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振雙
據(jù)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載,謝安和王羲之有過一次深入交談,謝提起自己中年以后,很容易感到悲傷,每當跟親友離別,常常好幾天都很難受。王羲之聽后,頗為認同,不無傷感地說:“年紀大了,自然就會這樣,只能靠音樂來陶冶消愁,還常常擔心子侄們發(fā)覺了,減少歡樂的情趣?!?/p>
王羲之的生卒年存在爭議,若按通行說法,他生于公元303年,而謝安生于公元320年,那么書圣要比謝大上17歲。年齡相差是大,但他們倆可是志趣相投,關系好得不得了。從一件事可以看出來,謝安的長兄謝奕有女名叫謝道韞,謝安操心侄女的婚事,堅持在王羲之的兒子當中物色侄女婿,因聽說老五王徽之不拘小節(jié),就選了老二王凝之。
這樣看來,這對莫逆之交,坐在一塊兒,聊的是家常話,更是心里話。王羲之“年在桑榆,自然至此”等原話,是經驗之談了,透露著飽經風霜后的坦然,沒準兒說時還會帶著嘆息或迷惘的眼神?!罢嚱z竹陶寫”,這也算是王羲之給謝安的解決方案吧。不過,靠音樂,問題只是暫時地解決,多少有點逃避的意味。
與王羲之不同,山濤選擇的是捫心自問,從思想上卸下包袱。這在他推薦嵇紹為官一事上,可發(fā)現(xiàn)端倪。
嵇紹的名字并不響亮,但他的父親嵇康,那名氣就大多了。在嵇康被殺后,山濤惦記著這位友人之子,便舉薦他為秘書丞。秘書丞,是秘書省的屬官,掌管宮中圖書典籍。嵇紹拿不定主意,便推心置腹詢問山濤。山濤說,自己為此事考慮了很久,還說“天地四時,猶有消息”,更不用提人了,意在人要適應變化的趨勢,順其自然。于是,嵇紹決定出仕。
這還是《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故事,似前后照應。而山濤的話更像是對“時”的深入挖掘,強調人的心境隨“時”改變。這個“時”,是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或人的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也可能近似于一天的凌晨、上午、下午和晚上,一定程度上告誡我們要像中醫(yī)里四季養(yǎng)生那樣順“時”而為。
有意思的是,嵇康在世時,曾寫了篇《與山巨源絕交書》,流傳至今。山巨源,就是山濤,從題目亦知這是嵇康給山濤的絕交信。在文中,嵇康一再責怪山濤不理解他的傲慢與散淡,對山濤也多有不理解之處,但他定是感受到了山濤中年持重、內不失正的恢宏度量。所以,他臨終前的托孤,是對山濤最深刻的理解??梢哉f,雖然他們絕交了,但那是關于政治和前程的,在內心深處,他們還是在竹林中彈琴高歌的朋友。
一個“時”,連接的是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的閑適;一個“時”,倚仗的是順應自然、順應自我的曠達??鬃釉唬骸熬佑腥洌荷僦畷r,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狈蜃拥脑挘褪侵v順“時”的話;他本人,更是順“時”的人,當然起初他是不太信的。
到底,對我們來說,謝安、王羲之也好,嵇紹、山濤也罷,他們彼此間的相互成全,也體現(xiàn)著“時”。時哉,來去匆匆,擁有那一刻,綻放無限光芒,隨之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化為了符碼,供我們參悟。
(編輯 余從/圖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