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zhàn)子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9)
國際傳播的數(shù)字化轉型帶來話語生態(tài)的巨大變化,話語理論也應順勢而為。全球輿論場的各種話語為評價理論提供了生動豐富的語料。國際傳播研究呈現(xiàn)傳播學和新聞學理論的多元學科視角,其中的語言學話語分析視角仍亟待加強。在國際傳播話語分析中,聚焦評價研究的應用和發(fā)展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國際傳播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
評價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詞匯語法框架。它考察的是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的情感強度,以及作者闡明價值并聯(lián)盟讀者的各種手段(Martin&White 2005:23)。也就是說,評價理論關注那些使說話人及其所說的話的關系發(fā)生變化的手段,這些手段使語篇的人際關系隨之發(fā)生變化(李戰(zhàn)子2002:282)。近20年來,功能語言學的評價理論上線后,在話語分析領域出現(xiàn)了大量用評價理論對各類語篇的評價資源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研究論文。評價理論所關注的態(tài)度資源、介入資源和分級資源在不同語類的語篇中,具有不同的組合呈現(xiàn)方式,通過描寫這些評價資源的組合,可對話語的人際意義做出深入揭示,從而對話語的立場和定位做出更精準的理解。
事實上,評價理論自身的傳播就得益于一個資源不斷更新的網站The Appraisal Website(www.grammatics.com)。該網站有簡明扼要的副標題,即“態(tài)度、爭論和人際定位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attitude,argu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positioning)”,內容包含評價分析、簡介課程、理論概覽、關鍵參考書和下載學習資料,以及理論起源的評價與媒介話語等。這似乎從一個元傳播的角度提示我們,國際傳播語境對評價理論的推廣和應用起到了助力作用。
回顧一下比國際傳播出現(xiàn)略早的“全球傳播”概念,其實已包括了評價理論的關鍵詞。傳播學者弗里德里克(Frederic)把全球傳播描述為研究個人、群體、政府以及信息技術機構跨國傳遞的價值觀、態(tài)度和信息,包括國家的外交政策、國際紛爭及其解決方案、新聞與信息流通、大眾傳播政策等眾多的復雜領域(Frederic 1993:251)。有學者認為全球傳播研究的涵蓋范圍比國際傳播更廣泛,包含了全球信息化進程中的眾多新課題(郭慶光2011:230),另有大量研究者將國際傳播中的輿論對抗看作是維護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榮婷,李晶菡2020)。
在當下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重要性的理解中,我們認識到需更有效傳播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隨著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因此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依托我國發(fā)展的生動實踐,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全面闡述我國的發(fā)展觀和文明觀等新理念以及我們的全球治理觀;同時要建構新型國際關系話語,即倡導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與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話語。
在功能語言學的元功能視域中,這些內容層面的傳播要經由人際意義層面的話語耦合,將態(tài)度、爭論和人際定位融合其中,才能使話語的主張抵達傳播受眾。如何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這和理解人際意義中評價意義的建構和表達密切相關。
