)在看意義遠不止磨性子,竟然成了我們兩代人的共同話題。今年“三九”天降瑞雪,女兒問我開春準備種什么。我講述了我的種植計劃,女兒也說了自己的學習、工作計劃,聊起來沒完沒了。
縱觀我的種植史,女兒的求學、成長史,以及家庭關系的經(jīng)營史,收獲頗多。這個小小的個人興趣,就這樣成為父母了解孩子的橋梁,孩子成長的啟蒙老師,家庭和諧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