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霞 江永琴
1 引言
留守兒童問題歷來都是社會各界關心的熱點話題。青少年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是實施健康中國的重要舉措。體教融合是體育回歸教育的本質,將體育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實現立德樹人、以體育人的教育觀,解決留守兒童運動興趣與動機的培養(yǎng)問題。留守兒童正處一個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無論生理還是心靈上都需要父母與社會的關愛和保護,缺乏關懷與保護可能會阻礙其身心的健康成長。參加體育運動,不僅能夠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同時也能夠增強自身的體質健康。本文以黎平縣農村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運動興趣面臨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通過訪談、實地調查、文獻研究法,從參與體育的運動興趣與動機視角來對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價值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為提高留守兒童參與體育興趣和動機提供寶貴的意見。
2020年8月31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從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等多個提出一系列舉措,目的是為了全方位地推動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由于社會經濟的持續(xù)增長,鄉(xiāng)村大部分的青壯年勞動力涌入發(fā)達都市,偏遠鄉(xiāng)村的經濟水平的相對而言仍然較低。多數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生計在外奔波,導致鄉(xiāng)村產生了大量沒有家長監(jiān)管、呵護、關愛的兒童,人們一般將這類兒童叫做“留守兒童”。近年來,留守兒童的數量也越來越龐大。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已成為國家推行精神衛(wèi)生戰(zhàn)略中的一個重要難題,因此有必要明確參加體育活動和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更加科學準確可行的執(zhí)行方案。影響留守兒童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主要受家庭、學校、社區(qū)及其自身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村教育資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不強。由于留守兒童的臨時性監(jiān)護者多為老年人,隔代教育思想陳舊、保守,老一輩人覺得只有讀書成績好就夠了,沒有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更沒有意識到參與體育帶給我們的好處。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意識也普遍不高,導致很難對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做出正確的引導,同時也因為留守兒童自身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慣使其沒有參加體育運動的意識,主動參加體育的積極性不高。
2 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有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參與體育鍛煉情況不是很樂觀。農村的孩子懂事早,因為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平時閑暇時間或者放學后都要幫家里一起分擔家務,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就是在學校的體育教學時間,其他課余的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基本上不會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整體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不強。出現這樣的現狀,有許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期缺失了家長的陪伴性格內向孤僻,不喜歡與人溝通和參加一些集體性的體育項目;另外,是受生活影響,鄉(xiāng)村小學的場地設備的不足,加上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無法適應教學需要,因此就造成了鄉(xiāng)村留守兒童沒有很好的接觸到體育活動,因此對運動失去最初的興趣與激情。
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在接受體育教育和成長中受到學術界很多學者的關注。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接受教育情況、心理健康等進行研究,針對培養(yǎng)留守兒童體育活動參與運動興趣與動機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少。伴隨著義務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與普及,體育運動也開始逐漸成為了學生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課上運動動機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水平,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身心發(fā)展,從而調動了學生們日常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并培育了學生們勇于拼搏和進取的奮斗精神。
2.1 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 體教融合
