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竹峰
淡墨與濃墨
劉石庵作書好濃墨,環(huán)肥精神嫵媚,如有吉光,豐潤軟滑里藏著剛勁雄厚,人稱濃墨宰相;王文治喜歡淡墨,蕭疏秀逸,燕瘦神韻,人稱淡墨探花。果然是風流探花,自云南臨安知府罷歸,王文治自此無意仕進。時人筆記說他放縱性情,好令男童女裝,女婢男裝,外出不管遠近,必以歌伶自隨。
王文治字里脫俗空明,筆下趙子昂、董香光的光影依依燦燦,文氣如綠草茵茵,不似劉石庵積健頑強近乎蒼松古樹。
凡俗負重而行,墨重一點好,輕了失之清淺,累得人飄零無依。墨太清太淡,飄逸到出塵,不染俗世濁氣當然好,可容易少了生機少了生氣。
劉石庵筆意古厚如豬蹄濃湯,豐貌勁骨,寫對聯(lián)中堂尤好,氣息近乎上古名物。有人取劉石庵字示翁方綱,翁方綱問哪一筆是古人。石庵說,我自成我書耳,問翁方綱哪一筆是自己。二翁皆為國手,我倒是更偏愛劉石庵自成我書。
晚唐名僧釋亞棲喜作字,得張顛筆意,自謂其書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明朝還有人見過他書壁,筆勢濃郁,古帖有之,說是晚唐奇跡。如今其字皆散佚,而其書論擲地有聲,有大見識,說書通即變。王羲之變白云體,歐陽詢變二王體,柳公權(quán)變歐陽體。智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諸人,得了書中法道,皆自變其體,以傳后世,才得以垂名。倘若執(zhí)法不變,無自立之體, 縱能入石三分,也不過書奴。
書家之大要如此,畫家之大要也如此,文章又何嘗不是如此。不過一輩子做王羲之、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之書奴,我亦甘之如飴。
劉石庵書法時見古人,有鐘繇流韻,二王、顏真卿、宋四家的身形影影綽綽。其晚歲書作,顏真卿、蘇東坡附體變形,大筆濃墨,越發(fā)沉實、厚重, 時人以“墨豬”相譏。
翁方綱學識廣博,與古為徒,前人碑帖化進去了,作書無一筆無出處。包世臣評他的書法只有工匠之精細,雖遍搜默識碑帖,下筆有前人體勢,而筆法無聞。此論未免苛刻。翁方綱的條幅我見過,圓潤輕柔,濃墨開張,得了魏晉風流,又有館閣體的筆畫豐滿,筋勁骨健之墨韻,連貫柔和,不急不躁,循規(guī)蹈矩。翁方綱晚年在西瓜籽上作楷書賀歲,五十歲后寫“萬壽無疆”,六十歲后寫“天子萬年”,至七十歲后則寫“天下太平”。八十五歲那年元旦,寫到第七粒西瓜籽時,眼前模糊,視物不明,他感嘆吾其衰,命不久矣,不久果然去世了。
大概是書畫怡人。史書上說劉石庵耄耋之年步履依舊年輕,雙眼炯然有寒光懾人。到底是閣老,字里字外格外俊朗。八十六歲上劉石庵去世,仙去當日還開筵席款待賓客,晚上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余。據(jù)說這是佛家所謂善解脫者才有的異象。
案頭擺過幾年劉石庵行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迷的不是名氣不是書法,而是舊日的氛圍。劉石庵宦海沉浮,胸襟淡泊,筆下藏得住湖海風云,墨跡里還有逍遙游的況味,又有三分蕭散自適的庭園氛圍,草色遙看,小雨如酥。
書法是極真實而大有深意的事,有人筆筆真實,卻無深意;有人意思有了,下筆又太輕太平。好好寫字,寫好好字,字好好寫。這個好,是古風。古風好,好風古。古是好風之一。
市井民俗
夜里無眠,燈下翻金農(nóng)題畫文。信筆草草,一章章讀來,好在不經(jīng)意,比《冬心先生詩文集》耐人尋味。
豆莢青,豆花白。豆莢肥,秋雨濕。想見田間午飯時,此中滋味,問著肉食貴人全不知。
俗中卻有超脫。到底有詩心,方在流俗外;畢竟有詩心,方在流俗外;倘或有詩心,方在流俗外。金農(nóng)五十歲初涉丹青,涉筆成古成趣亦成天地,隨便點染一幅山水瓜果也脫盡時風。抑或流俗即時風?
