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海
江蘇省首屆(2000年)紫金山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葉慶瑞是一位安靜的詩人;多年來,他安安靜靜地寫著詩歌。葉慶瑞的詩歌創(chuàng)作前后有半個多世紀,在當代詩人中,鮮有像葉慶瑞這樣數(shù)十年如一日“用一支筆/?在方格紙上開墾千頃花?!保ā对娙恕罚?、持續(xù)不斷地給讀者奉上高品質(zhì)詩歌文本的詩人。雖已年逾八旬,他旦旦勤耕耘,其創(chuàng)作的熱情始終如熾如烈;雖經(jīng)受了生命的劫難,忍受過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創(chuàng)傷,其每有新作,無不追求詩學之完美。葉慶瑞的詩歌,發(fā)乎日常,于平凡、平常中發(fā)現(xiàn)詩性的哲理,物、我達至高度的融合;葉慶瑞的詩歌,浸潤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的長河,古典的意境與現(xiàn)代的視角在他的筆下形成妥帖的互文。高度的形象性,高度的現(xiàn)實感,高度的生命意識,清醒的藝術探索,構成了葉慶瑞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色調(diào)。葉慶瑞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詩歌書寫樣態(tài)。
1
直面社會現(xiàn)實,書寫人生風景,是葉慶瑞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已經(jīng)出版的《都市冷風景》《人生第五季》等詩集中,他的許多作品關注現(xiàn)實,特別是將抒情的觸角伸向身份卑微、生活困窘的群體,表現(xiàn)出一個詩人悲憫眾生的大愛。他的《下崗三部曲》《都市新女性》《都市眾生態(tài)》《生態(tài)白皮書》等作品,是記者、詩者、觀察者、思想者多重視角的疊加。然而,直面現(xiàn)實的詩歌并不好寫。畢竟這需要道義上的勇氣,更需要詩學上的駕馭。在大多數(shù)詩人那里,所謂關注現(xiàn)實其實不過是將現(xiàn)實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個“由頭”,一個“引子”,一個激發(fā)靈感的“觸點”,并不是真正聚焦現(xiàn)實生活;這些詩人所謂書寫現(xiàn)實,其實更多的是為了表現(xiàn)自我,于是現(xiàn)實便成為這些詩人寫作時的“道具”。另外一些詩人雖然也聲稱關注民生、表現(xiàn)現(xiàn)實,但往往難以寫得深入,浮于表面,只留下一些應景之作。而葉慶瑞的這類作品卻力求寫深、寫透,不繞來繞去,標題是啥就寫啥。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類作品中,葉慶瑞在表現(xiàn)上力求詩藝精湛,追求詩學品格。他這樣寫下崗修自行車的人:“離家不遠的路邊?/?那只倒置朝天的車輪/?為都市升起最早的/?日出”(《下崗修自行車的人》),將路邊倒置的車輪,比作都市的“日出”,既是一種形象書寫,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某種情懷。這些詩行似乎得來容易,其實它們體現(xiàn)出作者對現(xiàn)實的深切感受。葉慶瑞在表現(xiàn)民眾疾苦的同時,還對生活上的各種“怪現(xiàn)象”予以揭露和評判,體現(xiàn)了一個詩人的社會擔當。
對現(xiàn)實的關注,在葉慶瑞的筆下也表現(xiàn)為詩性的“生活物語”,即從生活中最常見的器物、生活的場景出發(fā),去表現(xiàn)詩人對人生的體悟。他善于在別人認為缺乏詩意的物件或“小事件”上發(fā)現(xiàn)大哲理。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一般意義上的詠物詩,但它們卻更加豐富,境界更為開闊,凝結了詩人八十多年人生的厚重。特別是,在他經(jīng)歷了一次人生的劫難之后,他對世界、對人生認識更加通透。一首《剪紙肖像》不只是對剪紙藝術的描寫,更是對生命的透視:一把精通減法的剪紙刀做著生命的減法,減去煩惱,減去欲望,減(剪)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沒想到生活/?可以如此簡單/?簡單到四大皆空/?連靈魂也不知所蹤”;最后,當抒情主人公拿著這張剪紙作品再去端詳自己的形象時,終于發(fā)現(xiàn):“拿在手上/?我才知道自己的命運/?如紙一樣的/?輕 且薄”。
