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 姍
練習課是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主要課型之一,“雙減”背景下練習課的功能價值尤顯重要。練習課應以練習的相關知識點為核心,借助情境(現(xiàn)實或數(shù)學情境)+問題串或若干題組的形式,把相關內容鑲嵌其中,進行系統(tǒng)的呈現(xiàn)和訓練,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形成熟練技能,并促進學生的認知在已學知識、方法基礎上的深化和提升。在實際教學中,練習課被有的教師曲解成“舊題新做”或“舊題多做”,導致練習形式機械單一,練習內容缺乏層次性,練習過程只做不說,沒有有效引領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做進一步的思考和認知上的拓展、提升,削弱了練習課應有的功能價值。
本文將就如何在低年級的數(shù)學練習課中培養(yǎng)學生說理能力展開闡述,以求拋磚引玉,與同行交流。
“所有的智力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皮亞杰),而低年級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決定了其有意注意的時間無法持久,特別是傳統(tǒng)“熟能生巧式”的練習課,更是難以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低年級練習課的有效途徑之一。其中,將練習的相關內容鑲嵌在一個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生活背景中,能引發(fā)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如《時、分、秒的單元練習課》,我們根據(jù)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的特點,創(chuàng)設了“大頭兒子的星期六”情境,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設計生動的畫面和對話,將本單元涉及的“認時間、用進率、算時間”等知識巧妙融于大頭兒子星期六一天活動的場景中:
1.在做蛋糕品蛋糕中看時間。(1)看鐘表,寫時間。(9:02 9:50)(2)看時間,畫分針。(2:30 2:58)(3)描述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與時刻對應。(5 時45 分)
2.在看大頭兒子的數(shù)學日記中懂得正確使用時間單位,知道時、分、秒的關系,用進率來換算單位。
3.在大頭兒子一家看電影的情境中計算經(jīng)過時間。(1)原本計劃6 時30 分出發(fā),路上需要20分鐘,電影6 時55 分開始,需要提前10 分鐘入場,他們來得及嗎?最遲應該( )時( )分出發(fā)?(2)電影8 時45 分結束,你知道這部電影多長時間嗎?
以上練習課中,教師利用學生興趣濃厚的動畫故事為練習的背景,將枯燥的習題串編成生動有趣的故事場景,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也令學生對所學內容產(chǎn)生親切感。教師進而通過情境中的問題串,引發(fā)學生主動說理的欲望,使其想表達、愛交流。
在練習課中,要使練習內容不是單純的知識再現(xiàn),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除了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外,還要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形式多樣的練習,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說理”的途徑和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進一步理解、鞏固已有知識,并能恰當?shù)剡w移與運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見識的成功樂趣。
例如,在《有余數(shù)除法的練習課》中,設計了以下練習:
1.再現(xiàn)性練習。
馬小跳所在的三年(1)班到勞動基地參加研學活動。這是勞動基地給他們安排住宿的方案。你能幫忙補充完整嗎?
每間住的人數(shù) 6 7 8 9住滿幾間宿舍還剩下幾人
思考1:你認為哪種方案合理?為什么?
思考2:通過分析,表中的方案可以分成幾類?(有余數(shù)和沒有余數(shù))
2.對比性練習。
研學活動的第二天,同學們分組參加摘西紅柿和種樹的勞動。
(1)要把50 個西紅柿裝好帶走,每袋裝6 個,至少需要幾個袋子?
(課件呈現(xiàn)馬小跳的回答:至少需要8 個袋子)
提問:馬小跳說得對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同桌交流)
(2)有50 棵桃樹,每行種6棵,可以種滿( )行。
A.2 B.8 C.9
追問:同樣都是50 除以6,商8 余2,為什么問題的答案不一樣呢?(小組討論后再匯報、交流)
在用有余數(shù)除法解決實際問題中,“如何根據(jù)實際的不同需要來處理余數(shù),確定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此,改變練習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設計了上述多樣化的練習:就題型而言,有解答題和選擇題;就訓練形式而言,有獨立思考、同桌交流、集體交流等。其目的在于將練習的重心置于“說理”。濃厚的生活氣息,拉近學生與習題之間的心理距離,而其中適時的追問,指向認知難點,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能主動去思考、去交流方法背后的“為什么”。 通過觀察、分析、對比,學生對如何運用有余數(shù)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清晰的認識,既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運用恰當?shù)姆椒ń鉀Q實際問題以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方法,也在練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說理”的能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
深度學習的相關理論認為,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在以往的一些練習課中,常見到的是“師問生答”的單一反饋形式,練習效果差,課堂猶如一汪死水,不見波瀾。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在練習課中,開展多維的師生、生生互動,即時進行反饋、交流,有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思維過程,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以便教師根據(jù)學情,制定和調整練習的方式方法,夯實課堂說理的效果。
如一年級《加、減法解決問題的練習課》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變式練習:
上述題組中,第1 題旨在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只有一個數(shù)學信息解決不了問題,必須補充信息,在“說理”的過程中,掌握用一步計算的問題的基本結構和要素(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第2 題旨在讓學生辨析已知條件和問題的對應關系,通過“說理”增強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和提取的能力,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第3 題用選擇題的形式,通過增加多余的信息,讓學生分析每一道算式所表示的意義,加深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提高提取、分析有效信息和抗干擾的能力。
這樣的設計,把同一個題材用多樣化的題型逐次呈現(xiàn),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不是單一地評判學生的對錯,而是開展多維互動,通過“為什么”“怎么想”“還有什么”等引導性的問題,再輔以追問“你覺得解決這個問題還要什么條件”“已經(jīng)有兩個條件,為什么還不能解決問題呢?”“三個條件,你會怎么選擇?”等啟發(fā)性問題,激發(fā)學生之間的表達和傾聽,通過說理、析理,讓學生理解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幫助學生厘清知識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熟練掌握,又讓學生在思辨中感悟,在交流中產(chǎn)生思維碰撞,在“說理”中完善認知,凸顯練習課中培養(yǎng)說理能力的價值。 總之,數(shù)學練習課要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入手,從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出發(fā),通過“說理”,主動思考,深度探究,從而使數(shù)學練習課生動、實用、有效,產(chǎn)生良好的增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