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強
摘要:在地質測繪工作中,目前常用的技術是遙感技術。該技術通過不同物質產生電磁波,進而分析地質內部所蘊含的礦物元素。因此,有效利用遙感技術,對我國礦產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遙感技術在地質測繪中的使用原理,并在基于該原理的引導下,指明遙感技術的特征以及使用流程。
關鍵詞:地質測繪;遙感技術;應用分析
地質測繪所包括的內容較多,主要指對地質結構、地貌特征以及地質內部進行探查后得知該地區(qū)的地質基本情況。目前,可用于地質測繪的技術較多,且均以遙感技術為主要繪測技術。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質測繪時,以發(fā)現(xiàn)地底珍貴的礦產資源為主要目的。隨著科技的更新,遙感技術無論是所使用儀器,還是所對應儀器的精密度、便捷度等都得到了顯著提升[1]。
1? ? 遙感技術的原理及特點
遙感技術屬于新時代的新型技術,在航天事業(yè)、建筑事業(yè)和地質事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不同物質所發(fā)射出的電磁波有所不同,遙感技術也因此而生。一般來講,現(xiàn)代遙感技術的主要原理是通過收集不同電磁波的發(fā)射和吸收數(shù)值,分析其所對應的物質,繼而完成對于未知物質的遠程測定。
遙感技術的特點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首先是遙感技術不易被干擾。針對復雜的地質特性來講,可以通過基本實踐經驗和簡單的儀器對地貌進行測繪,但是對其內部物質種類的判定和存儲量的判定則受到很多外界條件的約束。其中,一些外部條件包括復雜變化的外界氣候、人文因素等。另外,直接通過挖掘的形式,也可能對基礎的地貌進行判斷。但是無論用何種方式,都會在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情況下,對地形地貌也造成破壞。遙感技術與其他技術的不同點就在于,它可以通過遠程測定地質地貌,在保持所測繪地區(qū)完整性的同時,還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通過不同物質發(fā)射出的不同電磁波,對未知物質進行更為精準的測定。其次是遙感技術精密度高的特點。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質測繪時,可以準確地探測到礦產所在位置。針對這一特點,遙感技術大大減少了人工挖掘探測產生的費用,降低了地質測繪的人工成本。另外,在進行地下探測的同時,工作人員還可能遇到一些未知的危險,如缺氧、地下塌陷等,利用遙感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提高了地質測繪工作的安全性。最后,因為遙感技術的遠程可操作性,使得其能夠不受周邊地理環(huán)境的干擾。一般來講,傳統(tǒng)地質測繪技術,很可能因為需要近距離探測的原因,受到一些周圍地理地勢環(huán)境的侵擾。利用遙感技術替代了近距離測繪的方式,避免了地形的干擾[2-3]。
2? ? 遙感技術在地質測繪中的應用分析
2.1 遙感數(shù)據(jù)處理
遙感數(shù)據(jù)處理屬于該技術在地質測繪應用的基礎步驟,利用該數(shù)據(jù)可以進行后期的深入分析。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遙感數(shù)據(jù)的前處理對于礦產的尋找和節(jié)省人工或者技術成本方面具有顯著影響。一般來講,遙感數(shù)據(jù)處理包括地質基礎數(shù)據(jù)處理和圖片效果增強等內容。其中,地質基礎數(shù)據(jù)包括礦產的位置、地下礦產的基本儲存量等。圖片效果增強的內容屬于一種立體性質的地下圖,能夠讓相關技術人員根據(jù)圖片內容,詳細探查到地質的地形地貌,以及在礦產探查中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等。
2.2 遙感圖像和地質圖的結合
在前期數(shù)據(jù)預處理過后,遙感圖像需要與前期的地質圖進行結合。從技術角度來講,遙感圖像和地質圖同屬于二維平面圖形。當兩者結合起來使用的同時,地質圖映射的具體地理位置和遙感圖像表明的地下平面圖可以形成立體的地下圖,降低探查工作的困難度。
2.3 提高遙感技術在地質測繪的精度分析
遙感技術可以準確探查到礦產所在的位置,因此在數(shù)據(jù)處理的最后一步要注重礦產未知的精確度,以便進行及時的工作流程規(guī)劃。另外,在確認礦產位置的同時,還需要了解礦產周圍具體的地理環(huán)境,以規(guī)避可能在采礦過程中造成的傷害。
3? ? 遙感技術與其他技術聯(lián)合應用分析
3.1 地球地質信息測繪
一般來講,在前期地質測繪中得到的圖片并不是十分清晰。即某些地區(qū)可探查到的礦產在未處理圖片信息時,礦產的種類、紋理信息等處于模糊的狀態(tài)。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模糊的圖像進行清晰化處理,例如邊緣效果的增強、圖片灰度的改變、圖片比值的改變、計算方式的轉換等,都可以將模糊的圖片變得清晰,繼而提高技術人員對地下礦產的了解程度。
3.2 動態(tài)監(jiān)測
隨著地球的不斷轉動,以及地理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地質測繪的工作結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而逐漸變化。為了解決地質測繪中的“變化”問題,利用遙感技術聯(lián)合其他技術等就可以解決。例如,利用遙感技術和目前常用的GPS技術結合,可以對動態(tài)的地質變化進行檢測,在發(fā)現(xiàn)地質變化的主要原因的同時,把握其變化規(guī)律。同時,這對于礦產的開采來講,也降低了地質變動帶來的可能的變化。一方面,把握其變化規(guī)律的同時能夠提高開采方案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在把握規(guī)律的同時,也盡可能避免了地質變化造成的地下開采危險程度。