本文隨著《意見》的出臺,體教融合的概念成為我國各界學者爭相討論的熱點問題,“體育”在此次《意見》中充分展現出其重要的價值的作用。針對體教融合這個概念,不同學者對其界定有著自己的看法。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包括劉波、郭振、王松等學者認為的體教融合是指兩部門即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融合。《意見》所強調的是依照體教融合來整合資源并且將配置最優(yōu)化用來增強我國青少年的體育,實現健康發(fā)展的長遠目標;該觀點比體育與教育部門結合的觀點更加的完整,有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文化課與體育課以及訓練存在著明顯的矛盾,這給校園實施體教融合帶來的不小的困難,應該是各個部門、各級部門都團結起來,思想一致、目標一致,以謀求為學生達到更多的發(fā)展。
劉海元與展恩燕學者所認為的體教融合是兩系統(tǒng)即體育系統(tǒng)和教育系統(tǒng)的融合,也是倆學科的結合,是思想上、方法上、評價上的全方位的融合。這個觀點在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融合的觀點上增加了學科融合以及思想、方法以及評價等細節(jié)的融合概念。此觀點在解釋體教融合本質概念和目標界定上還是有一定的局限。在眾多的學科中,體育不應該只是與教育學科相融合,而是應該與所有學科相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并且小學沒有獨立學科的融合,但也應該存在體教融合的條件,所以體教融合背景下是以所有學生為對象進行的。
鐘秉樞所認為的深化體融并不是體育與教育兩個部門的事情,同時是眾多社會部門共同參與進來的,其中包括政府黨政部門、各級學校運動隊和地區(qū)運動隊、企事業(yè)單位、家庭以及個人等等。該觀點在討論體教融合主體上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并與第一個觀點有所不同。該觀點認為體教融合不僅是體育與教育兩個部門的事情,而是眾多機構的融合。
本文較為贊同第三個觀點,認為體教融合的范圍較大,牽連的社會關系多,就應站在更高的視角去探析體教融合和《意見》中的更多價值,對界定體教融合概念提供更為全面的參考作用,全方位的探析體教融合的相關概念。
2.1.2 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一詞最早由學者張在提出來的,指的是父母到國外工作或學習而被迫留在國內不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孩子。近年來,學者對“留守兒童”的定義具有不同的看法。劉迪定義的“留守兒童”:18歲以下,父母讓孩子在他們居住地獨自生活超過半年,或者是將其委托給親戚、朋友、鄰居幫忙照看的。吳霓指出,“留守少年兒童”是指父母親各方在外打工或父母親任何一方在外打工而被迫留在鄉(xiāng)下的老家中,而且急需他人親戚照料的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6-16歲)。另外的研究學者將“留守少年兒童”界定為:父母親各方流轉到其他地方,將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子女留在戶口地方,因而無法和父母親各方生活在一塊的孩子。各國《少年兒童權利公約》的第一條對孩子的年齡段作出了明文規(guī)定:少年兒童系指在十八周歲以內的人,除非國家對其所適用之教育法明文規(guī)定成年歲數小于十八周歲。二零二零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有關調查,基本上都把流動人口的工作時間參考長度界定在五年,據此,本調查還把鄉(xiāng)村地區(qū)子女家長在外務工時間超過半年的。
本文結合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將留守兒童的概念界定為:他們的父母兩人或其中一位在其他城鎮(zhèn)工作,并留下了未成年人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住在農村居住地注冊。這種小孩一般和孩子的父親,或是與父親的其他家人,或者是其家人,朋友和鄰居生活,并且是在義務教育的階段。
2.1.3運動興趣
運動興趣是人們主動認識、探究并投入體育鍛煉的一個心理趨向,是掌握體育運動基本知識與技術,推動健康發(fā)展的主要力量。當對某項體育運動感興趣時,人們通常都會比較重視該項體育運動的有關資料,并參與其中,比如對足球感興趣的同學,他們就會關注一些足球明星,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足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各種運動中學習可以激發(fā)我們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它有一定的發(fā)展過程,一般來說,體育興趣從“有趣”開始,然后產生“樂趣”,進而發(fā)展為“志趣”。運動興趣是人們參加健身活動的基礎動因,也是推動其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關鍵原因。興趣愛好的訓練重點是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運動習慣,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濃厚興趣愛好,同時也培養(yǎng)留守兒童參加運動的能力。
2.1.4運動動機
運動動機,是指通過體育鍛煉所產生的內在心理動力,以促進學習者積極參加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活動。以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為標桿,使體育動機與體育活動和體育價值功能更好地融合。研究表明,鄉(xiāng)村留守兒童在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對體育的認知能力較差,這與當地教師對素質教育認識不足有關。因此,更新教師視野和教學理念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要充分調動廣大農村留守孩子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潛力動能,科學指導農村學生參加多樣化、全方位發(fā)展的體育活動。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各不相同,無論是對身體健康的渴望、對運動成績的渴望,還是對學習和與同學交流的渴望。
2.2 運動興趣和動機對留守兒童的意義
體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物質基礎,特別是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一旦對體育有了強烈的趣味喜愛,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參與體育的主觀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對某項運動很感興趣,就不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他們也會很自覺地學習。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國家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視自己的體育鍛煉、身體健康,在參加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還可以幫助留守兒童釋放自己本性,彌補父母長時間不在自己身邊,所帶來缺乏感和孤獨感。
