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華 李林
摘 要:全面深入推進全民普法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和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任務。習近平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深刻闡明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加強全民普法和怎樣推進全民普法等重大問題,從普法理念、普法格局、普法策略、普法內容、普法方式、普法效果等方面,推動了新時代全民普法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理論意義和學術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全民普法;法治宣傳教育
作者簡介:何家華,法學博士,華僑大學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法治與公共政策、法治智庫、立法學(E-mail:jiahuahe1990@163.com;福建 泉州 362021)。李林,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憲法學、法理學。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理論研究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研究”(2022MGCZD002)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22)04-0005-10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tǒng)完備,覆蓋全面依法治國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全民普法。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全民普法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內容,是開展全民普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程,立足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統(tǒng)籌推進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必然要求我們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下,全面準確地把握全民普法理念的重大意義、形成發(fā)展、基本內涵和外延、創(chuàng)新觀點以及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加深入地研究和闡釋全民普法理念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 新時代全民普法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法治思想確保了全民普法正確的政治方向,回答了為什么要堅持全民普法。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下,全民普法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自覺把全民普法工作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來謀劃、來把握和來推進。
(一)全民普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組成部分
第一,全面小康對普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延伸?!保暯剑骸墩搱猿秩嬉婪ㄖ螄罚本褐醒胛墨I出版社,2020年,第259頁。)這就需要加大普法力度,為全面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第二,法治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部分,全面小康中,法治小康必不可少。法治小康可以理解為,在價值層面上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幸福博愛、和諧有序,充分實現(xiàn)人的人權和尊嚴;在制度層面上真正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化、現(xiàn)代化的目標;在實踐層面上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原則。(李林:《全面小康社會重點要建成法治小康》,中國小康網(wǎng),(2017-12-20)[2020-01-11],https://www.sohu.com/a/211681526_426502.)第三,全民普法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社會指標,也是一個制度和法律的指標,全民普法要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相匹配。
(二)全民普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式
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各項工作離不開普法,普法是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識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式。普法在發(fā)揮法治保障與引領改革、推動發(fā)展、完善治理等重要方面具有基礎性作用。對外開放同樣離不開普法,隨著大國之間競爭更激烈、合作更深化,我國企業(yè)和公民走出去更頻繁、更廣泛深入,就愈加需要加快向全民普及涉外法治,維護我國的政治安全、經(jīng)濟安全,維護我國企業(yè)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
從全面依法治國目標來看,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任務之一就是深入推進全民普法。從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來看,習近平指出社會發(fā)展中的大量矛盾和突出問題與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相關,(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103頁。)而解決全社會如何守法問題的重要基礎和重要舉措是全民普法。從堅定法治道路自信來看,通過全民普法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制度、法治文化,可增強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四)全民普法是全面從嚴治黨內在要求
推進全民普法是提高黨的領導能力、依法執(zhí)政能力、依法治國能力的需要,是黨在依法治國中發(fā)揮核心作用的需要,是黨員保持先進性和先鋒模范的需要,是提升黨內法規(guī)制度執(zhí)行的需要。
(五)全民普法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迫切需要
法治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就是全體人民守法狀況。全民守法的一個基本重要條件就是全民普法?!笆奈濉睍r期我國發(fā)展環(huán)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國內外都充滿風險與挑戰(zhàn),為更好應對變局、服務大局,必然要求深入開展普法,增強全體人民的法治素養(yǎng),提高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形成與發(fā)展
實踐是理論之源。在數(shù)十年領導實踐中,習近平始終高度重視并親自研究部署法治建設,積累了依法治縣、依法治市、依法治省、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經(jīng)驗,形成了對縣域、市域、省域、國域不同層面法治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作出了一系列關于全民普法、法治宣傳教育的重要講話、文章和指示批示,形成了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tǒng)完備的全民普法新理念。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在地方的萌發(fā)與孕育