目前所見對國際傳播話語的研究較多是基于語料庫并運用量化的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在本節(jié)中我們將以一項情感分析研究(Mochtak&Turcsányi 2021)為例說明情感分析和評價理論分析各自的優(yōu)長,指出評價理論能涵蓋較之情感分析方法更為精微的態(tài)度、聲音和級差范疇。
該項研究的兩位學者分別是盧森堡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Michal Mochtak和捷克帕拉斯基大學亞洲研究系研究員Richard Q.Turcsányi。他們各自的研究領域包括中歐、東歐、東亞以及中國外交政策。①
該研究的原始語料庫涵蓋了從2002年10月15日到2020年12月31日這段時間,包含了新聞發(fā)布會上記者提問和發(fā)言人回答構成的“問答對(dyad)”21,355個。兩位研究者將記者涵蓋多主題的問題分割成單獨的條目,選用了中國針對不同國際行為體或議程的話語,采用一種自動算法提取問答中的關鍵詞作為查找標簽,這也同時將語料庫分成了可以進一步分析的主題。
為了聚焦有關美國的問題回答中情感極性的變化,作者總結了每年發(fā)布會敘事句子層面上的平均情緒,并將其標準化為-1(最消極)到1(最積極)之間的不同量級。結果顯示,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涉及美國的官方話語在總體情緒方面約可分為兩個階段。2012年之前顯示出的對美國的情感呈現(xiàn)積極趨勢,總體較為溫和,并在2011年達到峰值,隨后涉及美國的話語情感便持續(xù)走低,并在2018年后降到最低點。這些發(fā)現(xiàn)與這個時間段中中美關系的實際走向基本吻合。
該項研究運用了話題追蹤、關鍵詞語境化、情感分析和論點挖掘等方法。作者也意識到這些分析并非都必須做計算機輔助為基礎的量化,計算機自動運行的算法并不能替代傳統(tǒng)的話語分析,包括細讀和對話題的深入闡釋等,但計量視角可以大大增強話語分析的強度和活力。研究包括應用“中國外交政策話語中對美情緒”主題標記識別,將每一個句子的情緒標準化并賦值,這樣的做法與評價理論中對情感的識別和分析有所不同,但又有異曲同工之處。
如我們可觀察到的,評價理論中的情感維度(affect)在國際傳播話語中呈現(xiàn)特定樣態(tài),如常常將情感名詞化,話語中通常不出現(xiàn)明確的情感感知者,個體敘事話語中的情感維度往往豐富多樣,可以說在國際傳播話語中情感維度呈現(xiàn)隱性表達。
評價理論將情感維度置于其系統(tǒng)分析框架的一個中心地位,與情感分析不謀而合,但在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子系統(tǒng)中,鑒別和判定的維度劃分更加精細;而基于語料庫統(tǒng)計分析的情感分析意在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物品或服務的意見、情緒和感情,其實已經包含了鑒別與判定:兩種路徑各有利弊,對于國際傳播話語,情感分析法其實是著重隱性的鑒別與判定。由于國際時政和外交類話語中涉及的情感通常為隱性表述,所以情感分析的方法,超越了評價理論對情感詞的識別,有助于得出傾向性趨勢,但只能做出比較概略的呈現(xiàn)。
大數(shù)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話語分析也面臨著語料數(shù)量適切的危機。在蘭德公司發(fā)布的一份關于大數(shù)據研究問題的報告中,我們看到其利用與大數(shù)據相關的語料庫技術從大量文本中提取了一些態(tài)度和評價的詞匯。然而關于態(tài)度和評價的研究非常需要功能語言學評價理論的洞見,這其中評價理論充分考慮研究者的出發(fā)點和假設,即將態(tài)度的表達看作是話語人際意義的詞匯語法實現(xiàn),這也是大數(shù)據統(tǒng)計時需要依賴的。
情感分析也是文本挖掘的一種方式。如我們所知,文本挖掘運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數(shù)據挖掘技術,對文本的語言特點、內容觀點和情感傾向等進行批量化“挖掘”,試圖發(fā)現(xiàn)大量文本中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潛在模式。這些工作涉及最基本的信息檢索,包括預處理中的標注、分詞,以及特征抽取和計算,還有各種文本的分類。在這些預處理的過程中,情感分析所采用的手段是較為淺表的。評價理論層級化、成系統(tǒng)的子概念還沒有深入運用到情感分析中。
