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旻
(安徽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后漢書·馬援列傳》記載了馬援勸誡兩個侄子的一封書信,其中有一段寫道:“効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盵1]845這是古語“畫虎不成反類狗”目前在傳世文獻中可以查到的最早出處。對于這句古語的理解,一般都是認為“畫虎”的“畫”就是普通意義上的“繪畫”“描畫”的意思;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意思就是“畫虎不成,反倒象狗”[2]。這樣理解的話,就會帶來一個問題:“狗與虎,外貌、形體相差甚遠,畫虎不成,怎么也不會象狗”[2]。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出“畫虎不成反類狗”的“狗”并非是指一般的狗,而是“虎崽”的意思[2];也有人提出反駁,指出這里的“狗”仍然是一般的“犬狗”[3]。如果把這個“狗”理解為“虎崽”,那么很明顯,“虎”和“虎崽”的區(qū)別,與“畫虎不成反類狗”的“反”字難以對應;況且《說文解字》釋“犬”字時引孔子說:“視犬之字,如畫狗也?!盵4]203把“狗”等同于“犬”,所以把“狗”理解為“虎崽”是不對的。如果把這個“狗”理解為一般的“犬狗”,那么其實還是沒有解決“畫虎不成,怎么也不會象狗”的問題。一句國人皆知的俗語,究竟應該怎樣來理解?把“畫虎”理解為“描畫”老虎有沒有依據(jù)?或者還可以作怎樣的解讀?由于古人沒有對“畫虎不成反類狗”作注解,又沒有直接相關的證據(jù)可以說明“畫虎”的確切含義,所以現(xiàn)在只能在傳世文獻中找尋線索,給“畫虎”作出一些可能的合理解釋。
一種可能的合理解釋就是,“畫虎”就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描畫”老虎。這種解釋有沒有依據(jù)呢?《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zhí)以葦索,而以食虎。于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盵5]938-939從《論衡》中的材料來看,東漢以來已經有了在門戶上畫虎驅邪的風俗,所以“畫虎不成反類狗”的“畫虎”就是指“描畫”真實的老虎形象,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從《后漢書·馬援列傳》的記載來看,“畫虎不成反類狗”,與“刻鵠不成尚類鶩”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這個“畫虎”的“畫”,也要與“刻鵠”的“刻”聯(lián)系在一起理解。如果“畫虎”就是真的去“描畫”一頭老虎的形象,那么“刻鵠”也應該是真的去立體地“雕刻”或在平面上“刻印”鵠的模樣。據(jù)洪再新《中國美術史》,漢代大型建筑的屋頂瓦當上有“用陶土模壓焙制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淺浮雕形象”[6]59,霍去病墓前有動物石雕[6]65,漢墓中也常見“以刻鑿方法制成的畫像石”[6]65、74,所以“刻鵠”就是指“雕刻”或“刻印”真實的“鵠”的形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怎樣解釋“畫虎不成,怎么也不會象狗”的疑問呢?其實,這可以理解為古人為了突出對比效果而運用的一種夸張手法:既然畫虎“不成”,那又為什么不能像狗呢?而且老虎和狗之間存在很大的反差,把它們并列在一起,可以更好地表現(xiàn)“畫虎不成反類狗”所要表現(xiàn)的那種類似“東施效顰”的效果。
不僅老虎和狗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其實,“刻鵠不成尚類鶩”的“鵠”和“鶩”也有這種對比的效果?!段男牡颀垺け扰d篇》:“季鷹《雜詩》云,‘青條若總翠’,皆其義者也。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盵7]把“刻鵠類鶩”與“無所取”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的是“鵠”和“鶩”之間的區(qū)別,這與《后漢書·馬援列傳》中強調“鵠”和“鶩”的相似之處有所不同?!妒吠ā⑹缕罚骸捌┓驗鯇O造室,雜以漢儀,而刻鵠不成,反類于鶩者也?!盵8]這里把“刻鵠不成尚類鶩”的“尚”字改為“反”字,突出的也是“鵠”和“鶩”之間的區(qū)別?!墩摵狻R世篇》:“貴鵠賤雞,鵠遠而雞近也。”[5]811“雞”和“鶩”類似,既然有“貴鵠賤雞”的觀念,那么古人以“鵠”為貴而以“鶩”為賤,也是可以理解的。從《后漢書·馬援列傳》中的“刻鵠不成尚類鶩”,到《史通·敘事篇》中的“刻鵠不成反類鶩”,可以看出,古人對于這句俗語的使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究竟是強調“鵠”和“鶩”的相似之處,還是突出“鵠”和“鶩”之間的區(qū)別,要根據(jù)不同的上下文情境作不同的理解。這里事實上也同樣存在“畫虎不成,怎么也不會象狗”的疑問:“刻鵠不成”,難道就一定會像“鶩”嗎?合理的解釋還是,這就是古人為了突出對比效果而作出的一種夸張,不能刻板地盯住“畫虎”或者“刻鵠”究竟能夠不像到什么程度來理解。
“畫虎不成反類狗”作為一句人盡皆知的古語、俗語,因為缺少相關材料的證實,現(xiàn)在已經很難考證它的確切來源和意義。上文提到的兩種解釋,前者被一些學者認為存在“畫虎不成,怎么也不會象狗”的問題,后者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觀點。應該說,這兩種解釋都是可能而且合理的,在缺乏進一步材料支撐的情況下,現(xiàn)在也只能作出這樣的推測?!爱嫽⒉怀煞搭惞贰迸c“刻鵠不成尚類鶩”,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都經??梢砸姷剑滞兄煌淖冃?。除了上文提及的《文心雕龍·比興篇》“刻鵠類鶩”、《初學記·文部》“刻鵠不成,反類于鶩”之外,還有“畫虎”“畫虎不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等等形式。對“畫虎不成反類狗”可能的含義作上述辨析,應該說對于理解古代文獻乃至古代文化,還是有著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