地方領導經(jīng)驗為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提供了經(jīng)驗支撐和理論準備。習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間始終重視普法建設,積累了大量的全民普法工作經(jīng)驗,形成了一系列關于全民普法的科學觀點。主要包括:第一,在普法體制上,重視黨和政府作用的發(fā)揮,明確提出加強黨對普法工作的領導,政府對普法工作的引導;第二,在普法觀念上,重視群眾及群眾利益,明確提出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和服務群眾的觀點;(重視群眾及群眾利益是習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間一以貫之的觀念。參見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14頁;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在福州》,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年,第8—9頁。)第三,在普法工作思路上,重視統(tǒng)籌安排,把普法與中心工作及其他工作相結合,推動普法不斷深入發(fā)展,堅持普法與依法治理相結合,堅持普法與綜合治理相結合,堅持普法和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堅持普法與和諧社會建設相結合;第四,在普法內容上,重視法律文明與社會文明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明確提出法律規(guī)范的普及與社會道德、社會規(guī)范、法律精神、法律文化的普及相融合相結合;(例如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注重社會信用建設,提出“信用浙江”,參見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頁。)第五,在普法的方式上,重視領導干部、國家工作人員的帶頭示范作用,明確提出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法守法用法;第六,在普法效果上,重視普法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把法律知識和思想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增強法律宣傳的生動性、大眾性等等。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的形成與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把在地方工作期間形成的全民普法觀念、觀點、方法和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新時代全民普法工作中去,在出席重要會議、活動和考察中,在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文章和指示批示中,不斷地深化對全民普法的論述,推動全民普法理念豐富發(fā)展。習近平關于全民普法的重要論述既集中在憲法、全面依法治國、政法工作、港澳基本法、依法治理、依法治軍、法治政府、法治鄉(xiāng)村、法治文化、法治社會、知識產(chǎn)權保護等法治領域中,同時又分散在經(jīng)濟、生態(tài)、城市治理、國家安全、應急管理、民族團結、宗教、鄉(xiāng)村振興、疫情防控等其他國家治理領域中。這一方面表現(xiàn)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全民普法理念的豐富性發(fā)展性,另一方面也對我們全面準確地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全民普法理念增加了難度。為此,筆者將以習近平全民普法理念形成與發(fā)展的階段為標準,展現(xiàn)其逐漸發(fā)展過程。
1.突出重點、開拓創(chuàng)新: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的初步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一些關鍵領域如何推進全民普法,對全民普法中的重要問題進行思考和部署,逐步形成了全民普法的主要觀點。
第一,以憲法宣傳教育為例,推動全民普法創(chuàng)新。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該篇講話把憲法宣傳教育作為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的重要內容,從憲法宣傳教育的基本原則、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回答了怎樣開展憲法宣傳教育,為全民普法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此后,全民普法理念對憲法宣傳教育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繼承部分如憲法宣傳教育的原則,發(fā)展部分如習近平在“憲法信仰”基礎上提出“法治信仰”。僅就憲法宣傳教育而言,此后,習近平在國家憲法日、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等講話中不斷地深化憲法宣傳教育。
第二,全面闡述全民普法與其他重要領域相關聯(lián)的關系,明確全民普法的定位。(全民普法與其他領域的關系不僅是習近平關于全民普法重要論述的重要內容,還是習近平反復論述的內容,比如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又進一步闡述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銜接、相協(xié)調、相促進的關系,提出了“人文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和法治環(huán)境關系”的問題,從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方面將全民普法引向深入。)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發(fā)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45頁。)該講話把法制宣傳教育作為全民守法的重要內容,著重闡述了普法與立法、普法與執(zhí)法、普法與司法、普法與守法的關系,明確了普法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1月7日,習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該講話把全民普法放在政法工作中進行系統(tǒng)闡述,指出普法與理想信念、職業(yè)道德教育、紀律教育的關系,普法與堅守法治、制度約束、制度完善、權力運行公開、媒體監(jiān)督等方面的關系,黨依法執(zhí)政、黨員帶頭作用與普法的關系。在此定位的指導下,全民普法的方向和思路必然要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全民普法必然要與其他領域建設相融合,全民普法內容必然會進一步豐富,全民普法必然要分層分類開展,全民普法目標必然是形成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使全社會信仰法治。
第三,把全民普法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中,開啟全民普法的整體謀劃、系統(tǒng)設計。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痹摏Q定把全民普法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標志著全民普法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