評價理論考察的“情感”表達通常由心理反應過程來實現(xiàn),還可以通過表示情感的關系過程來實現(xiàn)。馬丁(Martin)等還根據情感觸發(fā)物是事實的或非事實的做進一步區(qū)分,如非事實性的情感,以fear為例,可以表現(xiàn)為行為上的,如tremble,shudder,cower,也可以表現(xiàn)為心態(tài)上的,如wary,fearful,terrorized等。他們還區(qū)分了情感是否牽涉到意圖(而不是反應),在語法上這一區(qū)分表現(xiàn)為意愿性的心理過程(如I’d like it)和情緒性的心理過程(如I like it)。在國際傳播話語中,針對目前基于語料庫和數(shù)據的情感分析,可將評價理論對評價詞匯語法的細致分類,綜合運用到數(shù)據分析中,使數(shù)據分析中機器學習部分的平均化傾向得到平衡,特別是對讀者定位等不同的評價項目的解讀,這是數(shù)據計算目前還未能精微描述的質性維度。
此外,基于數(shù)據統(tǒng)計和機器學習的情感分析等方法也沒有將介入系統(tǒng)(engagement)的聲音來源差異考慮在內,由于量化的情感詞可能出現(xiàn)在不同的聲音來源中,累積后得到的結論所能說明的問題就會比較有限;也還沒有對分級系統(tǒng)(graduation)予以充分考慮,因此只能得出比較概略的結論。
評價理論也可以學習情感分析中基于數(shù)據統(tǒng)計和機器學習的方法。但評價理論的強項在于對重要文本的細致分類分析,不局限于“情感”,而是該理論的幾個子系統(tǒng)的互動和綜合考察。例如,對于國際傳播話語中的公共衛(wèi)生安全應急話語,我們也可做相應觀察,如果說輿情分析是基于大數(shù)據的統(tǒng)計研究,公共衛(wèi)生安全應急話語則應注重話語引導和建構,功能語言學可對新媒體技術下的多模態(tài)語類進行精微分層語法分析,指導大數(shù)據技術對非語言模態(tài)的數(shù)據收集,而僅僅基于量化的情感分析會顯得粗疏,可充分利用態(tài)度系統(tǒng)中的情感、鑒別、評價維度以及介入系統(tǒng)中的聲音來源分析,對話語的人際意義層面作出細致描述。
通過分析話語中各類評價資源來描述話語的評價意義,這是我們經常采用的分析途徑,以評價理論對國際傳播常見語類——外交演講的分析為例,常見的做法是對演講中的評價資源從評價理論的情感、鑒別和判定等方面加以梳理、分類和統(tǒng)計,得出評價的一些模式,以此印證演講的主旨和立場。
系統(tǒng)深入地認識評價資源,并且掌握考察評價意義的方法,對于提升國際傳播中的話語能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然而問題是,紛繁的評價資源在突出話語主旨時功能不一,研究者在量化統(tǒng)計時經常不作區(qū)分。筆者曾撰文提出以卡爾·美敦(Karl Maton)的語義重力為線索,考察評價重力,以區(qū)分與語境有不同關聯(lián)程度的評價,為核心評價資源的有效區(qū)分和量化統(tǒng)計提供理論支撐。我們通過分析傅瑩《中國是超級大國嗎?》(Is China a Power)這一演講中的評價資源和語義重力,概要描述了語義重力和評價主旨內容的關系,展示了評價重力在區(qū)分核心評價和邊緣評價時的功能和效果(李戰(zhàn)子,胡明霞2016)。
該項研究中借鑒的合法性符碼理論(Legitimation Code Theory,簡稱LCT)是由英國學者卡爾·美敦在近年提出的,其代表作《知識和知者》(Knowledge and Knowers)(Maton 2014)對該理論做了概述。該理論關注知識社會學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深度互動,應用領域涉及教育學、社會學和外語教學等多個領域。在LCT的總理論框架下,卡爾·美敦提出了四個理論模塊,其中語義符碼有兩個方面:語義重力和語義密度。語義重力指的是和語境關聯(lián)的程度。當語義和其所在語境關聯(lián)強時,則語義重力大;當語義和語境關聯(lián)弱時,則語義重力小。
在運用評價理論對演講話語進行歸類分析的基礎上,我們融合運用了語義重力的思路,把演講按照語義單位分成五個類別,以期得出評價資源在這五個類別中的分布,并提出評價重力這一概念,用來區(qū)分與話語主旨關聯(lián)程度各異的評價。
時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應牛津學聯(lián)邀請于2009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首次在該協(xié)會發(fā)表演講②。傅瑩在演講標題中使用疑問句“Is China a Power?”引出她對中國在世界上的定位的思考。雖然沒有明確態(tài)度標識,但錨定了語篇論述的中心。其次,在語篇的開頭部分,傅瑩談論以前在辯論活動時的感受——“had a hard time in Oxford Union debate”并對辯論傳統(tǒng)進行了贊揚——“good tradition of debating”。這部分既包含了個人的感受,又對主辦方組織此類論辯的良好傳統(tǒng)給予贊揚,屬于演講中的寒暄暖場,語義重力大,與演講語境和場景密切相關,而像“hard”這樣的貶義鑒別表述在量化評價資源時則需要區(qū)別對待。