金農(nóng)的畫,山水不如人物,人物不如瓜果,瓜果不如花鳥,花鳥中梅花更絕。金農(nóng)的梅花是圓圈梅花,疏密交錯,漆書題句有長有短,一片自然奇古之真趣。陳定山《論畫七種》說金農(nóng)畫梅師法宋人白玉蟾,他這么一說倒點破了我,金農(nóng)詩文也有學宋人蘇東坡處。
金農(nóng)的畫內(nèi)斂,設(shè)色淡而不艷,像老僧心如止水。金農(nóng)的畫有藥味,金農(nóng)的人也有藥味,一生命運多舛,凄苦隨著筆管落到宣紙上,幻化成水墨。起初覺得金農(nóng)的畫作不豐富,后來才知道人了不起。金農(nóng)的藥味如梨,平和,性溫。
梨是一味藥。讀來的故事,說有人患癆病,傅青主開的藥方是一船梨,讓他坐臥其間,順流而下,一船梨吃完,病在河上便痊愈了。傅青主本名傅山。談到書法時,我稱他傅山,高山仰止。談到醫(yī)藥時,我稱他傅青主。總覺傅青主三個字有藥氣,是不是因我小說讀多了。小說里,傅青主醫(yī)道縱貫江湖。
汪曾祺不喜歡金農(nóng),寫小說挖苦他。故事腳本源自清人牛應(yīng)之《雨窗消意錄》和陸長春《香飲樓賓談》二書:
錢塘金壽門先生農(nóng)客揚州。諸鹽商慕其名,競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先生首坐。席間,以古人詩句“飛紅”為觴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眾客將議罰。商曰:“得之矣,‘柳絮飛來片片紅。”一座嘩然,笑其杜撰。先生獨曰:“此元人詠平山堂詩也,引用綦切。”眾請其全篇,先生誦之曰:“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北娨韵壬┣ⅲ几鲊@服。其實乃先生口占此詩,為某商解圍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饋之。
金農(nóng)晚年,貧病交加,不得不將一個伺候自己的啞妾賣掉,郁郁而終。
金農(nóng)的字,書作不如題跋。書作到底有做的成分,題跋時一片冰心。冬心先生畫佛題記,洋洋灑灑幾百字,一路溫婉清麗一路高古蒼茫。溫婉清麗的同時,筆墨還有高古蒼茫。高古蒼茫并不難,關(guān)鍵是高古成趣,蒼茫厚味,有讓人看得見的神采奕奕與顧盼嫣然,這個是稀有品質(zhì)。
金農(nóng)的書法線條寬,我曾喻其為河南燴面,現(xiàn)在覺得更像是明清市井的車道。金農(nóng)的書法也差不多是市井圖:有個穿草鞋的農(nóng)民挑著蔬菜,有個錦衣公子搖著折扇,有個帶刀俠客面色凝重,有個垂髫丫鬟步履匆匆,有個名門閨秀蓮步款款,他們走在金農(nóng)書法的線條上。
讀金農(nóng)的字有畫面感,不禁想起江河湖泊,柳岸瑟瑟,夕陽照來,水面紅潤一片。秋風中,野渡的老人拉長了影子,水流靜靜,人影一動一動。船頭鸕鶿,引頸而歌。岸邊葦花是白的,江中浪頭也是白的。秋風瑟瑟,浪花借助風力打濕葦花,葦花則隨風撲向浪花,兩者渾然一白。這白,不是嚴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涼秋八月之白,是澄潭月影,是簡寂空明, 是素凈蕭疏,既不絢爛,也不凜冽。