3.3 生物地球化學技術
該技術是基于遙感技術被應用于從植被覆蓋處找尋礦產的技術。針對植被來講,隨著工業(yè)化時代初期濫砍濫伐造成的結果,地球上的植被覆蓋率已經顯著降低,這對于人類和自然界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據(jù)研究,在植被覆蓋的地區(qū)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因此,為了在不砍伐植被的情況下盡可能發(fā)現(xiàn)豐富的礦產資源,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和生物地球化學技術進行考察。該技術綜合了兩者的優(yōu)勢,利用植被的覆蓋率及波段的比值發(fā)現(xiàn)植被下掩埋的礦產[4-6]。
4? ? 制圖技術中遙感技術的應用
制圖技術中遙感技術的應用主要在時間與時間分辨率、比例尺與空間分辨率、災害預測和地圖制作等方面。首先,針對時間與時間分辨率來講,地形的變化會根據(jù)時間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遙感技術可以根據(jù)時間與時間分辨率等,將不同時間段下、不同地區(qū)的具體地域特征描述清楚。從這一方面來講,這一作用使遙感技術所繪制的地形圖能夠有相關的時間標尺。另外,遙感技術還可以通過記錄不同時間段的同一地區(qū)的不同的地形或者地底變化,將該地區(qū)的地理變化形式很好地記錄下來。其次,比例尺與空間分辨率與綜上所述的時間分辨率的作用一致,其目的都是為了能夠使每一張地理圖都能有清晰的信息搭配。與地圖的原理類似,遙感技術測繪的地理圖只能通過縮小版的比例記錄該地區(qū)的空間變化。不過與時間的選擇不同,在選擇時間的過程中并未有嚴格的注意事項,而時間也僅僅可被當作變量進行記錄??臻g分辨率則需要更高的要求,其主要選擇的比例尺應該與實際標準一致,否則通過比例尺計算真實的地理特征時,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
在地質測繪中利用遙感技術繪制地圖是常見的方式之一。遙感技術雖然實現(xiàn)了可視化的技術,但是實際工作中主要利用地圖進行工作。利用遙感技術繪制地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內容,首先是收集更加全面的信息,例如遙感技術中所測繪的影像資料等。另外,遙感技術所得到的影像資料并不能全部使用,還需要根據(jù)其與地圖繪制的匹配度進行選擇。因此,在選擇合適的影像資料的同時,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手段收集全面的信息。其次,要想將土地信息清晰地展示在地圖上,所選擇的比例尺應該是恰當?shù)?。最后,對某些影像資料可以利用特殊的遙感技術進行幾何糾正,這主要為了提升信息的準確性。大致的信息收集完成之后,初步的地圖繪制也已經完成,最終為了提高地圖的清晰度,可以通過多種比對的方式,讓地圖的細節(jié)更加清晰,信息更加準確。
遙感技術在進行地圖測繪時的實用價值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首先是針對一些礦產的開發(fā),利用遙感技術繪制地圖,可以對地下的地貌特征進行預判,或者是清晰的感知,降低采礦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其次,通過對不同地區(qū)進行地圖測繪,可以對地質信息進行總結,最終可以利用更加精確的手段預測可能發(fā)生的地質災害問題。最后,遙感技術繪制地圖可以用于科學研究中,無論是地理學的研究,還是有關歷史、考古等的研究都離不開這項技術。
5? ? 結語
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測繪工作,可以為人類了解地球全貌,分析地下礦產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支持和更全面的數(shù)據(jù)。該技術不僅提高了測繪的精確度,且避免了其他外界條件的干擾,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地質開采中可能造成的影響。目前,遙感技術還在不斷發(fā)展中,僅僅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質測繪過于單一,最好的辦法是使用遙感技術聯(lián)合其他可利用的技術,在降低技術難度的同時,提高地質測繪的準確度[7]。
參考文獻
[1] 付偉.試論地質測繪中遙感技術的應用[J/CD].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8):102.
[2] 鐵占琦.對地質測繪中遙感技術的應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8(2):53-54.
[3] 江建華.試論地質測繪中遙感技術的應用[J].世界有色金屬,2017(20):46,48.
[4] 劉東.對地質測繪中遙感技術的應用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22):97-98.
[5] 婁安穎.分析地質測繪中遙感技術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15):91.
[6] 唐力.對地質測繪中遙感技術的應用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7(18):228-229.
[7] 劉小芳,魏偉波,譚璐.智能錄播系統(tǒng)中站立人臉檢測定位的實現(xiàn)[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1(1):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