在演講的主干部分,我們看到鑒別和判定輪番出現(xiàn)的模式,被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各國對中國地位的評價以及中國基本國情。通過鑒別和判定,作者引入了論辯議題的不同方面,在引用他國對中國看法的同時,闡明個人態(tài)度和觀點。比如,“對中國的所作所為經常有很多細微的審視(There is,therefore,a lot of scrutiny about what China says and what China does.)”。通過“scrutiny”凸顯世界各國對于中國的要求過高,經常吹毛求疵,小題大做,為隨后對于中國自身評價“注定會成為一個強國,但這需要時間(...destined to be a strong country.But it takes time.)”做好鋪墊。在描述中國實力的時候,傅瑩不掩飾對中國發(fā)展的贊許,例如“ascendance into world power status”,但是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不足之處,例如中國的服務業(yè)“still very young”;中國的成就“too tiny”;貧富差距“the prosperity is not evenly shared”。同時,也對西方國家對于中國的看法進行了判定,例如“The Western world tends to overestimate the economic progress in China and overlook China’s pronounced progressin political restructuringand socialistdemocratic development.(西方世界往往高估中國的經濟成就,而低估中國在政治改革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上取得的顯著進步。)”
這兩處評價——overestimate和overlook構成了演講中的核心判定,評價重力最輕,即高度概括了西方對中國誤解、偏見和歧視的兩種情況——一方面高估我們的實力,一方面忽視我們的進步。我們看到在演講中,針對這些誤解,傅瑩運用了大量的實例進行消解和反駁。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圍繞中國實力和地位的評價是全文的主旨評價,評價重力低,即具有普遍的適用性,超越了本篇演講的特定語境;而一些偏向作者個人經驗和情感的評價則相對邊緣,是作者在演講中作為鋪墊和緩沖等所用,成為突出主旨評價的良好配合。借助評價理論我們系統(tǒng)探索了傅瑩運用語言資源引導外國聽眾調整態(tài)度立場的方式和特點。以下是我們設計的區(qū)分評價重力的話語語段類別:
表1:《中國是超級大國嗎?》話語語義單位分類及描述
整篇演講的行文節(jié)奏保持了語義重力上升和下降的錯落有致。語義重力越輕,內容則更為客觀,主要圍繞中國實力和地位的評價展開;語義重力越重,內容則更偏向作者個人的經驗和情感,與演講主題沒有直接內容上的關聯(lián),屬于非核心評價。因此,在評價理論框架和語義重力概念的基礎上,我們提出評價重力來區(qū)分核心評價資源和非核心評價資源。其中,評價內容主要指被評價的內容(the appraised)。語義重力重,則評價內容相對語篇主旨來說比較邊緣,評價重力也就重,即受到語境的束縛更多。
在運用評價理論進行話語分析的路徑中,如將評價重力納入考察的范圍,將有助于厘清關鍵評價和一般性評價表達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分在國際傳播話語的分析中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運用語義重力等相鄰學科的概念(Christie&Maton 2011),在國際傳播話語的分析中借助評價重力概念,聚焦主要評價點,避免僅僅依靠統(tǒng)計得出的平均性結論,凸顯國際傳播話語的評價特質,考察話語評價維度中的重要評價。
研究者逐漸認識到,“技術和功能主義的數(shù)字人文無法自動獲得批判性的維度”(趙薇2021)。這也就是說,基于語料庫的情感分析無法揭示國際傳播話語在時間維度上變化的人際意義特質,尤其是在時間維度上變化的評價意義。
功能語言學針對意義變化的時間維度有一個重要的觀點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那就是意義發(fā)生學(朱永生等2015:28)。馬丁等人提出了在語篇中展開的意義(logogenesis)、個體意義潛勢的發(fā)展變化(ontogenesis)以及文化發(fā)展變化中的意義(phylogenesis)。這三者呈遞進和雙向促進關系,語篇的意義發(fā)生為個體的意義發(fā)生提供素材和可能性,這兩者進而又為文化的意義發(fā)生提供素材,反向亦然(Martin 2010)。在國際傳播語境中考察評價話語,我們應充分關注評價在跨文化的語境中發(fā)展和變化的意義,建立跨文化評價意義發(fā)生學。
