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琴 喬紅軍
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從結合名人事跡,開展愛國教育;融合教材內容,培養(yǎng)節(jié)約意識;開展小組活動,發(fā)展合作精神;師生角色互換,培養(yǎng)責任意識;組織團體競賽,強化奉獻意識;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孝順習慣六個方面展開探究。崇高的品德修養(yǎng)一直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追求,即使到了如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都相當重要?!傲⒌聵淙四私逃尽保S著當今教學理念的變化,德育越發(fā)受到重視。在中小學的教學中,這不再僅僅是班主任和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職責。德育與學科教育的充分結合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數學是小學的重要學科,其教學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有著巨大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一方面需結合小學數學的學科特色,另一方面也要結合德育的特點。這樣,教師才能在有效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滿足當今教學越來越高的要求。
一、小學數學課堂滲透德育的意義
小學德育包含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以及自覺紀律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在小學數學課堂滲透德育具有以下意義:第一,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德育是每一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期間都必須重視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這就對每一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注意學科知識的講解,也要注意滲透德育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第二,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將德育滲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期間獲得更多的指導,進而強化對教師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并將對教師的喜愛延伸到對學科的喜愛,從而能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活動。同時,德育包含理想教育、行為習慣的引導等多方面的內容,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從當前開始認真學習各科知識,并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嚴謹、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參與教師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從而提升對新課知識的理解程度、記憶效果以及應用意識等。
二、小學數學課堂滲透德育的策略
(一)結合名人事跡,開展愛國教育
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學生必須培養(yǎng)的良好品質。在如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尊、民族自信的品質越發(fā)重要。而在這一方面,相比單純的道理教學,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除了傳授學生的數學知識外,還要做到從未放松結合學科特點對德育的滲透。“教育無痕,潤物無聲”應該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的最佳表述。只要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點滴有機滲透,就能達到德育的目的?!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有明確規(guī)定,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因此,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在全新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內容都含有較強的德育元素,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引導的過程中,還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滲透式教學引導,確保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也能深度理解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數學歷史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很多中國數學家的故事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其存在的愛國精神,還能從他們所獲得的成就中感受到中國的光輝歷史,這對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進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國家的理念有著巨大的作用。故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結合所教學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名人事跡,有效開展愛國教育。例如,在“圓周率”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講述中國古代知名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即在展示的圓周率“π”之后,教師就可以以問題進行引入:“在中國,有一個數學家與圓周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是第一個將圓周率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的人,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在一些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祖沖之,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一步展現祖沖之的故事。其中,既包括祖沖之在圓周率計算方面的故事,也包括其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當然,教師還可以講述歷法之爭這一事件,展現祖沖之不畏艱難、明辨是非的品質。在這些故事和成就的學習中,學生能充分認識祖沖之這一中國古代優(yōu)秀數學家,隨之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這對學生愛國這一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有著巨大的作用。
(二)融合教材內容,培養(yǎng)節(jié)約意識
勤儉節(jié)約一直是中國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鋪張浪費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不僅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還會一定程度上破壞環(huán)境,這對落實人地協調發(fā)展的理念是相當不利的。德育在基礎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影響,部分教師認為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應在語文課及道德與法治課中進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認為數學屬于自然科學,對學生進行的是數字計算、公式、定理等內容的教學引導,與德育不具備關聯性。這種理念不夠正確,數學知識同樣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包括數學發(fā)展史、發(fā)展觀等,尤其在新課改大背景下,德育應在不同學科中滲透,以此使德育成為小學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注意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對學生滲透德育,真正實現在數學課堂形成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其與多個學科有著交叉的關系。其中,數學計算本身也有著利用最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節(jié)約這一品德是相當契合的。故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結合教學的內容創(chuàng)建合適的教學情境,以此有效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意識,切實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美德。例如,在“統(tǒng)計”相關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開展“算算你砍了多少樹”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統(tǒng)計每周用的作業(yè)本和練習冊的數量,計算一個班級或全校所用作業(yè)本對森林砍伐的影響。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滲透保護森林的理念。而在統(tǒng)計后,教師還可以布置思考題“如何保護森林資源”,并讓學生進行實踐。這樣,結合教材內容,以作業(yè)本的應用為切入點,教師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和習慣。