素凈蕭疏可不可以代表金農(nóng)書法的特質(zhì)呢?素凈是金,蕭疏為農(nóng)。
金農(nóng)的真跡有幸把玩過一幀《風雨歸舟圖》,清人舊裱,殘破斑駁中越發(fā)蒼莽,有古趣。那么多年,還記得那風那雨那歸舟。風雨歸舟想必依舊,我已不再年輕。
身負花槍
古鎮(zhèn)還有幽深的所在,巷子頗深,人走近前去,市井聲隔得遠了。晚清的老房子,雖修葺一新,百年宅院蒼老的舊氣揮之不去,年老的收藏家適宜這樣清雅的磚瓦庭院。初夏斜陽慵倦,窗外老樹滿枝新綠,遮陰好大一片,墻上爬滿青藤,一棵桂花樹纏滿綠色。石階兩邊幾盆花草枝蔓雜亂,有自然意思,比修剪過的更美。忘不了屋子里那一幅吳昌碩:
赤足行何苦,低眉事已非。
披猖開殺戒,悲智見禪機。
龍漢風雷劫,修羅血肉飛。
唯當持定力,我佛許皈依。
成伯仁兄屬乙卯夏五月吳昌碩年七十又二
是題畫詩,吳昌碩好幾回寫在佛像上,也錄成條幅送過友人,我見過。每個字都是大雄寶殿一盞不滅的青燈,古佛在不在似乎也無關(guān)緊要。
吳昌碩不以文才見長,他的詩詞奇崛古樸,用典多,偶作絕句純用白描,活潑自然,稍微明麗俊逸,格調(diào)卻近乎民歌。最喜歡他評論前人書畫,尤多獨到見地。中國傳統(tǒng)詩詞向來跟書法結(jié)緣,一首詩寫成一頁扇面、一枚斗方、一幅中堂、一幀箋紙、一卷手帖,詩好字也好,固然大佳;詩不好,字好,卻也賞心悅目。
吳昌碩的字好,好在內(nèi)斂,隱隱有幾分跋扈,那是老來暴得大名的自信,映得老藏家掛在一旁的鄭孝胥失之斯文了,更映得段祺瑞那一幅魏碑入楷的對聯(lián)過于規(guī)矩了。
吳昌碩一肚子雜學,字好畫好印好,遠接傳統(tǒng),越老越有寄居人間的閑散情調(diào),涉筆油然而生古剎氣魄,是金剛羅漢圖。齊白石比他走得更遠,涉筆是一卷卷散仙,不問世事又一身煙火。
吳昌碩書名比畫名更早。都說習字以出入晉唐為上,吳昌碩一筆石鼓文,采擷先秦的古奧,結(jié)體頎長、飽滿,是變了形的唐風,慷慨有杜甫的詩意,卻不作悲歌。他用筆像花槍,不是銀樣镴槍頭的花槍。兵器譜說,七尺花槍八尺棍,大桿子一丈零八寸。吳昌碩的花槍有一丈零八寸的大桿子,那樣長線條,讓人過目難忘。
花槍與矛類似,槍頭下扎有紅纓,槍桿細長,抖動起來猶如花朵一般,故而得名?!端疂G傳》中的林沖擅長花槍,他身負花槍挑著酒葫蘆,信步投東,踏著碎瓊亂玉,背著北風迤邐走在白雪皚皚的野地,慘白的雪,槍穗嫣紅,狂風吹得葫蘆晃動,如同他的人生,趔趔趄趄。
吳昌碩的人生也趔趔趄趄。咸豐十年,太平軍與清兵大戰(zhàn)浙西,吳家避亂于荒山野谷,家里不少人死于饑饉。吳昌碩淪為富戶短工,打雜度日,先后在湘楚、江南流亡,中年又喪子,后隨吳大澂從軍,雙耳被炮聲震聾。
吳大澂出征之際,吳昌碩送他漢“度遼將軍”金印。漢昭帝三年冬,遼東烏桓反叛,朝議中,大臣提出當渡遼水往擊之,設(shè)度遼將軍一職鎮(zhèn)守東北邊陲。得此漢印,可謂吉兆,吳大澂心花怒放,以為勝券在握,定當立功關(guān)外,結(jié)果兵敗而歸,被革了官職。
好事者風傳金印乃吳昌碩偽造,不過激勵吳大澂守土抗敵,討一份歡心。印章來歷一團迷霧,無從考察真?zhèn)?,實在無關(guān)緊要,其中赤子之心亦如金印。吳昌碩七十歲后一度號“大聾”,刻“吳昌碩大聾”印,說自己耳順之年,才知耳聾之趣;七十七歲又自題畫像“聾如龍蟄,蹩如夔立”,說聾了就跟龍趴著不動一樣,瘸了就要如夔一樣,一只腳站著。真好志氣。
