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和
結果評價也可以稱為終結性評價,是指在學習任務或者教育活動結束以后,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的一種評價,包括對分數(shù)和作品的評議。結果評價,在英文中被稱為AOL,即Assessment of Learning的縮寫。但結果評價的英文表述有時還被稱為“關于學習的評價”,此處的“關于”就很有講究,它意味著評價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東西,不像“五唯”里面講的唯分數(shù)評價,而是超越了單純對分數(shù)或者學習成績的客觀記錄,更加強調對學生分數(shù)、學習成績、各種變化形態(tài),包括主觀、客觀等原因的價值判斷。所以結果評價不是簡單地看結果,而是要對結果進行分析,找出它背后的原因,做出價值判斷。這是對結果評價非常關鍵的一個認識。
當前,結果評價在我們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里,可能是最普遍的一種評價,因此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很多人都有一個慣性的想法,即一提到優(yōu)秀,如三好學生、特長生、尖子生等,就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這肯定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是一個小的量詞,認為優(yōu)秀就是少數(shù)。那我們不禁要問,優(yōu)秀能不能成為多數(shù),讓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呢?這就涉及到如何改進結果評價的問題。
在我看來,要改革結果評價,首先要有解放思想觀念。換句話說,結果評價的改革如同中國教育評價的改革一樣,并不是簡單的體制、技術或方法的改進,而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要不斷地探索與發(fā)展新的評價觀念。
在一次會議中,我們圍繞“當伯樂還是當園丁”的問題,探討了教師的角色問題。當伯樂就是要相馬,看看它的牙口、看看它的腿,看看它各個相關部位,換言之,就是要挑選,要發(fā)現(xiàn)不同的特性;而當園丁就要精心地呵護每一棵幼苗。這一問題的本質即我們怎么理解全面發(fā)展,要不要在基礎教育中也強調人才?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實際上,馬克思在講到人的全面發(fā)展時說,個人的發(fā)展是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我們雖然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這和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并不矛盾,不能把這種全面發(fā)展與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對立起來。我覺得,參看傅任敢先生的一個觀點,應該是學生有個性地全面發(fā)展比較好。
思想解放還需要突破一種成見。如上所述,優(yōu)秀應是大多數(shù)人的權利,素質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落實這些目標,我認為至少應考慮三個方面。
一是把“結果”看成是一個復數(shù)。我們大家學數(shù)學,或者學外文都知道,加不加這個“s”,是單數(shù)還是復數(shù),這個很重要。如果把結果只看成是一個單數(shù),那么這個結果評價我想就很糟糕了,或者說這個評價只有一個標準,也是單數(shù)。如此,優(yōu)秀也自然只能是少數(shù)人了,只能占3%~5%,以至于我們在學術界都在討論到底要不要評“三好學生”。但“三好學生”肯定是要評的,這是激勵學生的重要方法。那么,就要把結果評價的結果看成是復數(shù),可以是包含多個方面的結果,如分數(shù)、作品、自身表現(xiàn)、取得的成績等;也可以是包括不同類型的結果,如不同科目的結果、不同形態(tài)的結果、個別性的結果、綜合性的結果以及不同時間的結果等。不同結果的評價形式也應是多樣化的。
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從時間上看,一周下來的學習是一個結果,一個學期學下來也是一個結果,一個學年學下來也是一個結果,整個學段,如小學、中學、高中學下來也是一個結果。對于過程短的結果,如一個科目的結果、一周的結果可能很好評價,但是如何評價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至整個學段的學習結果呢?這就不僅僅是簡單的打分或判斷優(yōu)劣高低,還需要教師能夠寫出評語來,這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我曾對一個學校的校長說,如果教師們能夠在學生畢業(yè)或者學年結束時,給學生寫一份文字評語,并且把評語復制三份,教師自己留一份,學校留一份存檔,給孩子家長留一份。若干年后再看這一評語和孩子后來的發(fā)展,將是對教師評價能力的有力檢驗。
二是評價標準的多樣化。不同的評價標準可以形成不同的優(yōu)秀,更能夠極大地拓寬學生成為優(yōu)秀的道路和空間。這種不同的評價標準并非是某種分層的標準,而更多是分類的標準。多一條標準就多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一條標準只能是少數(shù)學生。因此,能否提出多條標準,使學生有更多奮斗、發(fā)展、成為優(yōu)秀的道路,是改進結果評價的重要方面。
例如,在對個體進行評價時,我們可以從他的智商進行評價,可以通過情商進行評價,還可以從人格的不同類型進行評價,從思維風格進行評價,等等。但同時,這個學生自己也在對自己進行評價,其評價的方式可能是星座。這種評價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因為星座就是哪年哪月,而日期不也是一個客觀的指標嗎?此外,過去還有氣質評價等。因此今天,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隨著對人的認識的發(fā)展,隨著教育理論包括評價理論的發(fā)展,我希望能夠有更多不同的標準去認識與評價學生。
三是作業(yè)與考試題的設計。知識跟結果是直接相關的變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內生變量。不同的設計、不同的試題模式會直接影響結果,因而這也是改進結果評價的重要方面。
當然,關于作業(yè)的問題可以有很多的內容,這里主要談一談作業(yè)與考試題難度的控制問題?,F(xiàn)在,中小學生面臨作業(yè)難度太大、教材難度太大的問題。一些專家對此進行了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相當普遍的認識,即難度的大小好像跟作業(yè)中的知識點有關,增加一個新的知識點,難度也就上去了。實際上,我覺得這種看法不一定那么全面,難度跟知識點的關系并不是很密切,同樣一個知識點,可以很容易,也可以很難。例如,針對“1+1=2”的問題,一年級學生也會做,可是要證明為什么“1+1=2”,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是陳景潤這樣高水平的數(shù)學家做的事情。再如,勾股定律是一個非常普遍和基礎性的數(shù)學問題,它可以同時成為小學、中學甚至是大學的作業(yè)。但問題是,不同的學段,提問的方式并不相同。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作業(yè)難度的控制并不是對知識點的控制,而是對提問方式的控制,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種從提問方式的角度控制學習與作業(yè)的難度,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對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從這些意義上講,怎樣通過作業(yè)設計與試卷設計來改進評價,使得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更加開放、更加解放、更加創(chuàng)新,我覺得都是影響結果評價的重要方面。
結果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甚至是應用最廣泛的形式之一。未來結果評價的改進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需要解放思想和現(xiàn)實辦法,包括多方面的探索與實踐。3D200AA2-3FAD-40FE-B4BD-C8EC9C04AB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