(三)開展小組活動,發(fā)展合作精神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團隊合作都是相當重要的完成任務的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合作精神也成了學生必備的品德之一。在當今的教學中,實踐探究活動取代教師的講授成為最主要的教學方法,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對學生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相比其他學科,數學難度更高,很多時候學習任務都是單個學生難以完成的。小組合作的開展不僅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還能將學生的力量集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完成原本無法完成的任務,這對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有著巨大的作用。故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構建小組,積極開展小組實踐活動,一方面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小組實踐中有效培養(yǎng)自身合作精神。例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依照語文、數學、科學等多個學科的成績將學生劃分層次。在小組的構建中,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數學成績水平,還要考慮學生語文、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水平,更要考慮學生的性格要素,盡量做到同組異質,異組同質。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以讓學生充分分工。如在“制作日歷”這一實踐活動中,學生小組可以以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為主導,引領整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讓美術成績較好的學生在日歷上繪制圖片,讓科學成績較好、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日歷支架的搭建。而這樣,通過合理的分組和分工,教師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實踐的效果,還能讓學生學會在集體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合作品質。96980EB5-CAD2-424F-8133-B195C149EA4F
(四)師生角色互換,培養(yǎng)責任意識
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后,教師可以在講解簡單的教學內容期間,開展師生角色互換活動,鼓勵學生以“小老師”的角色進行新知講解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回憶教師講解知識的方式和方法,并為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同學理解新課知識而科學設計教學語言,組織課堂問題,布置課堂習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yǎng)其數學思維,還可以有效培養(yǎng)其責任意識。需要注意的是,為避免因師生角色互換影響教學效果,并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相關活動中,教師需要選擇成績優(yōu)異且思維品質較高的學生扮演“小老師”的角色,在課前為其分享自主探究資源,并引導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教學準備”情況,聽取同伴的建議。例如,在“測量”相關知識教學前,教師可以為扮演“小老師”的學生提供預習微課視頻、教具以及“教案”,這樣,就可以使其在自主預習期間,系統(tǒng)地理解新課知識,在“教案”的輔助下明確“教學重點”,篩選課堂習題,在微課視頻的輔助下,學習講解測量方法、長度單位的策略,并借助教具嘗試在黑板上進行練習。在其初步完成“獨立備課”活動后,教師可以引導其參與“集體備課”,即與組員分享自己的備課成果,演示授課全過程,并尋求組員的幫助,請組員提出自己是否存在沒有理解的知識、分析自己的語言是否規(guī)范、嚴謹。最后,教師也要檢驗其備課成果,為其提供專業(yè)的建議。這樣,所有參與“集體備課”活動的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鍛煉,以教師為榜樣設計教學方法和活動,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標進行探究,從而有效強化自身責任意識。
(五)組織團體競賽,強化互助意識
適當組織團體競賽活動,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集體利益出發(fā)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組織相對復雜的團體競賽,讓每一個學生都體會“付出”的美好,強化其互助意識。為自然地將培養(yǎng)學生互助意識工作融入課堂活動,教師也要注意巧妙設計活動難度和規(guī)則,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有參與競賽的能力。例如,完成“小數加法”相關知識講解后,教師可以組織競賽活動,設計計算題題卡,引導學生自主選擇10題、15題或20題的習題數量,并在6分鐘內完成計算。每得出一個正確答案可以為小組加2分,每答錯一題或空余一題則會為小組扣1分。這樣的規(guī)則下,多數學生都會為小組榮譽盡可能多地選擇習題數量。當競賽活動開展到4分鐘后,教師可以中止活動,提出“組員之間可以互換題卡,幫助組員檢查或做題?!边@樣,做題速度較快的學生很可能會幫助組員進行答題,并請組員幫助自己檢驗答題成果。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可以使其在競賽活動中養(yǎng)成互助意識。
(六)落實家校共育,培養(yǎng)孝順習慣
“實踐是知識的直接來源,也是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睙o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最終都是要落實到實踐,落實到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而這是過去道理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合適的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正確認識轉變?yōu)橄鄳男袨楹土晳T異常重要。而在習慣的培養(yǎng)方面,家庭教育占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對學生習慣的考查,還是對家庭實踐作業(yè)的評價,家長都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家校共育是教師與家長充分聯系,形成合力的一種教學理念,其不僅有利于教師在數學活動中開展親子互動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父母的辛苦,還能讓家長對學生數學知識應用和品質培養(yǎng)進行一定的監(jiān)督,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質尤其是與家長相關的孝順品質有著巨大的作用。例如,在“混合運算”這一知識的教學中,基于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布置“我是家庭小管家”的家庭作業(yè)。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學生掌握家庭的每一筆開支,體驗“當家”的艱辛。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為了節(jié)約生活成本,有些學生不得不起早趕早市,不得不記錄每一筆支出,絞盡腦汁思考如何用更少的錢買到需要的東西。當然,在學生充分了解了家長的艱辛后,教師還可以開展“幫助父母做家務,對父母說我愛你”的活動,并讓學生構建“孝順卡”,寫出今后能為父母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向家長發(fā)放量表,讓家長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這樣,通過家校共育,教師有效在數學的實踐作業(yè)中培養(yǎng)了學生孝順習慣,完成了立德樹人理念的要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德育變得愈發(fā)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結合名人事跡開展愛國教育,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尊與民族自信;融合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意識;以小組合作學習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并結合家校共育在數學作業(yè)中培養(yǎng)學生孝順習慣。教無定法,德育的落實也需要充分結合學科特色。這樣,教師才能充分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滿足當今教學越來越高的要求。
注: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農牧村小學班級德育形式的多樣化與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284)一般自籌課題研究成果。
(宋行軍)96980EB5-CAD2-424F-8133-B195C149EA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