運動興趣和動機是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有利保障。缺乏體育鍛煉可能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心理影響。目前,農村留守兒童面臨著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各種壓力,加之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關愛,造成大部分留守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通過參與集體運動來學習的壓力可以有益地改善對運動的興趣。增強團隊精神,相互合作和關懷,協調和社會溝通能力。在父母不在的情況下健康成長還可以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增強新陳代謝能力,提高體質,緩解日常生活中的身心疲勞,同時幫助自己掌握和運用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3 結果與分析
3.1 農村留守兒童體育興趣與動機意識不強的原因
3.1.1 家庭教育氛圍較差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過程中,因為家長長期在外工作不在身旁,使得兒童缺少家長的關愛與陪伴。而且,很多家長認為,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的。因此,家庭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兒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沒有積極性,往往需要家長和老師的監(jiān)督。許多父母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覺得體育運動都是在浪費時間,而忽略了體育教育的重要性。
3.1.2 學校管理的缺失
當前在中國農村教育過程中,由于教育目標總是圍繞著升學考試,對學校體育鍛煉的關注力度不足。學校是學生開展體育運動的主要場地,但校園的管理人員忽略了體育運動對留守兒童產生的正面影響,體育課常常被占用。相關部門領導對體育的理解也不深入,覺得上體育課的時間還不如復習一下課文,對體育運動不夠重視,從而不能調動留守兒童運動興趣。
3.1.3 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不高
經過研究發(fā)現,黎平縣不少農村學校的教師學歷水平都不高,有的教師只是初中水平,還有好多學校都沒有配備專門的體育教師,一個老師身兼數職的現象也很普遍。由于并未接受過專業(yè)的體育訓練,在上體育課的過程中也顯的非常不專業(yè)。體育課都是熱身后學生自由活動,學生不能接觸到更多新鮮的教學內容,從而導致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學生整體的運動興趣不高。體育教師也沒有辦法切實了解到學生喜歡哪些具體的體育項目,不能很好的利用課題解決留守兒童對體育的需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和體育游戲等方式來改變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激發(fā)留守兒童的體育運動興趣和動機。
3.1.4 學校體育場所和器材設施的不足
鄉(xiāng)村小學在體育器材的配備上設施單一、場地器械不齊全、投入的資金很少。在學校體育課教學中實際使用上的體育器材較少,運動的場所的不足也影響到留守兒童參加運動的興趣。留守兒童缺乏主動參加運動的意識,然后通過運動來釋放自身的壓抑,進而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4 結論與建議
4.1 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進行定期培訓
在對留守兒童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對留守兒童家長和監(jiān)護人定期進行培訓與指導,尤其是監(jiān)護人的指導非常的重要。為了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就必須加大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引導,使其改變傳統(tǒng)陳舊的教育觀點,進行現代教育的思想意識,以促進留守兒童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
4.2 加強政府和相關部門對體育的重視
當地政府制定相應的法規(guī),學校提高對體育課的關注。留守兒童的家長長時間不在身旁,這就要求學校肩負對留守兒童開展體育教學的責任,全面的監(jiān)測觀察學生的心理問題。注重體育運動為留守孩子帶來的良好影響,通過一些集體的運動項目幫助留守兒童緩解家長不在身旁的孤獨感,減輕學生的消極情緒。通過參與某一些具體的體育項目發(fā)現自己的體育特長,逐漸喜歡和養(yǎng)成參與體育的興趣,并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4.3 建立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在鄉(xiāng)村小學設置專門的體育教師,針對留守兒童設置專業(yè)的體育運動教學研究小組,建立適合留守兒童身體發(fā)展規(guī)律的體育運動教學方案,使兒童能接觸到更專業(yè)的運動指導,在專業(yè)的體育老師引導下開展體育運動。在這種過程中,大大增加了留守少年兒童和別人溝通的機會,從而結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也有效的減少了農村地區(qū)少年兒童心理學問題的出現,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運動興趣。
4.4 增加場地和器材設施
學校適當增加成本不高的體育器材。比如羽毛球、毽子、跳繩、籃球、排球等,在不占用體育場地和設備的同時,充分利用地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勢進行體育教學。不僅改變了原來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激發(fā)留守兒童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鍛煉。體育鍛煉緩解了留守兒童生理和心理的壓力,還促進留守兒童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提高對體育的興趣愛好。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