2.統(tǒng)籌布局、系統(tǒng)集成: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全面成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全民普法納入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進行整體謀劃、系統(tǒng)設計,實現(xiàn)了從“法制宣傳教育”到“法治宣傳教育”的飛躍。全民普法不僅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還是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法治政府建設、憲法實施等方面的重要內容,標志著習近平對全民普法的思考進入到統(tǒng)籌布局、系統(tǒng)集成階段。在這種統(tǒng)籌布局、系統(tǒng)集成的理念下,全民普法從定位、目標、制度、載體、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實現(xiàn)了新飛躍。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許多富有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觀點新舉措,推動了全民普法的觀念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第一,該決定把全民普法作為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凸顯了全民普法的社會性、基層性,說明全民普法的目標是要形成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第二,該決定把“全民普法和守法”放在一起進行表述,把全民普法作為全面依法治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內容。第三,該決定完善了青少年和國家工作人員的學法用法制度。第四,該決定完善了全民普法的體制機制,主要包括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普法工作的領導、國家機關普法責任制、媒體公益普法、普法隊伍建設、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方面。第五,該決定進一步闡述了普法與社會誠信建設、公民道德建設、依法治理、法律服務體系、糾紛解決機制的關系。第六,該決定指出法治宣傳教育要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注重宣傳實效。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推進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方面,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完善領導干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制度。2015年2月2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發(fā)表重要講話;2015年6月26日,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發(fā)表重要講話。這兩次重要講話都對領導干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開展法規(guī)制度宣傳教育”,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制度意識”“紀律意識”等。
3.思想引領、全面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深化發(fā)展。黨的十九大以來,全民普法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根據(j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將黨中央有關重大目標要求在全民普法領域具體化。此階段的全民普法以進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養(yǎng)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為著力點,把全民普法引入到法治建設的各領域,推動全民普法理念深化發(fā)展。黨中央通過出臺《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法治中國建設規(guī)劃(2020—2025年)》和《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等法治建設各領域的政策文件,對全民普法作出具體部署。
三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基本內涵和外延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基本內涵
從習近平關于全民普法的重要論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全民普法的基本內涵是指各國家機關和社會主體在普法體制機制框架內,運用各種方式把法治的思想、理論、文化、制度、知識以及其他社會規(guī)范體系等向全體人民普及,以提升人民法治素養(yǎng)為重點,以增強普法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工作著力點,以促進社會文明,營造良好法治環(huán)境為目標,推動法治社會化的一項長期基礎性的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
具體而言,全民普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民普法的目標是通過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法治制度、法治意識、法治素養(yǎng)、法治思維、法治能力真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原則,促進社會文明。第二,全民普法的定位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在法治國家建設、法治社會建設、法治體系建設、法治實施、依法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長期基礎性。我們要把握全民普法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長期性特征,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與時俱進地推進全民普法。第三,全民普法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涉及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還涉及到國家制度、道德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我們要把握全民普法的全面性、實踐性、特色性和融合性特征,根據(jù)各領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分層分類精準精細地落實全民普法。第四,全民普法主體既包括國家機關、社會主體還包括全體人民,全民普法要取得實效必須要激發(fā)全體人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五,全民普法內容豐富,包括法治思想、法治理論、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法治文明、公民道德、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國家制度、法律知識、黨內法規(guī)等方面。第六,全民普法機制十分復雜,包括領導機制、決策機制、執(zhí)行機制、評價機制、監(jiān)督機制、學習機制、責任機制、宣傳機制等宣傳、教育和實踐機制。第七,全民普法的對象是全體公民,重點對象是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人員和農(nóng)民。第八,全民普法的方式既包括講座、培訓班等傳統(tǒng)形式,又包括與新技術新媒體結合的新形式。第九,全民普法以法治素養(yǎng)提升為重點。公民法治素養(yǎng)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綜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治信仰、法治意識、法治知識、法治情感、法治認同、法治心態(tài)、法治習慣、法治行為等各個方面。公民法治素養(yǎng)又是具有不同層次的概念,其內容有的是內在理念層面的,如法治的信仰、思想、精神、權威、文化、價值認同等;有的則是外在行為層面的,如法治的習慣、行為、方式、程序、能力等;有的偏重感性層面,如法治情感、法治心態(tài)等;有的側重觀念意識層面,如法治的思維、意識、知識等;有的則偏重理性層面,如法治認知、法治推理、法治價值評判、法治理論等。無論是哪一個層面,都規(guī)定著公民的法治素養(yǎng),影響著全社會法治環(huán)境形成。第十,全民普法效果強調針對性和實效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普法通過改進普法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普法方法手段來增強普法的效果。第十一,全民普法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強調學用結合、普治共舉,注重在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實際問題中實現(xiàn)法治的社會化,推動實踐養(yǎng)成。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外延