此外,葉慶瑞的很多“小品詩”都顯示出他的睿智,更顯示出他對生活本身獨到的體認:“一生/?只用一只眼/?睥睨這個世界”(《槍》);“位置雖顯赫/?卻懸于半空”(《鐘》);“長這么大/?一肚子苦水/?憋屈著無法吐露”(《苦瓜》);“別瞧白白胖胖/?哪一個不是/?在水深火熱中長大”(《饅頭》)。僅僅靠才華是寫不出這樣詩句的,唯有經(jīng)歷了人生磨難,才能把生活看得如此透徹,才能如此深入事物的“骨髓”。
2
切膚的生命意識是葉慶瑞區(qū)別于其他詩人的一個關鍵點。1993年的一次重大車禍,成為他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兩腿骨折/?生命出現(xiàn)了斷層”(《病房記事——跨越死亡之九》)。透過迷離的鮮血,像孩子一樣,他重新學習站立,重新學習在地球上行走,他對自己的生命既感到熟悉,又覺得陌生;當他的“傷口睜開/?重新打量過去的朋友”,眼前的風景既是原來的風景卻又完全不同。但他還是堅強地、執(zhí)著地“折兩行詩作拐/?去詰問萬能的繆斯”(《尋我啟事——跨越死亡之七》),開啟他的“人生第五季”,同時也迎來他生命的第二次綻放。與此同時,葉慶瑞也為中國當代新詩的“生命書寫”“死亡書寫”“劫難書寫”“疾病書寫”,提供了優(yōu)秀、頗具說服力的文本。
葉慶瑞從那次劫難中站起來,其本身就是令人唏噓的一首詩。然而,葉慶瑞并不是用他從死亡線上歸來的奇特經(jīng)歷去吸引讀者,而是憑借他對生與死的詩性表達,憑借文字自身的力量去征服讀者:“刀和錘敲響/?去天堂的音階/?上帝不相信維納斯/?伊甸園里/?修復他自己的作品”(《手術——跨越死亡之三》)。在這刀、錘的鏗鏘聲中,讀者可以感受到最真實的生命狀態(tài),而他覺得自己的肉體正像一個“作品”得到修復,這也透露出他面對生死的樂觀與淡定。經(jīng)過搶救、手術,最后拐杖成了他的第三只“腳”:
面對太多的坎坷
命運偏讓這只
沒有溫度的腳
去涉世間炎涼
——《凝視拐杖——跨越死亡之六》
不經(jīng)歷苦難事件本身,很難寫出這樣的詩句;這是用生命“蝕刻”在金屬上的詩,每個字都透出生命的律動。從藝術上看,“沒有溫度”與“世態(tài)炎涼”形成對照,給人以“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天成感。
葉慶瑞的“生命書寫”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跨越死亡”系列作品中。經(jīng)歷了人生的劫難,他對生命與死亡的體認更是上升了很多個“段位”。他的“生命書寫”也體現(xiàn)為“疾病書寫”:健康的狀況,肉體的感知,在他的筆下都能“提純”為膾炙人口的詩行?!懊咳樟M杷??轟然擊倒我于病床/?六粒小黑點/?省略了我的一天/?一日分三次/?品嘗著無奈”(《服藥》),這是他1996年在北京二炮醫(yī)院寫下的詩行。六粒藥丸與省略號相對應,既是無奈,也是樂觀,更顯詩心。而腹中的膽結石,則被他描寫為“醞釀已久的意象/?也許是構思之中/?僵死的一個動詞”,甚至把它比作身體里的“一部《石頭記》”(《有感膽結石》)。波德萊爾的詩集叫《惡之花》,其實,這本詩集直譯也可以譯作“病之花”。葉慶瑞大約是在五十歲時遭遇了人生的大劫,后來隨著年事漸高身體自然會出現(xiàn)各種狀況,但他總能將這一切化作詩歌,或者說,他總能將生命的苦難演繹為文字的花朵。
考察葉慶瑞近二十年來的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少了早年的飄逸而增添了更多的人生的蒼涼、生命的沉郁;這,應該是一種更廣義的“生命書寫”。當我們?yōu)榕乃酪恢晃米佣械浇夂迺r,他卻這樣寫道:
擊掌慶賀誰的勝利
即便對手被擊斃
掌心留下的
卻是自己的血跡
——《蚊》
拍死蚊子是生活里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但這當中無疑濃縮了太多的人間哲理。而這首《爆竹》則更體現(xiàn)了詩人善用隱喻來表達文字表面不便表達的一切:
一開口
便驚天動地
寧可粉身碎骨
也不愿沉默著茍活
一聲舍命的吶喊
讓一群人歡欣鼓舞
也有人避之不及
驚恐不已
——《爆竹》
可見,表現(xiàn)事物本質(zhì)與表現(xiàn)生命本體在葉慶瑞的筆下已經(jīng)達到融合的境界。正像“一切景語皆情語”那樣,“物語”豈不是生命本體的體現(xiàn)?
