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幼小銜接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銜接工作做得好,會為九年義務教育打下堅實基礎,銜接不好,直接有可能讓孩子跌倒在起跑線上,從而遠遠落后于其他孩子。從幼兒園畢業(yè)到進入小學,無論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此時有一部分孩子更會變得焦慮,尤其是那些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的孩子。如果這個時期不好好調整,一旦進入學校,將無法正常融入學習生活。
經過多年的幼小銜接研究,我發(fā)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選擇性注意力分散。有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突然目光不動了,處于一種游離狀態(tài)。這就是選擇性注意力分散,也就是老師通常說的“開小差”。這類孩子大腦發(fā)育沒有問題,只是對不感興趣的事物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進入小學,孩子們從以游戲為主的豐富多彩的幼兒園生活一下子過渡到相對枯燥且以攝取文化知識為主的四十分鐘課堂,這無疑對孩子的自制力提出很大挑戰(zhàn)。于是一些自制力相對較差的孩子就出現(xiàn)了選擇性注意力分散的現(xiàn)象。針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可有意培養(yǎng)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棋、畫畫、做手工等都是訓練的好方法。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可讓孩子畫一個蘋果,然后畫兩個,畫三個……一邊教孩子數(shù)數(shù),一邊逐漸延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這樣做的好處是將孩子現(xiàn)有的注意力巧妙地用上,并引導孩子自發(fā)強化注意力。訓練時要求孩子不可三心二意,不允許挪動位置,可逐步延長時間,提高孩子自制力訓練目的。
第二,持續(xù)性注意力分散。有些孩子十分好動,無法正常融入課堂,對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點和學習方式直接“屏蔽”,而在休息、游戲時,都比較投入,可是一坐在座位上,又馬上像換了一個孩子,眼睛東張西望,老師的話語不再入耳,更有甚者,手腳已經開始忙活別的事情。我曾經教過一個這樣的孩子,只要老師讓坐下上課,他馬上開始啃手指甲。對這種孩子,家長和老師要格外關注,認真分析,如果是生理問題,例如多動癥,那就要及時就醫(yī),及時進行感統(tǒng)訓練,盡快康復。如果是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做小動作,可能是孩子的習慣問題。這種情況需要家長和老師多關注。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自制習慣。比如讓孩子擔負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務,這是培養(yǎng)孩子手腦并用的好方式。要求孩子“工作”期間精力集中,善始善終,家長還要設立獎勵機制,如果高效完成,一定對孩子有所鼓勵,使其越來越能投入地做一件事情。
第三,刺激性注意力分散。有些孩子在集中精力做一個事情的時候,受外力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就被轉移,并起身過去查看。比如旁邊屋子里有聲音,打斷孩子眼前做的事情,孩子就去看另外的事情。這就是注意力被刺激物打斷。但久而久之,孩子就養(yǎng)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比如一做作業(yè),就摳手抓腳,一聽課腦子就開始關注無關緊要的事物。這種注意力分散一旦養(yǎng)成習慣,會十分影響學習。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伙伴。讓其周圍盡量少一些干擾。當他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盡量不要去打擾。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聚精會神的能力,慢慢地形成認真專注的習慣。
一般孩子在六歲時,注意力的模式就已經形成。選擇性注意力超過2小時,非自主注意力能夠維持30分鐘以上。這個指標就是正常的。刺激物打斷注意力后,不超過5分鐘,自主性恢復到之前的事項中,這也是正常。在孩子發(fā)育成長的初期,首先是選擇性注意力得到發(fā)展。只有選擇性注意力得到鞏固,才有可能將形成的注意力轉移到非自主選擇的事項上。
想要糾正孩子注意力分散的壞習慣,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多關心孩子,遇到問題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對孩子發(fā)脾氣,甚至大聲斥責孩子。其次可以引導孩子多交朋友,多參加一些戶外娛樂活動,從而轉移注意力。發(fā)現(xiàn)孩子注意力分散時,不要大聲斥責,這樣反而讓他更容易緊張,可以用他比較感興趣的玩具或是什么事情轉移注意力。家長的耐心、細心和愛,才是糾正孩子問題的最佳藥方。
(作者單位:濟南市東方雙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