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百善孝為先,兄弟和為貴”傳遞的孝悌家風,不僅是個人健康成長的保證,也是家庭興旺發(fā)達的基石,更是社會進步發(fā)展的根本。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傳承關系到社會道德、風俗、習慣以至民族文化的延續(xù)。例如,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里占主導地位的“孝悌”觀念就是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就其傳遞載體而言,上到儒家經(jīng)典如《孝經(jīng)》,下到俗語如“百善孝為先,兄弟和為貴”,幾乎滲透到百姓日常的方方面面。
就拿“百善孝為先,兄弟和為貴”這句俗語來看,如果從生理、心理、社會3個層面來理解,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微妙的道理。
從生理層面來說,孝要從自身做起,而不是嘴上喊口號。“先”強調(diào)的是重要性位居第一、當務之急,其他事都要往后放。換言之,如果一個人不孝父母,即使做再多“善事”也是徒勞無功?!芭c其千里去燒香,不如在家孝爹娘”,天下子女做善事又何必舍近求遠呢?更進一步,《孝經(jīng)》開篇就寫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里的“始”相當于“先”,同樣重視切身實踐。
子女身上承續(xù)著父母上溯到祖先的基因,孝在生物學上意味著使其不斷優(yōu)化,在漫長的進化道路上不斷上臺階。當然,物種強大基因的一個標志是生命力頑強,不僅能抵抗外界威脅,還能不斷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具有無限潛能。這也是人性的特點,即在物競天擇中勝出而成為萬物之靈。對照當下,一些家庭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如暴飲暴食、熬夜賴床、電子產(chǎn)品依賴等,不僅有害個人健康,更是對父母的不孝。
從心理層面來說,悌應呈現(xiàn)為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墩撜Z》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即悌),謹而信”的教誨,在清代被編為《弟子規(guī)》“首孝悌,次謹信”廣為傳頌。出恭入敬的謙謙君子之風需長期培養(yǎng),其基礎是心理自洽的內(nèi)在和諧狀態(tài)。這里既包括精神自信的認知,也包括欲望自律的情緒。
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盡可能營造這種祥和氛圍,也可以用陸績懷橘、孔融讓梨的故事熏陶影響孩子。心理學追蹤研究證明,那些對欲望能“延遲滿足”的孩子,后來成就往往高于必須“即刻滿足”的孩子。這當然與家庭教育有分不開的關系。三孩生育政策的實施,無疑給孩子帶來更多處理同胞關系的機會,兄友弟恭的品德培養(yǎng)刻不容緩。
從社會層面來說,孝悌具有自覺的遷移作用。一個人能在家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就能出門愛遠親近鄰,上學愛師長同學,更進一步去愛集體、愛工作、愛國家。在家孝敬父母、禮讓兄弟的人通常在社會上也會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營造和諧互助的社會環(huán)境,化解矛盾消弭戾氣,都需要每個人自覺地踐行孝悌?!墩撜Z》:“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笨梢?,孝悌對社會治理有未雨綢繆之功。不僅如此,當今行業(yè)競爭激烈,為了減少內(nèi)耗、避免內(nèi)卷更需要團隊合作,以和為貴。
總之,“百善孝為先,兄弟和為貴”傳遞的孝悌家風,不僅是個人健康發(fā)育的保證,也是家庭興旺發(fā)達的基石,更是社會進步發(fā)展的根本。孝悌文化傳承數(shù)千年而不衰,其強大生命力已得到歷史證明,對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更需要每個人、每個家庭在踐行中含菁咀華,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