3
在題材方面,除了上述關注現(xiàn)實、民生書寫、生命書寫之顯著特征外,葉慶瑞常常以中國古代文化、古典詩詞作為詩歌的表現(xiàn)對象,或作為抒情的支點。他酷愛古典詩詞,兼修書法與繪畫,詩、書、畫最終在他的筆下達到合璧的境界,梅、蘭、竹、菊從他的詩歌中透出特別的芬芳氣息。新詩是他的表現(xiàn)形式,現(xiàn)代技法是他的表現(xiàn)手段,而古典詩詞的意蘊、山水畫的意境則托起他新詩“理想國”的半壁江山。
再現(xiàn)古代畫家的精神世界,用詩行詮釋古代繪畫作品飄逸的意境,葉慶瑞實現(xiàn)了繪畫與詩歌界限的超越。萊辛在《拉奧孔》中認為,繪畫(雕塑)是在空間上展開的藝術,而詩歌則是在時間線上延展的藝術。在表現(xiàn)這類題材時,葉慶瑞成功地讓空間藝術在時間線上得到完美呈現(xiàn)。于是,八大山人、鄭板橋、齊白石、張大千……似乎都在他的詩箋上“復活”了。他們的風骨、他們的境界、他們的畫藝,通過文字的媒介立體起來,生動起來?!澳??掀起瀑布一角/?藏于畫中//?久之不出/?有潺潺鼾聲/?自石縫中流出”(《八大山人寫意》),這些詩句融匯了朱耷的性情及其繪畫藝術;戲劇場景的創(chuàng)設,更顯詩人在文字上的再創(chuàng)造。“懸于半空的筆/?探頭一看/?積水的筆洗里/?除了一尾游動的月亮/?便是你放生的漢字”(同上),更是體現(xiàn)了詩人的主體性,古典的意境與新詩靈動相得益彰?!栋资先擞∠蟆罚ň攀祝┮彩侨~慶瑞近年創(chuàng)作中的上品。齊白石的精神世界、代表性的畫作、顯著的畫風,通過鮮活、靈動的文字得到了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安豁毝凡??他用一支工筆的細毫/?輕輕撩撥/?兩只蟋蟀便廝打起來”(《白石老人印象》),齊白石用畫筆讓蟋蟀活了,葉慶瑞則是用詩筆讓齊白石的蟋蟀跳躍在紙頁上??傊?,葉慶瑞的這類作品,是畫境的寫意,是抒情的工筆,是此類題材作品的“入神”之詩。于是,我們可用嚴滄浪的話來對此做一個概括:“詩而入神,至矣。”
唐詩宋詞本身是詩,但作為中國詩歌之精髓,它又成為后代詩人想象的滋養(yǎng)、靈感的源泉、技法上的典范、性情上的共鳴。葉慶瑞近年來寫下許多以古詩特別是以唐詩宋詞為素材的作品。這些作品一方面是他尋求精神皈依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借助于古典意境來映照自己的精神世界。《讀〈江雪〉》《讀〈下江陵〉》都是很優(yōu)秀的作品?!按藭r豈可無詩/?浪花與礁石碰杯/?吟一首千年的絕唱”(《讀〈下江陵〉》),在再現(xiàn)古詩意境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古典意境與當代詩人情懷之間的互文。葉慶瑞還寫下了不少以唐詩宋詞為題材的藏頭詩,如《勾兌唐詩》《讀宋詞,品詞人》,其中不乏佳句:
恰逢中秋明月
似若周后臨終時唯美的臉色
一壺濁酒怎么也煮不沸舊愛
江水滔滔悔青了一截斷腸
春柳披著散發(fā)流下清淚
水落入硯池 救活了一首枯詞
——《讀宋詞,品詞人》
這首以李煜的詞為書寫對象的作品,在重現(xiàn)古典意蘊的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原詞的深刻體悟。在這種文字實驗中,創(chuàng)作主體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磨洗。
不難看出,葉慶瑞在表現(xiàn)、再現(xiàn)古典意境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余光中、洛夫等臺灣詩人的影響。余光中和洛夫,堪稱臺灣當代詩歌的兩翼:余光中的詩歌,傳統(tǒng)底色中透出現(xiàn)代的氣息;而洛夫的詩歌,則是現(xiàn)代底色中散發(fā)傳統(tǒng)的味道。相較而言,洛夫?qū)θ~慶瑞的影響似乎更顯著一些。從洛夫那里,葉慶瑞深刻感知到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括古典詩歌的“再處理”,深諳他對古典意境的現(xiàn)代性表達。洛夫的中晚期詩歌,“回歸”感漸顯,中國古典詩歌所強調(diào)的“詩中有畫”在他的筆下得到確鑿的體現(xiàn)。然而,其“詩魔”精神不減,酒神精神仍在。