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花
人際交往能力是每個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對于孩子來說,同樣非常重要。因為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脫離父母的懷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即使孩子學習成績很好,如果家長不注重對其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那孩子在沒有走入社會之前,同樣會面臨許多尷尬和困境,比如,因與同學關系不好而受排擠、因對老師有成見而影響聽課效果、因不禮貌對待長輩而被質疑缺乏家教等,對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人際交往能力長期得不到鍛煉和發(fā)展,對孩子的成長尤為不利。
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家長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和親自示范,讓孩子慢慢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之道,順利地融入各種環(huán)境中,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家長平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讓孩子擁有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與人交往常微笑
當孩子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群的時候,不知所措、慌亂畏懼是正?,F象,家長要從最簡單處著手,如果孩子實在不知道和對方說點兒什么,那就把微笑掛在嘴邊吧!正所謂“見人三分笑、伸手不打笑臉人”,愛笑的孩子總是招人喜歡,看著就很喜慶。很多時候,微笑也是化解尷尬、矛盾的良藥,真誠、真心的微笑,能迅速拉近孩子與他人的距離,讓孩子在對方的心中留下一個良好的、深刻的印象。
當然,家長也要囑咐孩子,對人微笑也要講究場合及環(huán)境。當別人心情不好、受到批評、遇到坎坷的時候,是不能笑的,否則容易遭到別人的誤解和怨恨。同時,孩子在與人交往時的笑容要得體,不能笑得太大聲或者邊笑邊擠眉弄眼。家長可以讓孩子在鏡子前多練習微笑,看哪種微笑更陽光、更美好,既能突顯孩子善良的品性,又顯得真誠大方。
相處時要多付出
當孩子與小伙伴剛開始相處時,或者初次融入一個團隊或集體時,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要計較太多,要多付出。比如,和小伙伴出去玩兒,帶點兒零食或飲料,或者用保鮮袋帶一些洗凈、切好的水果,與小伙伴一起吃。與同學出去吃飯、看電影,要搶著結賬。因為大家在一起還不是很熟,這樣做能迅速拉近孩子和他人之間的距離,主動結賬的舉止能讓孩子在小伙伴心中留下慷慨大方的印象。
當然,多付出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在集體中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比如,在集體參觀時幫身體瘦弱的同學背書包、幫生病的同學復印課堂筆記、在班級發(fā)教材時主動幫忙等。孩子的點滴付出在老師和同學眼里,都是熱心助人、樂于參與班級事務的表現,會讓孩子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更高大、美好。
為人處世要低調
無論家境如何,家長都要教育孩子“滿招損,謙受益”。無論是在班級里,還是在親友聚會上,家長都要教育孩子穿衣、說話、處事要低調,不能故意顯擺自己的良好家境,嘚瑟自己的學習用品,炫耀自己的特長等。特別是面對家庭條件不如自己的同學,一定不能太過張揚,以免在無意中傷害到其他同學,或者招來妒忌。
如果孩子的學習在班里屬于優(yōu)等生,家長也要提醒孩子不能太自滿,要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因為學習成績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階段學習成績優(yōu)異,不代表永遠獨占鰲頭。更不能因為自己成績好,就看不起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而是要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共同進步,大家的成績都提高了,才是真的好,才能形成良性的學習和競爭氛圍,形成同學間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與人相約要守時
當孩子與人有約時,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上好鬧鈴,或寫好備忘錄,不能因為粗心大意而記錯了時間和約定地點。家長要提醒孩子提前查天氣預報、交通信息等。而且要提前準備好見面時穿的衣服鞋襪、提前將需要攜帶的東西準備好,不能臨出門時再去找衣服、找東西。如果路途較遠,家長應讓孩子將地址和地鐵、公交線路的信息記在紙上,然后放在衣服口袋里,以免因坐過站、走錯路而耽誤時間。
無論與長輩還是和同齡人相約,家長都要囑咐孩子至少提前10分鐘到達,不能遲到。萬一在路上遇到了突發(fā)情況,抵達約定地點的時間有延誤,要提前跟對方打電話或發(fā)信息解釋說明,不能抱有僥幸心理,以免給對方造成懶惰、拖沓、不守誠信的不良印象。
做客禮儀要謹記
無論是去同學家做客,還是去長輩家串門,家長都要提前告訴孩子做客的禮儀。比如,囑咐孩子不能空著手去,要帶上對方喜歡的小禮物或水果等。不能搞“突然襲擊”,即使是順路經過臨時決定去對方家,也不能不打招呼就上樓,而應該提前打電話說一聲。如果同學家有長輩在,一定要提醒孩子在進門和離開時,主動和長輩打招呼。面對長輩的問詢,也要熱情、認真對答。如果在對方家吃了東西,不能將果皮紙屑隨便亂丟,如果不小心將吃的或飲料弄到地上,一定要及時用紙巾撿起來并擦干凈。即使是非常熟悉的親人、朋友,也要叮囑孩子不能未經允許,隨便翻、拿別人家的東西,而且一定不能長時間在別人家中逗留。良好的做客禮儀能讓孩子得到長輩、同輩人的喜歡和認同,為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如虎添翼。
時刻保持平常心
教育孩子在與人交往中要保持平常心,一定要真誠相待。不能因為對方的相貌、家境、性格等,區(qū)別對待他人。不能“見人下菜碟”,而應該一視同仁,平等地對待認識的每一個人。在與各方面比自己好的同學相處時,也應該不卑不亢,不能自覺“矮人一等”。
在與人相處時,即使對方無意中說錯了話或辦事欠妥,家長也應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去看待,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犯錯誤,不能因為別人的一次小失誤而將別人“一竿子打死”。如果孩子和小伙伴因為升學、分班而分離,或者因為“三觀”不同而不再親密無間,家長要時刻注意觀察孩子的舉動,告訴孩子“聚散終有時”,要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在不同時期、階段的關系,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廣交朋友。
有誤會及時消除
人與人的交往從來不是永遠相安無事的,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產生各種誤會。孩子之間的相處更是如此,特別是現在的孩子普遍比較注重自我的感受,對外界的變化比較敏感。因此,當家長知道孩子和別人有了矛盾沖突,一定要及時了解情況、進行規(guī)勸,如果其中存在誤會,無論是孩子的錯,還是對方的錯,都可以鼓勵孩子做主動“破冰”的人。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主動約對方出來聊聊,或者主動上門與對方開誠布公地將誤會解開。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給對方寫一個表達和好愿望的小卡片,或者讓孩子送對方一個小禮物。孩子之間的誤會,還是由孩子自己去解決,即使和對方非常熟,家長也不能橫加干涉或越俎代庖,要相信孩子有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在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但相信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孩子一定能在人際交往中提高情商,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不斷完善自己!
(宋行軍)8626567B-01AE-41EF-9A9A-8B7367F69F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