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陽
不要在憤怒中回顧過去,要在清醒中體會現(xiàn)在
公元330年的五月,都督八州諸軍事的陶侃率兵到達尋陽。人們議論紛紛,說陶侃準備誅殺庾亮向天下人謝罪。庾亮甚為恐懼,便采用溫嶠的方法,去見陶侃叩拜謝罪。陶侃也很吃驚,說:“庾元規(guī)竟然來叩拜我嗎?”不知不覺放心開懷,和他談笑宴飲一整天。
人們?yōu)槭裁磿詾樘召蕚湔D殺庾亮呢?這是因為庾亮委實對“蘇峻之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身為庾太后的哥哥、晉成帝舅舅的他,在庾太后臨朝聽政后,先后任中書監(jiān)、中書令,擁有大權(quán),于是大施嚴刑峻法。后來,他不聽人勸,執(zhí)意征流民帥蘇峻入京,進而導致了蘇峻之亂的發(fā)生。因此庾亮大失人心。
另一方面,庾亮與陶侃相互看不上眼:庾亮是北人,陶侃是南人,東晉時北人一向看不起南人;此外,庾亮出身官宦之家,而陶侃出身于寒族,高門和寒族之間不相往來很普遍。因此,庾亮與陶侃的關(guān)系在那個年代有些緊張。不過,由于庾亮想要平定蘇峻之亂,非得倚重很會率兵打仗的陶侃不可。有鑒于此,庾亮必須緩和與陶侃的關(guān)系。幸好,庾亮得溫嶠之策,溫嶠顯然對與人打交道的見識遠比庾亮要深刻。他讓庾亮主動向陶侃叩拜謝罪,是十分聰明的做法。于是,新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了,庾亮、陶侃、溫嶠聯(lián)手向建康發(fā)兵,很快就將蘇峻打敗,讓天下恢復了太平。
因此,司馬光筆下“亮引咎自責,風止可觀,侃不覺釋然”的總結(jié)讓人印象深刻。對于任何人來說,該認錯時要認錯,該低頭時要低頭,否則,你又如何能夠獲得他人的諒解,進而與對方化干戈為玉帛,聯(lián)手做大事兒呢?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