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寧
人際交往意義大? 孩子交友莫設障
我年輕時讀過一本心理學專著,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寫的《社會性動物》。書名有些特別,但是恰恰說出了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的本質,必須要具有健全的社會屬性,也就是學會如何與人交往。有人說,看一個人的品行和為人,只要看他的朋友就足夠了,這的確很有道理?,F在的社會是變化的社會、開放的社會、信息爆炸的社會,只有學會了正確地與人交往,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
有研究表明,中學生交往過多或過少,學習成績都會受到影響,而且直接影響其身心健康。因為青少年只有跟同伴交流,才能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知道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他們更是將朋友關系、同學關系置于親子關系之上。他們可以拒絕家長的說教和安排,但對好朋友之間的是非曲直卻非常在意。如果閨蜜或“鐵桿”不理他,可能會幾天茶飯無味。特別是對自己隱私的事情,比如有了心儀的人,寧可與閨蜜或“鐵桿”協(xié)商對策,也絕不想讓家長知道。
小靜原本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由于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讓她交友和成長都受到了影響。媽媽對小靜要求很嚴格,不僅表現在學習上,而且從家庭環(huán)境上也要求她做到“一塵不染”。媽媽為了讓家里保持干凈、整潔,經常告訴小靜,不能讓其他孩子進家門。有一次小靜自己在家,無聊的她偷偷邀請小伙伴來家里玩,媽媽知道后,不分青紅皂白,上去就是幾個“仙人掌”,逼著小靜答應不再帶其他孩子回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小靜的伙伴卻越來越少,甚至影響到了她的學習。小靜學習上遇到問題,由于平時獨來獨往慣了,漸漸地便沒有同學愿意與她交流,成為“孤家寡人”的她也逐漸對學習產生了厭煩,導致成績大幅下滑。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因為小靜一直缺少真正的朋友,導致她的心理發(fā)展緩慢。雖然進入青春期,但各項心理表現仍然像個幾歲的孩子。
孩子交友更快樂? 培養(yǎng)興趣添信心
從心理層面上講,相似性吸引、補益性吸引、快樂為主是孩子選擇伙伴的內在動機。人為什么需要伙伴和朋友?最主要的是一種心理需求——人是社會性動物,群居動物。所以,孩子選擇玩伴的第一標準就是以快樂為原則。成為成人以后,我們就將這個標準擴大化、內涵化了。職場上的人際交往原則,第一位的需求往往是對我是否有用,我能從他那里獲取哪些有用的信息。
為了幫孩子擴大交友的圈子,家長不妨多方面培養(yǎng)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孩子的最初友誼往往是從共同感興趣的活動開始,如果你不會游泳,就不會被邀去游泳;如果你不會吹拉彈唱,就不會被邀去參加音樂會。孩子在某些方面有特長,就有了交往的底氣和自信,并為他們結識新朋友提供了機會。如果你孩子的朋友不多,那么就需要培養(yǎng)他的多樣興趣愛好。同樣,孩子能在參加各種活動中發(fā)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擴大了認識世界的窗口。此外,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去工廠、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等去長見識、學本領。見多識廣的孩子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才能夠談吐不凡,具有人格魅力。
擁有愛心受歡迎? 結識益友助發(fā)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擇鄰的故事廣為人知。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應該有他佩服的人作為學習對象和趕超目標。這個對象可以是身邊的好朋友,也可以是遠處的“高人”。只要孩子認為對方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能夠引起他的興趣、積極關注就可以樹立為學習的榜樣。無論是年幼還是年長的對象都有作用。孩子從中不僅能學習知識,而且能夠獲取為人處世的寶貴經驗。關鍵是家長要能教孩子如何識別“高人”,并且找各種機會去接觸“高人”,聆聽“高人”的遠見卓識。
人們交往,無論身份地位如何,都應真誠相待。多年前,我見證了這樣一個故事。明明是一個好學又有愛心的男孩子。在那個物質條件還不是很富裕的年代,他的家庭條件還不錯。家長經常給他購買中外名著和學習參考書,加之家里原有的藏書,幾年下來書架上已經擺不開了。為了給書架騰地方和避免浪費,明明周日會去書市上處理部分圖書。在書市上,他遇到一個腿有殘疾的農村男孩。這個男孩在明明的書攤上挑選、翻看了許久,看樣子有些書他非常喜歡,可又不舍得花錢買下。明明看出了男孩的心思,便與他攀談起來。男孩叫樂樂,家里經濟困難,但他非常有理想,立志要考入大學,將來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明明讓男孩盡情地挑選,最后慷慨地將男孩挑選的書全部贈送。這下樂樂可真樂了,一再表示感謝,還和明明交流起了學習方法。越談越投機的兩個人互留了地址,等樂樂回了老家,他們通過書信互相激勵,在各自的學校拼命讀書。幾年后,明明和樂樂相繼考入了不錯的大學,完成了人生的重要一跳。這才是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真益友。
善于交友有門道? 尊重差異巧指導
家長要在生活中傳授孩子交友的技巧和方法。家長應該通過讀書、講故事、看影視作品等形式,告訴孩子人際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比如,掌握與人交往的禮節(jié);要善于付出愛心,樂于助人,只有善舍,才有樂得;在多人交談中,要善于做一個忠實的聽眾,不要搶風頭。還有,最好能夠記住幾位好友的生日,到了那天,給他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在寒暑假中,家長應該讓孩子參加一些冬(夏)令營,以增長見識,結交新朋友。
培養(yǎng)孩子敢于和伙伴交流,考驗的是家長的智慧,鍛煉的是孩子的膽量和交友方法。玩同樣是需要學習的,這也是獨生子女經常遇到的問題。家長可以從鼓勵孩子在同學、鄰里中尋找投緣的小伙伴開始,擴大自己的交友圈。
人生多樣顯風采,成功通路有多條。家長引導孩子善于交友沒錯,但不要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對朋友的需求。比如,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多交“對學習有幫助”的好朋友。同時,考慮到孩子的脾氣秉性,對靦腆內向的孩子,如果非要他活潑開朗、能說會道、人緣滿滿、左右逢源,這不僅難以做到,還可能導致孩子更加心焦甚至畏懼與人交往。孩子的社會需求是不同的,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很多朋友。有些性格比較沉穩(wěn),喜歡安靜的孩子,有三兩個可以深交朋友也就足夠了。
(宋行軍)8626567B-01AE-41EF-9A9A-8B7367F69F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