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li
又到了開學的日子啦,作業(yè)寫完了嗎?朋友們,心態(tài)調整過來了嗎?文具都買了嗎?書包都收拾好了吧?
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最期待的就是開學前一天拿著老師發(fā)的書單跟爸媽去買輔導書,買完之后,我媽會給我半小時的時間去文具區(qū)挑選新學期需要的文具,這時候我就可以借著“新學期新氣象”的由頭,把我平時不能買的奇奇怪怪的橡皮、花花綠綠的筆記本,想了很久的文具盒、五顏六色的筆大膽地放到籃子里。結果很多本子和資料書,到學期結束的時候都還是新的。有時候我也會想:“我真的需要這么多文具嗎?”
這里其實有一個經濟學上的詞,叫“凡勃倫效應”。它來源于美國經濟學家索爾斯坦·凡勃倫的一本書——《有閑階級論》。整本書的核心就是在講“為什么價格越貴的東西,反而越會受到消費者的喜歡和追捧”,這群既有時間又有金錢去追求商品的消費者被作者稱為“有閑階級”。
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我們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那些“有閑階級”會掉入這個消費陷阱,咱們這些錢包癟癟的人也會!就拿買文具這件事來說,擱平時你覺得“8塊錢一支筆也太貴了”,但是如果遇上開學促銷,第二支半價,第三支再減半,你肯定覺得“買到就是賺到”,我沒猜錯吧!你覺得自己通過擁有更多的更貴更好玩兒的文具可以融入一個小團體,還賺了幾根筆可太劃算了。這不就是中了“凡勃倫效應”嗎?
我們?yōu)槭裁磿暨M這樣的消費陷阱呢?
一方面是外在社會利用了我們的社交心理,通過一些營銷手段,制造“物以稀為貴”的消費焦慮;另一方面,是我們在價值觀上的問題——我們希望自己在社交中足夠獨特,喜歡“人無我有”,所以就很容易變得不理性起來。
對于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說,“凡勃倫效應”當然是十分受用,能夠帶來不錯的收益,但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說就不太友好了。我們想要逃離“凡勃倫效應”對我們的影響,避免成為市場的“小韭菜”,該怎么做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你準備買的時候,先冷靜一下,問問自己“為什么需要它”。大家在花錢的時候,腦子總是有很多美好的設想,實際上買完你就發(fā)現(xiàn),好像也不太需要。所以,我們還可以多想想,“我真的需要嗎?真的沒它不行嗎?有沒有平替(平價的替代品)呀!”消費的時候要保持理智,多思考,才不至于過后捶胸頓足大喊:“我就是純純的韭菜!”
所謂“差生文具多”不是沒有道理。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買好看的文具、漂亮的鞋子,和跟同學比較的小心思上,對于學習的關注自然就少了。避免“凡勃倫效應”,最根本的還是要從精神層面來改變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精神世界。當我們的時間被學習、考試、讀書占據(jù)時,對于物質的關注少了,那被割韭菜的可能性自然就小了。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