為了更全面地把握全民普法的基本內涵,習近平著重闡述了全民普法與其他重要相關聯(lián)領域的重大關系,對全民普法的外延作了進一步界定。
1.堅持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非常重視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在依法治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全民守法”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之一,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167頁。)這就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全民普法是手段和前提,全民守法是目的和結果,手段和目的密不可分,必須一起謀劃一體建設共同推進。全民普法要與全民守法相結合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守法的前提是要知法懂法,而知法懂法對于絕大多數(shù)老百姓來說必須依賴政府或者是法律服務機構提供的法治宣傳教育和普法服務,因此,全民普法工作做得是否扎實和具有實效,直接關系到全民守法的實際水準。我們必須要保證法律在人民群眾之間如源頭活水一樣有活力地流動,讓全民通過知了法律,遵守法律,再知了法律,再遵守法律的循環(huán)往復運作,不斷提高全民尊法守法的自覺性。
2.堅持全民普法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設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法治文化建設。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xiàn)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社會主義法治文化”。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huán)境”。2021年4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從法治文化建設層面把全民普法引向深入。普法宣傳教育增強了全民法治觀念,使全民具備法治素養(yǎng),但這并不足以確保法治成為社會共同的行動選擇或價值原則,因為從學法用法出發(fā)不可能邏輯上必然地推導出尊法守法,人民運用法律也并不意味著其一定信仰法治,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實踐證明,蘊含、體現(xiàn)和彰顯法治精神的法治文化,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唯有讓法治成為一種文化、一種信仰、一種核心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實現(xiàn)良法善治,建成法治中國。(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組織編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85頁。)
3.堅持全民普法教育和人民權益保護相結合。習近平指出:“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保暯剑骸墩搱猿秩嬉婪ㄖ螄?,第275頁。)發(fā)揮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作用、樹立法律在人民心中的權威地位的前提是使人民群眾明了法治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法治從制度上和實施上充分體現(xiàn)人民意志。這必須要增強全民的民主意識、公平正義意識和權利意識。因此,全民普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人民權益保護。
4.堅持全民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習近平在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和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都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178頁、231頁。)。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和法治具有緊密聯(lián)系。一方面道德對法治建設發(fā)揮著基石性、價值引領性和內在支持性的作用,法律對道德起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為規(guī)范,各自發(fā)揮著不同的規(guī)范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需協(xié)同發(fā)力,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李林:《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第70—73頁。)因此,在提高全民法治意識的同時必須要加強道德建設,我們必須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全面依法治國創(chuàng)造良好人文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
5.堅持全民普法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習近平指出:“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24頁。)。全民普法堅持實踐導向,法治實踐是最好的普法講堂,學用結合、普治并舉,才能提高全社會的法治素養(yǎng)。第一,寓普法于依法治理中,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chuàng)建活動,深化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縣(市、區(qū))、法治鄉(xiāng)鎮(zhèn)(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依法行政示范窗口、依法治校示范校、誠信守法企業(yè)等法治創(chuàng)建活動,推動健全完善科學完備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推進法治創(chuàng)建活動制度化、規(guī)范化。第二,寓普法于立法機關、執(zhí)法機關、司法機關的日常工作中去,要擴大人民有序參與立法,嚴格規(guī)范文明執(zhí)法,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落實執(zhí)法機關以案釋法。第三,寓普法于人民生活中去,注重新媒體公益普法,開展優(yōu)秀的法治文化產(chǎn)品創(chuàng)建活動,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6.堅持全民普法教育與制度建設相結合。全民普法教育和制度宣傳教育相融合是新時代普法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普法要取得實效,必須要堅持制度意識和法律意識共同樹立,加強制度建設,補齊完善發(fā)展制度體系,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和治理效能。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既有交叉部分又有獨立部分,交叉部分必然要求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一體建設,獨立必須要求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相互補充相互支撐。
四 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創(chuàng)新觀點
觀點創(chuàng)新是在實踐基礎上,對經(jīng)驗材料進行加工,運用形式邏輯或辯證邏輯方法而形成的命題化、系統(tǒng)化的論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普法理念、普法格局、普法策略、普法內容、普法效果方面推動了全民普法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是開展全民普法工作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普法理念