吳昌碩的字,沒有多少書卷氣,卻有金石氣。齊白石的書法也沒有書卷氣,多的是木石氣。
吳昌碩有術(shù)有道,有俠骨有柔情,寫字畫畫治印自成舊家風范,自有自家面目,越到晚年,腕下傲霜的秋菊之香越發(fā)芬芳馥郁。他一軸一卷石鼓文,其中有秋菊有老梅,更有解甲歸田的將士宅院壁上懸掛的一桿安靜的花槍。
羊雜湯記
甲骨文像豬棒骨,魏晉法帖如春韭秋菘,唐人下筆仿佛白刀切肉,宋人字如蔬如筍,明人字花花草草,讀清人書法,像喝了一碗羊雜湯。高深青花大碗,闊口,羊肉和羊雜切碎放入碗中,從沸騰的湯鍋中舀出羊湯,加上蒜末、辣油。喝羊雜湯,可摻燒餅,燒餅宜薄,兩面沾芝麻,需現(xiàn)烤,不必有餡,烤至焦黃即可。
喝羊雜湯,吃芝麻燒餅。一口喝出館閣體,一口吃出六分半書。
一
清人作書追本溯源,本源自在,追之溯之,往往遠隔千里。
二
清人書聯(lián)常見好筆墨,一個個字頂天立地。但欲識清人書家之面貌,要讀手札,手札最見心緒。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頑石現(xiàn)了原形。
三
清人學漢隸學漢簡,有隸有簡,卻與漢無關(guān)。隸簡可學,漢風不可學,心中有下筆即有,心中無不得強求。所謂叫天不應(yīng),叩地無門。
四
石濤字放在其畫作上好,剝離開來,像水草離開了水。
五
八大山人晚年字格尤在畫作之上。
六
劉石庵通透,翁方綱倔強,下筆皆有蟒袍官服氣。劉石庵未必無古人,翁方綱何嘗無自己。劉石庵一筆筆自己也一筆筆古人,翁方綱一筆筆古人也一筆筆自己。習字三月,做自己容易,做他人難。習字三年,做他人容易,做自己難。字之難,難在處處他人,處處自己。
七
劉石庵用筆如擂鼓,鄧石如用筆像敲鐘,鄭板橋用筆如伐竹,金冬心用筆像砍樹。少年時常常伐竹砍樹,伐竹用彎刀,砍樹則用斧頭。不識山人事,書之道也隔得遠了。
八
同為帝王字,康熙字厚,順治字輕,乾隆字油滑,躍然得意,手腕下好大一統(tǒng)江山。
九
鐵保分明寒梅,行書深得晉人筆法。
十
鄭板橋字有寒士相,金冬心字有山僧相,曾國藩字有名臣相,康有為字有老賊相??涤袨樵獨庾顬轱枬M,老氣橫秋。
十一
揚州八怪是詩人字,郊寒島瘦一脈,見怪不怪。揚州八怪,大驚小怪,只因少見多怪,自驚自怪。
十二
厲鶚評汪士慎:“腕懸仍似蠶頭篆,筆磔稍存隼尾波。只余瘦硬乏姿媚,每受俗眼相譏訶。”其字有畫意,其中幾枝春蘭,數(shù)花寒梅。
十三
黃慎草書有風雨氣,風雨欲來花滿樓。一池墨荷之香也。
十四
鄭板橋的字像奇石,未必因為是亂石鋪街,而更近乎石筍,何紹基也有石筍風范,但結(jié)構(gòu)更玲瓏,像太湖石。
十五
李復(fù)堂作字,得意處如風吹老松。
十六
李方膺有墨韻,濃淡枯濕是文人心事,偶見桀驁,于是硬朗。
十七
高翔字瘦如枯枝,境界逼仄,但格調(diào)頗高。字如其人,可見苦意。高翔與苦瓜和尚交好。
十八
二〇一六年二月十一日,訪揚州羅聘故居,曾作得四句話:
詩酒文章自風流,羅聘好作鬼趣圖。
寫幅丹青市上賣,老妻難為柴米醋。
改定稿:
文章詩酒上揚州,羅聘平生好鬼圖。
筆墨不遮風和雨,老妻泣淚伴清愁。