這些都對葉慶瑞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至深的影響。這種影響,在葉慶瑞的詩歌中體現(xiàn)為對奇崛意象的追求,體現(xiàn)為對古典意境的現(xiàn)代性再現(xiàn),也體現(xiàn)在對文字的“錙銖必較”?!耙ㄒ簧滓股??再研磨幾許鐘聲/?這樣墨汁便濃稠了/?濃得像傷口的血/?稠得似化不開的往事”(《張大千:〈荷〉》),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洛夫?qū)φZ詞的操控感。當然,一切的影響只是表象,葉慶瑞詩歌中的生命意識,永遠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個性化“標簽”。
4
在半個多世紀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葉慶瑞始終保持著極高的藝術水準。然而,葉慶瑞并不熱衷于對新潮流派的追逐,并不盲目模仿西方現(xiàn)代派詩歌的技法,也不做令人眼花繚亂的語言實驗,而是踏踏實實地寫好每一首詩,打磨每一個詩句?!百|(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比~慶瑞所努力追求的是表現(xiàn)內(nèi)容與表現(xiàn)形式之間的有機平衡。
具體地說,葉慶瑞的詩歌技法首先根植于中國的古典詩歌。這樣說,很容易讓人誤解,會讓人覺得葉慶瑞的詩歌很“傳統(tǒng)”,但所謂“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并不是評價一首詩是不是好詩的標準。以龐德為代表的英美意象派,起初是從中國古典詩歌中找到了他們進行“詩歌革命”的靈感之一,寒山等詩人又為“垮掉的一代”提供了精神和文本的依據(jù)之一。有趣的是,中國古代的詩神一經(jīng)“遠游”再返回故土后,便身價倍增。事實是,對意象追求,突出意象在詩歌中的顯要地位,我們可以從西方意象主義大師那里取法,亦可從意象主義的源頭之一——中國古典詩歌里汲取。葉慶瑞所走的更多是后一種路徑。其次,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如上所述,葉慶瑞在詩學上頗受余光中、洛夫等臺灣優(yōu)秀詩人的影響,在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出“現(xiàn)實性”與“超現(xiàn)實性”并存的局面。余光中根植于傳統(tǒng)的、有節(jié)制的現(xiàn)代感,洛夫的“先現(xiàn)代后傳統(tǒng)”有節(jié)制的回歸,葉慶瑞對他們有十分清醒的體察?!耙恢痪茐貜奶炜杖觼??將我的幻覺砸碎一地/?屋檐的雨滴似乎可聞酒香/?伸手一掬/?果然有唐詩的韻味”(《獨飲》),從這些詩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典與超現(xiàn)實的融合。
葉慶瑞的詩歌有著很強的“可解性”。這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因為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只有把詩歌寫得很“深奧”、晦澀才算高級,而葉慶瑞偏偏把詩寫得“明白”。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當屬“本色詩歌”,他的抒情屬于“本色抒情”。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葉慶瑞的絕大多數(shù)詩是“名實一致的”,即所有的詩句一定會圍繞所確定的標題來寫。不管全詩是長是短,所有的句子一定會圍繞題旨展開,決不作與本題無關的“旁逸斜出”。這是葉慶瑞詩歌不易覺察但又十分重要的特色。如今很多詩人其作品的標題與詩句之間往往缺乏必然的聯(lián)系,或者之間的關系十分松散;詩行的跳躍性、荒誕性,使得詩歌的標題成為一個極其不確定的所指。而在葉慶瑞那里,詩題一旦確定,一定要圍繞它深入下去,鋪陳開來,寫深寫透。由此還可以看出,葉慶瑞的詩歌有著極強的內(nèi)在邏輯?!霸娪袆e趣,非關理也。”窮理肯定不是詩歌的本體特征,然而,優(yōu)秀的詩歌須有高度的內(nèi)在邏輯性。雖然葉慶瑞近年的作品在意象的營造上具有超現(xiàn)實的跡象,但在詩行間的有機性、全詩的和諧性方面,仍有值得我們借鑒的經(jīng)驗?;谏鲜鏊v的詩歌的“可解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葉慶瑞是繼承了白居易“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文學本體觀。