在評價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構建理論框架的主要著作《評價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artin&White 2005)是在語篇層面上對評價進行分類的,研究者對個體話語中的評價變化,例如演講者話語等也進行了較多的考察,但在跨文化層面上評價意義的變化追蹤卻不多見,而這正是國際傳播話語的評價研究需要關注和聚焦的層面。國務院新聞辦2021年12月4日發(fā)表的《中國的民主》白皮書③就是分析“民主”一詞的評價語義在文化和跨文化語境層面不斷變化的話語素材。白皮書中闡釋的“中國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有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有選舉民主和協(xié)商民主的結合,并涵蓋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各個方面,還強調了協(xié)商民主這一中國民主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民主形式,同時討論了如何靠科學有效的民主監(jiān)督將對權力的監(jiān)督逐步延伸到每個領域、每個角落。將白皮書視為國際傳播話語,那么對其中“民主”一詞的評價意義就可以借助評價理論在時間維度上的意義發(fā)生學進行梳理和闡釋。
我們認為意義發(fā)生學(genesis)是需要基于特定案例進行梳理的。針對國際傳播話語的特定主題和精準傳播所需到達的特定受眾,我們可根據評價理論與主題和受眾的關聯(lián),進行基于案例分析的梳理,避免將不同語類和不同領域的評價特征平均對待,也就是說進一步厘清評價話語與價值觀話語之間的關聯(lián)和差別,關注國際傳播話語中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議題。
在跨文化傳播的視角下,對國際傳播中的中國價值觀話語研究還可基于對海外媒體涉華報道的批判性考察,如基于英國媒體涉華民生報道的道德基礎研究(相德寶,楊月清2021)就運用了擴展道德基礎詞典(喬納森·海特2014),測量從全球新聞語料庫中提取的2016至2020年間《鏡報》涉華社會民生的100余篇報道,研究發(fā)現(xiàn)報道價值聚焦“傷害”,闡釋了個人與集體兩種道德認知模型,指出此類報道放大負面道德基礎,突出民生傷害,忽視關愛,并提出為突破民生傷害的道德沖突框架,我們在國際傳播中議題設置時需強化關愛的道德基礎和主題,以調動國際受眾的同理心。運用評價理論也可深入審視此類報道的話語特征。
把“情感”列為評價理論框架中態(tài)度子系統(tǒng)的一個維度,從一開始就面臨著來自跨文化差異的挑戰(zhàn),該理論框架中的其他子項目判定、鑒別等更需要充分考慮跨文化差異。后疫情時代的國際傳播話語更加訴諸公眾情感,評價意義作為人際意義中在詞匯語義維度較為成熟的測量視角,提供了話語分析的重要切入口。后疫情時代,疫情動態(tài)話語、國際關系話語、健康話語和國家政策層面的話語等更加占據主導。按照領域來做個案研究的評價分析,也可以考察領域之間話語的交融和滲透,以及相互的影響(Martin&Doran 2015;李戰(zhàn)子,范冰冰2021)。
后疫情期間的國際傳播話語應力求避免歧視和偏見,促使國際社會在這場全球戰(zhàn)“疫”中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加強協(xié)調合作和共同擔當。新媒體平臺上話語的聲音來源可分為可見主體、不可見主體,以及其他各種豐富的引用形態(tài)。對于評價話語中集體態(tài)度的特定負面表達,即自媒體輿論場中大量的污名化話語碎片,亟須借助話語分析以評價的態(tài)度資源為切入點進行批評性解構,同時建構有效的反污名化話語?;诠δ苷Z言學的話語分析,通過對評價因素中鑒別和判定的褒貶義甄別,并對被評價主體所經受的歧視和偏見予以揭示,能迅速識別這一類歧視話語,并對話語中包含的文化定型做出批判性解構。
國際傳播中的精準傳播成為當下關注的焦點之一(張生祥2021:4)。從評價理論的評價者、評價對象和評價接受模式來看,評價接受程度應成為該理論的延伸研究維度,在系統(tǒng)→實現(xiàn)→文本→讀者的層級中,評價的接受是精準傳播的要點,或者說評價的議程設置至關重要。一些西方主流媒體的傳播話語就對“民主”和“不民主”做了預設,其傳播對象是一般讀者和對象國民眾,當被傳播對象不接受這種評價時,評價傳播的沖突就凸顯出來。