普法的根基在人民,全體人民既是普法對象又是普法主體。習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2頁。),“普法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眾。習近平指出:“法律要發(fā)生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24頁。)。普法工作的受益者、參與者和評價者是全體人民。第一,普法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都體現(xiàn)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二,普法要堅持依靠人民,樹立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的普法理念。國家要創(chuàng)新人民參與普法渠道形式,發(fā)掘人民群眾身邊的普法素材,激發(fā)人民群眾參與普法依法治理的熱情。第三,普法成效的最終評價者是全體人民,普法要以滿足人民需求為中心,以人民滿意度為出發(fā)點、落腳點,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解決人民生活中的突出法律問題。
(二)堅持“大普法”的普法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建立健全普法供給端,形成了動靜結合、互為補充的兩個“大普法”格局。
靜態(tài)來說,國家為進一步推動普法工作取得新成效,建立并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jiān)督、政府實施、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普法教育體制機制。第一,完善普法組織領導制度,強化普法工作統(tǒng)籌協(xié)調和協(xié)作配合,推動普法機關分工配合做好普法工作。2017年司法部牽頭成立了由16個部門組成的落實普法責任制部際聯(lián)席會議。2018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成立,下設守法普法協(xié)調小組。第二,完善各領域各層次普法制度和普法標準,加強對普法的頂層設計和分層對接。國家制度層面上,形成了“誰執(zhí)法誰普法”普法大格局,實現(xiàn)了普法主體的多元化和全民參與,實現(xiàn)了普法與執(zhí)法有機融合,強化了普法機關系統(tǒng)性協(xié)同性。社會層面上,形成全社會普法機制,形成了縣域治理、基層治理等領域的普法機制。重點對象上,完善了普法學習機制,國家出臺了《關于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人員學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等政策文件。媒體宣傳上,完善了普法宣傳機制,比如,國家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國家出臺《新聞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公益普法宣傳工作方案》政策文件。第三,普法規(guī)劃、普法計劃、普法工作方案、普法責任清單、普法監(jiān)督檢查、普法工作考核、普法預算和執(zhí)行等機制不斷完善,有力地推動法治宣傳教育落實落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把普法工作納入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列為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綜治考核和文明創(chuàng)建考核內容,制定普法規(guī)劃、普法計劃和重要普法活動工作方案,組織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開展普法中期檢查工作。第四,探索構建法治創(chuàng)建活動的評價機制,制定相關的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辦法,推動普法工作的精細化、科學化。我國非常注重發(fā)揮評價的政治導向、實踐導向和問題導向,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不斷增強全民普法工作的話語權、領導權和管理權。
動態(tài)來說,國家統(tǒng)籌推進各領域多層次依法治理實踐,形成了國家治理層面的普法大格局,把普法工作融入到國家治理各領域。政黨層面上,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內法規(guī)體系建設。國家層面上,實施“五位一體”總體格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格局,推進法治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全過程建設。社會層面上,深化基層、社會組織和行業(yè)治理,比如,大力推進“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區(qū)”“依法行政示范單位”“誠信守法企業(yè)”“法治示范學校”等法治創(chuàng)建活動,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yǎng)工程,“法治郵路”將依法治理進基層進千家萬戶。家庭個人層面上,弘揚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法治建設中去,比如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文明創(chuàng)建工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到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等。互聯(lián)網(wǎng)層面上,加快完善網(wǎng)絡立法,加強網(wǎng)絡倫理、網(wǎng)絡文明建設。
(三)堅持“突出重點對象”和“立足社會基層”的普法策略
領導干部和青少年是全民普法的重點對象。領導干部是普法的重點對象。這是由黨的先進性和黨的領導執(zhí)政地位決定的,是由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關系決定的,是由領導干部肩負重要職責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決定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5—6頁。)普法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4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習近平高度重視青少年普法教育,并提出許多具體指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guī)則意識,(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第122頁。)要加強香港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宣傳教育,(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第436頁。)要加強制度宣傳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制度教育(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267頁。)等等?!?/p>
全民普法的難點和基礎是基層。全面依法治國的根基在基層,法治國家建設能否建成主要是看社會基層治理的法治化程度。普法的短板弱項在社會基層,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基層普法,在社會基層治理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法治化、法治鄉(xiāng)村建設、依法治校、依法治企、依法行業(yè)治理、專項依法治理、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中進行普法宣傳與創(chuàng)新,推動全民普法在基層落地生根,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