羅聘字有魏碑氣,大字越發(fā)佳妙。學金農(nóng),卻多了秀氣。小字清靈,不像喜歡畫鬼的人。
十九
鄧石如的篆書,高妙在清淡。吳昌碩入古深,短衫短袖,沒有鄧石如長衫瀟灑。鄧石如的瀟灑是家有喜事,祖父得意,黃昏暮雪,三分薄醉過柴門。
二十
清人總難擺脫館閣體。字里有幾分館閣體頭面是福氣,才氣好,意氣好,古氣好,若無廟堂氣,縱然字高,終是無福。人生多難,無福即苦,苦海無邊,淹死多少眾生。
二十一
何紹基的字色相近乎茴香豆,精神卻是鐵蠶豆。蒸不熟,煮不爛,砸不壞,錘不扁,炒不爆。
二十二
康有為論書,仿佛老拳師訣,從來只說三分話,未曾全拋一片心。
二十三
林則徐的手札,如晴朗天氣,老梅開了幾朵白花。
二十四
趙之謙的字有謙恭心,康有為虎視眈眈,舍我其誰,傲骨如大梁??涤袨槭菃T外字,梁啟超是文人字。
二十五
清人作書,胸中太清楚,下筆少了混沌。明清之后,荒茫氣漸漸少了。
二十六
鄭簠隸書無漢風,更近乎青銅器之味,偶爾又有上古玉飾之味。
二十七
朱彝尊行書有宋人風氣,唯筆力稍弱。作詞人的手筆,到底偏于婉約。
二十八
錢灃顏字亦步亦趨,仰之彌高,高山。行書比篆書多些心性,大河流深,洪水走泥。
二十九
伊秉綬作字,胸襟張開。伊家大戶,幾處門庭,是侯門,侯門深似海。
三十
伊秉綬氣息與康有為近似,但伊字舒緩有大儒風度,康字急促像兵變,嘩然欲上廟堂。
三十一
包世臣論書一流,作書三流,草書未免過于性急,行書脫不盡俗氣。何止今人眼高手低,古人亦然。眼高手低無妨,最怕眼低手低。
三十二
清人是學問字,明人是才情字,宋人是性情字,唐人是法度字,魏晉是心意字。《易·明夷》:“入于左腹,獲心意也?!鼻迦耸滞蠊Ψ蛱?,難入左腹右腹,難獲心意也。
三十三
翁同龢宦??v橫,字里不失書生本色。老蒼到了極致,于是發(fā)出新芽于是長出青苔。
三十四
張裕釗用墨在用筆之上,其字像一把不開鋒之玄鐵重劍,高古渾穆。
三十五
清人書法大多用墨比用筆好。清人善于用墨,卻不善于用筆。所謂舞文弄墨,文當舞方才有好看的頭面,奈何清人枷鎖太重,鎖住手腳,舞不開爾。
三十六
楊守敬作書,章法如畫,字里有竹氣。
三十七
讀清人書論,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讀清人書法,大可坦腹西廂,自在飲食。
三十八
清人人人欲進明堂。欲進明堂,明堂遠在天邊;不思明堂,明堂大門自開。此藝道之根本也。
三十九
見過不少傳世清人字,師出同門,他們不同年不同月不同日生,他們不同年不同月不同日死,他們下筆是兄弟,他們下筆是姊妹,他們下筆是妯娌,他們下筆是姑嫂,他們下筆是父子,他們下筆是叔侄,他們下筆是爺孫……
四十
清人字不清而濁而拙而茁而灼而琢……渾濁,笨拙,茁壯,焦灼,琢磨……
四十一
讀明人書法如游園林,讀清人書法如游石林。多年前友人陪我同游過云南石林。
四十二
明人書法穿過玉門登堂入室,玉門關(guān)內(nèi),春風度。清人書法穿過土門走遠了,門外一片荒地,他們開荒種了一望無垠的白菜。
四十三
清人種白菜,明人玩花竹,宋人拜松石,唐人立碑刻,晉人門庭蕭蕭,聽聽風雨,春風夏雨秋葉冬雪。
四十四
老家有十八羅漢峰,一山有一山風景。那日路過山腳,仰頭看山,仿佛翻一本清人書法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