我們可將軟性主題中的評價與重大評價維度相結合,在對各國民眾講好中國故事的敘事話語中尋找共享價值的契合點。如我們所知,日常生活的評價共享最容易深入人心。我們在微信以及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經驗和價值,這其中的價值分享比起單純的論辯或敘述話語更容易引發(fā)共鳴或反響,是國際傳播話語的有效組成部分。人文學科的學人們還可以在新媒體的各類平臺上發(fā)力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勾勒其在國際傳播視野中的意義,或闡釋其跨學科的關聯(lián),或展開有價值的學術生活敘事等,從而傳遞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文學者的個體和群體形象就是這樣的中國的一部分。(李戰(zhàn)子2020)
同樣,除個體的社交媒體分享外,主流媒體也應注重對文化價值層面的挖掘,適度減少宏大敘事,尋求與國際受眾在價值和情感層面的共通點,建構融匯東西的傳播話語,包括多模態(tài)話語。在對社交媒體新聞的讀者互動機制考察中,研究者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發(fā)現(xiàn)該公眾號文章更多以正向的價值觀念引導讀者,這種互動方式深受中國文化影響(Wu&Pan 2021)。在跨文化語境中,評價模式也可更加變化多樣。其中可有對亞文化的拼貼與戲仿,在為受眾帶來互動和愉悅感的同時,增強對話語所蘊含價值的接受或認同(Kress 2017:60)?!皬膰H傳播來看,將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和發(fā)展實踐有效‘織錦’,編織進入世界文化地圖而收獲彼此尊重、和平共處”。(姜飛2021)
不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說明中國并讓世界聽到聽懂,正成為當下人文學科跨領域共識。在這個過程中,評價的聲音顯得尤為重要。“聲音”在功能語言學研究中指的是評價選擇的獨特構形。如歷史語篇通??筛鶕u價維度的組合分成三類,即記錄者話語、闡釋者話語和評判者話語。這些聲音在考芬(Coffin)看來,是歷史話語的關鍵性修辭策略。不同評價資源的組合被用來和讀者協(xié)商意義,這些都是評估歷史闡釋的關鍵資源(Coffin 2002:525)。評價的詞匯語法再現(xiàn)表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也建構了作者和讀者的關系,表明了作者對所言說內容的情感、鑒別和判定,也構成了錯綜復雜的話語分析領域。
此外我們還應關注國際傳播相關的新媒體平臺的多樣化評價符號資源,例如yyds④所蘊含的漢語拼音特質,包括微信表情符動圖等的升級對文本評價資源的影響等。這里可應用的是評價理論的分級系統(tǒng)(graduation):其中力度(force)指的是說話人借此把人際印象以及言語容量提高或降低,而焦點(focus)指的是說話人借此把其語義聚焦變模糊或變清晰。分級從字面看即加強或減弱強度,它不局限于任何一個次領域,而是跨越整個評價系統(tǒng),大多評價的價值都根據強度分級,分布在由低到高的連續(xù)體上,我們將另撰文論述此類評價資源對言語類評價資源的補充和增強。
人文學者要對同國際傳播話語密切相關的跨文化價值觀話語更加敏銳,關注國際傳播話語的潛在特質,也就是跨文化價值觀話語。在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研究院編寫的《中國關鍵詞》系列叢書,特別是外交篇中,列舉解釋了諸多中國外交的新理念,其中融匯了我們很多關于中華文化和新時代中國外交價值觀的認同,而這些需要融入各種各類豐富多元的敘事話語中。在國際傳播中,對價值觀的單純列舉會顯得說服力不夠,因此既要有針鋒相對的價值觀論爭,如對西方價值觀話語中的偏見、歧視和種族中心主義進行犀利的揭示,更要有兼容并包、求同存異、傳遞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的具體而微的敘事話語,這是國際傳播話語應具備的品質。
注釋:
①姚博聞在《國際關系前沿》2021年第12期總第39期編譯了他們的這項研究概覽。
②傅瑩的演講全文見https://blog.csdn.net/jiangduxi1111/article/details/83563741。
③《中國的民主》白皮書全文見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17206/1717206.htm。
④yyds為“永遠的神”四個漢字的拼音首字母縮寫,網絡流行語,用來表達對人或事物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