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能看見明亮的世界,使用鏡子能看見真實的自己。——林清玄
向外,才能積極進取,勇創(chuàng)佳績。向內,才能發(fā)現(xiàn)不足,看到真實。
閱讀上面的材料,請結合你對自身發(fā)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材料中的“窗子”“鏡子”均含有比喻意義?!按白印北扔髅鎸ν饨鐣r開闊的視野、開放的胸襟、積極吸納學習的心態(tài)。“窗子”可以是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文化視野、心靈視野等?!扮R子”比喻可借鑒的事物,也可比喻面對自我時自省的態(tài)度、居安思危的智慧?!扮R子”可以是他人、歷史,甚至是自己。
“打開窗子看外面”告訴我們,只有積極觀察世界,尋找自己與外界的差距,才能超越自我、走出個人狹小的天地,見賢思齊,走向卓越。
“通過鏡子看自己”啟發(fā)我們,以他人、歷史、舊我為參照,用冷靜的心態(tài)、冷峻的眼光審視自身的不足并改正,才能使自己突破局限,超越舊我,誕生新我。
“窗子”和“鏡子”二者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都有借鑒省察的作用,本質上是一體的。身為有眼光、有作為的當代青年,既需要積極地向外看世界,也需要認真地向內看自己??忌鷳撎骄俊跋騼取迸c“向外”之間的邏輯關系,體現(xiàn)自己的辯證思考。“向外看世界”是積極地投身世界,奮斗進取,創(chuàng)造成績;“向內看自己”是對自我的剖析,反思不足,總結教訓;無論是“向外看世界”還是“向內看自己”,都是學習先進、省思自身、改變自我,二者應該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另外,考生必須結合“自身發(fā)展”去思考這個問題,不應該只是洋洋灑灑談論別人的事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作文中必須有“我”。
例文
窗映云外天? ?鏡拂心內塵
湖北省十堰市東風高級中學? ?李佳熠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窗映云外天;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鏡拂心內塵。
開窗遠望,才能擁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胸襟。向外,才能積極進取,勇創(chuàng)佳績。向外,才能展現(xiàn)自我,廣結善緣。
從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的設立,到上海自貿區(qū)的揭牌,到博鰲亞洲論壇上的“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從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到今天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和大國擔當,開放搞活為中國看世界打開了一扇窗,也為世界看中國推開了一道門。
世界打開北京冬奧會這扇窗,他們透過各種中國元素看到了一個文化博大精深、國力日強、自信開放的大中國。活潑敦厚的“冰墩墩”,喜慶祥和的“雪容融”,撲面而來的中國年味,迎客松造型、“天下一家”字樣的焰火……這一切定格為世界人民精彩的記憶。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中國元素和奧林匹克精神有機相融,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譜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盛景。
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吾輩青年須明白,攬鏡自照,修德、明志、正身、端行,才會臻于完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做客揚州圖書館,他說:“現(xiàn)代人批評別人多,批評自己少?!彼ρ?,一次與太太散步,遇見一位受傷的老人,太太主動上前救助,莫言當時勸太太不要惹事。事后,那位老人的家人上門道謝,莫言覺得十分慚愧。莫言袒露心扉、檢討自我,不僅沒有遭受嘲笑譏諷,反而受到了更多人的贊譽和欣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莫言敢于褪去名人光環(huán)審視自我,懂得自我批評,值得尊重。而孔子不僅轉求多師還能“吾日三省吾身”,這對我們青年自身的發(fā)展是不是也有借鑒意義呢?
向外看和向內看不是截然分開的,思齊與反省應該是成長壯大的兩翼,二者相輔相成。向外看是前提,而看什么、怎么看、看后又如何才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向外看的同時向內看,比照榜樣審視不足,才會歷練更開闊的思維、更卓越的眼光、更嚴謹?shù)男男?。正如天眼借鑒了哈雷射電望遠鏡的原理,卻能夠比它更精細;阿姆斯特朗開啟登月之旅催促著中國航天人探月的腳步,而今中國的探月航程從神舟到嫦娥,一步步叩問蒼穹,走得更遠更穩(wěn)。
打開窗子,窗含西嶺千秋雪;打開鏡子,光風霽月心塵凈。其實是窗子還是鏡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
評點
文章審題準確,立意明確,結構清晰。文章能夠從“窗子”“鏡子”的內涵和作用入手,從“打開窗子向外看”“攬鏡自照”“思齊與反省相輔相成”三個方面行文,辯證分析“窗子”“鏡子”對個人發(fā)展成才和國家發(fā)展壯大的作用,說理透辟。文中既有名言警句,又有名人素材;既有課本素材的運用,又緊緊貼合時代,所舉論據(jù)典型豐富并切合題意。如果能夠在當代青年結合“自身發(fā)展”有何啟示上談得更透徹些,相信文章會更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性。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