5
在微觀上,在詩藝精湛性上,葉慶瑞是他那一代詩人中杰出的堅守者。
首先,葉慶瑞的語言是精練的,是老到的,甚至是老辣的,常常給人以“手起刀落,干凈利索”的感覺,絕不拖泥帶水。他在語言上的這種精辟性,得益于他對意象的絕妙抓取與細密處理。“夜之飛鏢/?夏之暗器/?一針見血 寫盡/?江湖要義”(《蚊》),我們可以用他寫蚊子的這首詩來概括他的這種語言風格。在意象的營造上,葉慶瑞秉持一種“不妥協(xié)”的韌勁,一定要找到那個最具個性的、屬于自己的意象。他這樣寫鵲橋:“你瞧/?那墜下的流星/?原本是橋體脫落的/?一顆顆鉚釘”(《調(diào)侃神話》),從“流星”到“鉚釘”的聯(lián)想,體現(xiàn)了詩人從本體到喻體的匠心?!霸剖翘炜盏囊麓彩菢涞囊麓閷鲜亲雷拥囊麓劬κ乔楦械囊麓肚适撬劳龅囊麓保ā兑麓罚?,“山??是(雪)啃剩的骨頭/?鳥巢是一只遺棄的碗”(《江雪》),從詩人對這些事物的“命名”,可以看出他對意象之“唯一性”的追求,而不是像一些詩人在寫作多年后便陷入到比喻的“集體無意識”中。
其次,通過通感性自然聯(lián)想構建意象群,追求詩節(jié)內(nèi)部的妙悟。從本體A到喻體B的意象構造模式,是最常見的一種“命名式”立象方式。而葉慶瑞善于在詩行間創(chuàng)設“意象群”,通過妙悟聯(lián)想的方式將這些意象串聯(lián)起來。這是葉慶瑞詩歌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技法”,恐怕也是他最具個人風格的一種手法。比如,
斑駁的山墻
顯露出老人斑
木門咧著嘴
一位老漢 蹲在
門坎上曬太陽
他是老屋僅剩的
一顆蛀牙
怎么也嚼不動
現(xiàn)代的生活
——《老屋》
這是對一座頹圮的老屋的素描式描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自然聯(lián)想的“邏輯理路”,以及通感在這過程中的巧妙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它也頗有超現(xiàn)實主義的“自動寫作”的特點。木門張開如“嘴”,“老人”被詩人演變?yōu)椤爸馈?有此“蛀牙”,下文之“嚼”,動作遂合理起來。再比如《乳牙》一詩,詩中寫到一種民俗,即孩子掉第一顆乳牙時,須雙腳并攏地將這顆牙齒扔到屋頂上,為了以后能長出整齊的牙齒;于是,他在第二節(jié)中寫道:“多少年后/?母親走了/?老屋也塌了/?而屋后的那老槐樹/?仍將我的乳牙藏在懷里/?只是改了名字 叫/?月牙”,從“乳牙”到“月牙”的“概念偷換”,可以看出詩人在意象處理上的精巧。再比如,這首《梅》:
小院里
那株紅梅
是冬天必備的口紅
輕抹一筆
整個臘月便生動起來
——《梅》
如果沒有“口紅”作為一個過渡性意象,這首詩便落入平常。下面這些詩行同樣顯示了詩人驚人的智慧與靈動:
閑章 靜坐一隅
睜一只紅紅的醉眼
笑而不語 而大師
飄著長髯的名字
卻臥于他種植的
一叢狂草中
——《書法大師》
“狂草”非“草”,狂草乃書法之一種,但詩人卻偏偏看中這個“草”字,于是“種植”一詞便成神來之筆。
此外,葉慶瑞在語言的節(jié)奏方面,在古典意境的化用方面,都體現(xiàn)了他的獨到之處。從他的《調(diào)侃神話》(組詩),甚至還可以看到他在詩學追求上的后現(xiàn)代性色彩??梢?,他在七十五歲之后,還在做著詩學的探索與實驗。
從1964年發(fā)表第一首作品算起,葉慶瑞在詩壇上已經(jīng)耕耘近六十年。半個多世紀,詩心不改,表明詩神永遠是年輕的。詩歌雖偏愛少年天才,但人生的風景不走過歲月漫長的旅程,卻又難顯其絕美。年逾八旬的詩者,往往多應景之作,而葉慶瑞卻依然在用生命和靈魂深入事物的骨髓,叩擊抒情之門。
(作者單位 鹽城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