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林 馮露
腹瀉是臨床非常常見的癥狀,它的特征有二:其一,每日排便超過3次,或者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排便次數:其二,每天排糞量超過200克,糞便質地稀薄,含水量大于85%。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征,才能診斷為腹瀉。
其一,大便失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也可能有大便不成形,但是每日排糞量沒有增加,不超過200克。這不能診斷為腹瀉。
其二,排便不暢。其表現為每日大便次數明顯增多,甚至可多達10~20次,大便也不成形,但是一日大便總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自覺腹部脹痛,總感覺有大便存在肚子里。這也不能診斷為腹瀉。
其三,大便不成形。表現為多年來,平時大便1天1次,但是每天早起總有一次水瀉,量不多,無黏液、膿血、腹痛,排便后周身反而舒服。
雖然這三種表現很類似腹瀉,但前兩種情況都不具備大便總量增多、糞便含水量多這一特點,后一種情況則不具備大便次數增多這一特點,故而都不能診斷為腹瀉。這是我們臨床應注意鑒別的。
腹瀉時,會從大便排出大量的水分,而正常情況下,大便不會有明顯的水分。那么,腹瀉時腸道中大量的水分從哪里來呢?
正常人24小時內有9~10升液體進入胃腸道,這些液體包括飲食所攝入的液體及胃腸道分泌的消化液。正常情況下,這些液體的大部分會被腸道吸收,僅有很少一部分水分隨糞便排出。在出現腹瀉的情況下,人體腸道會處于高滲壓狀態(tài),身體中的水分會通過腸壁滲入到腸道系統(tǒng)中。在嚴重情況下,血液中的水分也會滲透到腸道系統(tǒng)中;同時,腸道的吸收功能會受到影響,不能夠將食物中的水分吸收,導致食物中的水分被原封不動地排泄出來。因此,腹瀉時大便中的水分會比較多。
其一,腹瀉時會丟失大量的水分,這會導致機體脫水;嚴重的脫水會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同時也會丟失很多電解質成分,尤其是鎂、鈉、鉀離子。腹瀉時常常合并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等危害。
其二,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重要場所,發(fā)生腹瀉時首先會導致腸道營養(yǎng)成分的丟失,同時攝入的營養(yǎng)物質也不能被機體充分消化吸收。如果不能及時控制腹瀉,人體缺乏糖分、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就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出現體重減輕、貧血、低蛋白血癥等。
其三,若腹瀉時間較長,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丟失,還會導致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使病原菌侵入。
正因為如此,腹瀉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一旦不能及時救治,遷延不愈,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一般而言,根據病程的長短,臨床上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大類。
急性腹瀉 是指病程小于3周,每日排便可達10次以上,糞便量多而質稀者。導致急性腹瀉的疾病有以下幾種可能:①腸道感染,包括病毒、細菌或者寄生蟲引起的腸道感染;②中毒,主要指食物中毒、重金屬中毒和農藥中毒;③藥物的胃腸道副作用,包括口服瀉藥(聚乙二醇、乳果糖)、洋地黃類藥物、非甾體消炎藥、質子泵抑制劑以及降糖藥二甲雙胍等,以上藥物都可能出現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瀉的不良反應;④腸道其他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fā)作、急性壞死性小腸炎以及食物過敏等。
慢性腹瀉 是指腹瀉病程超過4周者。導致慢性腹瀉的疾病有以下幾種可能:①腸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細菌性痢疾、腸結核、腸道念珠菌病以及梨形鞭毛蟲病;②腸道非感染性炎癥,如炎癥性腸病、放射性結腸炎、缺血性結腸炎以及憩室炎等;③腸道腫瘤,如大腸癌、結腸腺瘤病、小腸惡性淋巴瘤、類癌以及腸血管活性腸肽瘤等;④小腸吸收不良,主要是指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小腸吸收不良;⑤腸動力疾病,主要是指腸易激綜合征;⑥胃與肝膽胰疾病,如胃大部切除一胃空腸吻合術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以及酒精性腹瀉等。
滲出性腹瀉 是由腸黏膜炎癥引起的腹瀉。其特點為腹瀉,糞便含有黏液膿血。常見疾病包括感染疾?。ㄈ缂毦粤〖?、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腸炎、傷寒、沙門菌感染敗血癥、血吸蟲病)、非感染性炎癥(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變態(tài)反應性的嗜酸性細胞性胃腸炎、結腸憩室炎、結腸癌、直腸癌)。
滲透性腹瀉 是由腸道滲透壓明顯升高引起的腹瀉。特點是大便中含有大量未完全消化或分解的食物成分,一旦禁食則腹瀉停止。引起此類腹瀉的原因有口服高滲性藥物,如硫酸鎂;先天性酶缺乏,如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癥;慢性胰腺炎以及肝病膽道梗阻性疾病引起的胰液分泌不足、膽汁分泌減少或排出受阻。
分泌性腹瀉 是指因腸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電解質分泌過多、吸收受到抑制而引起的腹瀉。分泌性腹瀉的臨床特點為排出大量水樣糞便(每天可達數升),糞便中不含膿血,禁食后腹瀉仍不停止,一般無腹痛。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疾病包括霍亂、血管活性腸肽瘤、短程綜合征與胰腺小腸病變導致的脂肪吸收不良、廣泛小腸淋巴瘤、膠原性結腸炎等。
動力性腹瀉 是指由于腸蠕動過快,腸內容物在腸內停留時間縮短,沒有充分吸收所導致的腹瀉。它的臨床特點是陣發(fā)性腹痛,腹瀉后緩解,常伴有腹鳴。常見于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疾病,代表性疾病為腸易激綜合征。
除了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可以引起腹瀉外,全身疾病也可通過影響腸道而引起腹瀉。常見的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糖尿病、尿毒癥、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煙酸缺乏癥、食物及藥物過敏。
此外,腹瀉的發(fā)生可能與生活方式有關,如喜歡穿露臍裝、氣溫變化時不及時添加衣物等,可能導致腹部著涼出現腹瀉癥狀;飲食不潔,暴飲暴食,嗜食生冷、辛辣、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及人工甜味劑、咖啡因或酒精的食品和飲料,也可能導致腹瀉,應注意避免。
綜上所述,腹瀉看似簡單,其原因錯綜復雜,各自又具備對應的臨床表現,如不及時處理,很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的消化科就診,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完善診斷,針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