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成
在許多學校,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去心理咨詢室很羞恥,對所謂的“心理問題”并不十分理解,他們往往認為心理不健康的人便是“有病”。所以,他們在尋求心理幫助時會有很大的顧慮,認為去做心理咨詢就說明自己存在精神上的問題。
他們對學校的心理咨詢室也往往望而卻步。而且,周圍的同學或老師也會認為去咨詢的同學是“有問題的”“腦子不正常的”或“有神經(jīng)病的”。
其實,學生對心理障礙的這類誤解是一種污名現(xiàn)象,值得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視。有學者提出人們不愿意進行心理求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污名的效應。他們認為污名是人們主觀上對心理障礙和心理障礙者存在著偏見與歧視。由于學生很怕受到污名的影響,從而排斥學校的心理咨詢,鄙視周圍去咨詢的學生。
導致學生不愿去咨詢的污名有兩種:公共污名和自我污名。公共污名指人們對心理障礙者及其行為的不接納與不理解,這類污名會使學生對心理障礙者打下消極的印象,盲目地去給求助者貼上“有病之人”的標簽。
自我污名指人們對心理障礙者及其行為的價值的自我貶低。也就是說,尋求心理援助的人承認自己確實有病,并導致自信和自我價值的降低。這類污名會使學生尋求心理援助之前出現(xiàn)很多非理性的想法。這些想法包括 “自己如果去咨詢,一定顯得自己有問題”“咨詢時遇到熟人則太尷尬”“我去咨詢是不是自己有精神問題”等。
首先,同學或老師對心理障礙者的消極態(tài)度會使想去咨詢的學生產生一定的恐懼,他們感到一旦承認有心理問題,顏面就會掃地。
其次,公共污名會使部分想求助的學生自動退縮,消極防御,不進行心理健康求助。他們很顧及自己的面子,不愿意面對他人的指指點點。當問及是否需要心理幫助時,他們會極力否認,假裝毫無問題,充當完全的心理健康者。
再次,公共污名的存在也影響了學生的自我意識與自尊,一旦他們認為自己有心理障礙,后果可能是同學以詫異的眼光看待或不接納自己,這樣他們的自尊便會降低,抑郁與焦慮的情緒也會出現(xiàn)。
首先,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會降低,一旦他們覺得自己可能患有某種心理疾病,則會陷入焦慮中,感到生活無趣。
其次,學生的自我同一性會降低。由于缺乏對心理健康的了解,無法接受現(xiàn)在的自我,認為現(xiàn)在我是有病的,非正常的,產生“我怎么會是這樣的一個人”的錯誤想法。這樣,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發(fā)生矛盾,自己也痛苦不堪。
第三,否定自我,無望感增強。一些想去求助的學生會不斷地責問自己,抹殺自己的任何優(yōu)點,不承認自我,并認為自己已沒有希望。
第四,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由于他們過度擔心自己所謂的心理問題,從而導致自己的交往不自然,并同時懷疑朋友的信任與接納。
第一,發(fā)揮校園媒體的作用。媒體的正確宣傳可以使周圍的人相信心理障礙者與普通人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只是在心理的某一方面他們需要幫助。通過引導與宣傳,學生與老師不再畏懼心理障礙者,不再歧視他們。這樣,想去心理求助的學生的心理恐懼感才會降低。
第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只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而應該從心理健康的本質出發(fā),使學生真正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判斷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問題不及時解決的后果。健康教育的形式可采用心理障礙者的現(xiàn)身說法,學生面對面與之交流等。
第三,發(fā)揮社團的作用。學??衫眯睦斫】抵芑顒又H,聘請相關專家進行講座,與同學一起討論遇到心理障礙時可采取的做法,消除學生心中對心理障礙者的陰影。最后,增強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的權威性與專業(yè)性。這就要求學校的咨詢人員能夠不斷地學習與進修,深入地了解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足夠的信心去咨詢,不會因為污名的影響而放棄幫助。
第一,進行課堂干預。通過教師的講授,使學生明白自己不是完人,而是具有某些缺陷的個體,一旦出現(xiàn)心理問題,需要正視它,并且尋求幫助并加以解決。同時,教師也要使學生了解出現(xiàn)心理問題并不一定是自己的責任,幫助學生進行認知上的矯正。
第二,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如班會活動,小組討論,經(jīng)典電影鑒賞等,使學生逐漸接受自我,達到人格的統(tǒng)一。在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逐漸地了解自己,悅納自己。
第三,采用意念對抗的方法。學生可嘗試使用積極的意念來對抗消極的意念,如個體產生“我有了心理問題,我就是一個不正常的人”的想法時,就立即用“不對,即使我存在一定的心理疾患也不要緊,這并不能說明我是一個病人,而且我還有許多優(yōu)點”來進行意念上的對抗,撕去錯誤的污名標簽。
污名不但阻礙了學生進行心理援助,而且威脅了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教師與學校領導的關注。當然,單純依賴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污名是遠遠不夠的。消除污名的影響需要學生、學校、社區(qū)、教師以及社會媒體的全方位合作與交流。只有這樣,學生與大眾對諸如心理問題、心理咨詢的知識才會豐富,對待心理疾患的態(tài)度才會理性。也只有這樣,校園心理咨詢的服務功能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特約編審/武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