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東
沒有什么比食物更能串聯(lián)起,我們與故鄉(xiāng)山川草木的聯(lián)系。
走過千山萬水,卻逃不脫一口家鄉(xiāng)的味道??谖逗涂谝粢粯?,都是從小養(yǎng)成的。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口音難改,口味亦然。人們在被不同經(jīng)緯度美食滋養(yǎng)的同時,還接受了美食背后的溫度和濕度、文化和脈絡。
千萬年來,黃河從巴顏喀拉山脈起身,一路浩浩蕩蕩穿峽越谷,跨過黃土高原,橫貫中原大地,奔騰千里匯入渤海。曾經(jīng)桀驁不馴的巨龍,現(xiàn)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橫空出世,終于讓人們達成大河安瀾的愿望。
從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攔洪壩逆流而上二十公里,這里的一泓碧水風光綺麗、鷗鷺翔集,很難想象此處曾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水流最湍急的那段??可匠陨?,靠水吃水,曾經(jīng)兩岸居民面向黃河要飯吃,行船打魚最怕遇到翻船事故,算是搏命糊口的營生。不翻,作為黃河船家的干糧應運而生,有著極好的寓意,祈求歲月安穩(wěn)順遂,祈盼人員平安歸來。
不翻,這種傳統(tǒng)特色小吃,現(xiàn)已成為豫西北部的一種地方文化符號。它在整個烙制過程中一次成型,不需要翻面,故而得名不翻。每天清晨,走過三兩個路口,就會遇見被食客圍繞、香氣彌漫的不翻攤兒。剛出鍋的不翻,趁熱咬上一口,外皮酥脆、里面軟嫩,口腔里充盈著雞蛋的鮮香和米漿的清香,余味中透露著絲絲甘甜。
有時早上賴床,起床時已是太陽高照,又餓又懶的時候,不翻便浮現(xiàn)在我的心頭。但不翻的第一波食客,永遠是五六點要上學、趕車、開工的人,他們往往在家來不及做飯,就趕到自己熟絡的小攤兒。而攤主阿姨會把提前一天發(fā)酵好的大米漿加上鹽,備齊蘿卜絲、芥菜葉、辣椒圈、豆瓣醬等配料,五點鐘準時出現(xiàn)在老位置。由于大米是發(fā)面做出來的,松軟白嫩,加上一個金燦燦的雞蛋蓋頂,剛烙出來時黃白相間,煞是好看。這時,你再配上一杯熱牛奶或豆?jié){,點綴上自制小菜,蛋白質、碳水、維生素足夠半天的營養(yǎng)需求了。
有一次,我從外地趕回來,一大早就為了吃上這口不翻,當我不假思索地說出:“姨,來一個濟源的不翻?!睌傊髅黠@一愣,然后抬頭笑道:“濟源的不翻?”對話引得攤邊上的食客一陣笑意。是的,不翻毫無疑問是濟源的名小吃。但河南洛陽孟津、焦作博愛等地也有用綠豆和其他雜糧制作的不翻,但在配料上又各有不同。洛陽的不翻有些類似于山東的煎餅,它對灶具沒有特殊要求,就是熱鍋舀上一勺綠豆糊糊,小火不用翻面。而洛陽的不翻可以直接入口,也可以做成遠近聞名的不翻湯。
相較而言,濟源的不翻就講究多了。濟源的不翻,要用到一種特制的炊具“不翻鏊”,形狀有點像倒放的“凹”字,下面有三足,一般用生鐵鑄成,厚度不宜過薄,過薄易煳夾生。我曾認真觀察過不翻的制作工藝:將鏊燒熱,抹油,倒進一勺放了調味料的米面糊糊,一分鐘后鏟出備用,像極了回族戴的小帽。再將雞蛋倒入鏊中,片刻扣入成型的白不翻,燜半分鐘即可出鍋。食客在等待的過程中,可以與攤主拉拉家常、聊聊天氣,因此,不翻攤兒也成了濟源街巷獨有的清晨景觀。
北方人愛吃面,濟源地處河南西北部,背靠山西,面食自然也是濟源人的心頭好。撈面、燴面、鹵面等等,都要求面做得筋道些,好讓吃面的人嚼起來有滋味、有回味,拉長一個人的吃面時間,讓人吃面的時候精神得到放松。但不翻不同,它以一種快餐的形式,提供著既軟糯又酥香的口感,成為當?shù)厝嗽绮偷难a白。
不翻的味道,深深融入我的味覺細胞,是濟源人對這個城市最深沉的一份眷戀。不翻最好是趁熱吃,遲一會兒,等它溫度減了,面干硬了,香味也就散了。每個清晨的轉角,不翻都會如約而至,它是來自古老黃河給予我們的“暖手禮”,一口下去,就會愛上這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