(四)堅持“突出重點內容”和“注重制度規(guī)則融合”的普法內容供給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學習宣傳憲法作為全民普法首要任務,突出普及憲法的重要性。憲法在依法治國、法律體系、法律實施監(jiān)督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必須深入宣傳憲法,弘揚憲法精神,全面落實憲法宣誓制度,推動“12·4”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傳周”集中宣傳活動制度化,實現(xiàn)憲法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一方面,從憲法自身來看,憲法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必須要求在全國深入開展憲法學習宣傳教育活動,堅定憲法自信,增強憲法自覺。憲法集中體現(xiàn)了黨和人民的統(tǒng)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國家意志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憲法是對我國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制度、法治文化、法治精神的凝練和表達,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從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來看,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首先是依憲執(zhí)政。(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15頁。)從法治建設上來看,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第10頁。)只有憲法深入人心,憲法獲得有效實施,才能真正樹立法治權威。
黨的十八大以來,普法內容實現(xiàn)了法律規(guī)范普及與社會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等規(guī)范普及相融合和法律規(guī)范普及與國家制度普及的相融合。普法除了普及法律法規(guī),還普及黨內法規(guī)、社會自治章程、鄉(xiāng)規(guī)民約、行業(yè)規(guī)則、社會組織內部行為規(guī)則、公民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這說明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離不開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堅持社會建設、人文建設、法治建設同推進相促進相益彰。普法除了普及規(guī)范體系,還普及黨和國家制度體系。比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尤為重視黨內法規(guī)制度普及。這說明,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還離不開相關制度的完善和保障,堅持法治建設和制度建設同步推進共同發(fā)力。
(五)堅持提升法治理念的普法效果導向
法治信仰最終有賴于人民對法治歷史認同、制度認同、價值認同和道路認同。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普法呈現(xiàn)以下特征:第一,普法更加注重普及法治理念。例如,把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全民普法的重要內容。又如,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和法學名家宣講等法治講座,十分注重講清講透講實法治背后的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基本條件和基本問題。再如,執(zhí)法者和司法者通過以案釋法的方式,生動形象地說法理析法條,增強人民對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普法更加注重弘揚法治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通過憲法宣誓制度、“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法治文藝精品等方式潤物細無聲地對人民進行群眾進行精神熏陶。通過對傳統(tǒng)法治文化和紅色法治文化的追根溯源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來厚植法治的文化基因,推動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設中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對法治觀念、法治實施等方面的評估來反映人民真實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態(tài)度,形成崇尚依法辦事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形態(tài)。通過總結好我國的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制度,教育引導全體人民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信和自覺。通過加強對外法治宣傳,講好中國法治故事,開展與世界各國的法治對話,增強世界對中國法治理解與認同。
五 結 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不斷地深化對全民普法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地豐富全民普法的主體、價值、內容、制度、機制、方式和方法等,推動了新時代全民普法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形成了全民普法理念。同時,這一理念又蘊涵著亟待闡釋的重大全民普法理論和實踐命題,這些重大命題既關涉到指導全民普法的理論前提和基礎又關涉到深入開展全民普法的條件基礎,加深對相關命題的研究,有助于明確普法的重點問題與方向以及普法的內在邏輯,進一步推動全民普法理論與實踐達到一個新高度。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包括:第一,全民普法性質。全民普法性質的決定著全民普法的方向、定位、實踐基礎和理論體系。第二,全民普法話語體系。普法話語體系決定著全民普法的價值引領力和輿論導向力。第三,全社會普法機制。全社會普法機制是我國普法制度的頂層戰(zhàn)略設計,決定著全民普法的有效運行。第四,普法隊伍建設。高質量普法隊伍是全民普法的重要保障。第五,普法實效性。普法實效性決定著普法質量。
The Ideas of Popularizing Laws in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HE Jia-hua, LI Lin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promoting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law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and an important task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law-based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n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rofoundly expounded the major issues such as why and how to promote public awareness of laws in the new era, in terms of the ideas, patterns, strategies, contents, methods and effects of law popularization, etc., which is of great academic,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law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the campaign of raise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law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責任編輯:龔桂明 陳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