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韻
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背景之下,如何在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中,讓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組成要素,也就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順利達成,是一個亟須思考的課題。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古典詩詞的教學歷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涉及顯著的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這直接對應著語言建構與運用;當然也涉及顯著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這直接涉及文化傳承與理解;而學生理解文本的過程必然運用思維,所以肯定存在著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至于收入高中語文教材的古典詩詞,從來都具有良好的意境,因此可以讓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得以實現(xiàn)。所以通過這些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古典詩詞的教學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在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背景之下,古典詩詞的教學如何在傳統(tǒng)繼承的基礎上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呢?筆者以為可以聚焦語言、情感、意象和人本四個維度,來實現(xiàn)古典詩詞教學的完善。
下面就以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登岳陽樓》為例,談談筆者的一些嘗試與深思。
解讀古典詩詞,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這是高中語文教學積累下來的、必須遵循的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繼承的基礎上要想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必須在語言這一維度首先取得突破,這關系到古典詩詞理解的基礎。
聚焦語言維度,這對于古典詩詞的解讀來說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意味著在語言解讀的過程中,建立起關于古典詩詞的初步表象。對于杜甫這篇《登岳陽樓》而言,作為作者詩中的五律名篇(有人稱此詩為盛唐五律第一),其所運用的語言有其獨特之處,讀起來也感覺作者駕馭語言能力的高超。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為例,其以“昔”和“今”各作為兩句之首,通過這兩個字就可以給人以跨越時空之感覺,可以說每一個讀者在讀到這兩句的時候,就仿佛自己登上了岳陽樓,而且就似乎像作者一樣,回想起以前所聽說的洞庭湖波瀾壯闊的畫面,而這樣的表象建構,又使得讀者跟作者一樣心理產生滿足感。
無獨有偶的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乾坤日夜浮”,則更是一種高超的語言運用藝術。古往今來,寫洞庭湖的詩篇不知凡幾,但是很少有像這一句的。在筆者看來,這一句所描寫出來的意境,讓人站在岳陽樓上感覺到每個日夜,整個天地仿佛都在湖中浮動??梢哉f這種感覺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無與倫比的,而當這種超乎日常體驗的感受,濃縮在“乾坤日夜浮”中時,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言所營造出來的詩詞表象,對于學生而言也是可接受、可構造的。
總體而言,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聚焦語言是第一要素,是詩詞解讀的基礎之基礎。
古典詩詞的最大特點,就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僅有對“語言”的推敲,還有豐富的情感滲透??梢钥隙ǖ氖顷P注古典詩詞中的情感滲透,是古典詩詞解讀的另一個聚焦點。相比較其他的詩人而言,杜甫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元素更加豐富,其雖然沒有李白那樣的豪放不羈,但隱藏在其內心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情懷,卻是其他詩人很少具有的。
在《登岳陽樓》這首詩當中,這種感情的體現(xiàn)應當說也是比較充分的。詩中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所描寫的是作者感覺到自己的親朋好友杳無音信,而當事人自己因為年老而多病的時候,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卻只有一只孤零零的船。讀到這一句的時候,讀者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詩人在寫著自己的困苦,然而事實卻并不完全如此。通過杜甫的多篇詩作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在他的哪一首作品當中,很少有寫自己的困苦,即使是讓自己真正處于困苦當中,其所表達出來的依然是對國家、民族、百姓的憂思。
這樣的思想感情可以從這首詩的最后一句感覺到,“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所描寫的是作者看到關山以北仍然戰(zhàn)事頻仍,戰(zhàn)士們依然戎馬一生在守衛(wèi)邊疆。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本身沒有機會走上保衛(wèi)祖國的崗位,只能站在岳陽樓上憑欄遠眺,而隨著內心感情的激蕩,詩人自己是涕淚橫流。很顯然,作者這里所描寫的完全是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這種真情實感伴隨著詩人對語言的運用,濃縮在寥寥數(shù)字當中,雖然語言精練,但是情感卻極其豐富。在解讀這首詩其中的情感時,尤其要關注這首詩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詩中的“戎馬”和“憑軒”,前者實際上是因為作者情系邊塞,而在大腦當中想象著守衛(wèi)邊疆戰(zhàn)士的樣子,而后者則是寫實,作者登上了岳陽樓憑欄遠眺,看到的是滿眼宜人的風光,但是作者內心所想,卻是國家動蕩不安,原本正應當是用人之際,而詩人自己卻又報國無門,這其中的哀傷之情溢于言表。
解讀一首詩需要聚焦語言和情感要素,聚焦這兩個維度是為了夯實解讀古典詩詞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后,還必須將解讀古典詩詞的目光聚焦到意象維度上,如果說在聚焦語言與情感的時候需要更多的關注細節(jié)描寫,那么在關注意象維度的時候,則更多的是為了建構起關于古典詩詞理解的框架。這其中是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的,因為在解讀古典詩詞的時候,讀語言,讀情感,可以讓解讀者心目當中建構起關于古典詩詞的具象認識。
意象相對于具象而言,更多地追求對古典詩詞意蘊的感受,這原本符合古典詩詞解讀的傳統(tǒng)。事實上,這些古典詩詞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已經進行了高度濃縮——這種濃縮既體現(xiàn)在語言上,更體現(xiàn)在情感和意象上,經典古詩詞通過對語言的推敲,然后將豐富的感情蘊含其中,其后便以最少的字數(shù)建構出了最全面的意象。
《登岳陽樓》也是如此,通讀全詩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緊密相聯(lián),通過首聯(lián)來打開敘事空間,通過頷聯(lián)來完成敘事描寫,其后又借助于頸聯(lián)來抒發(fā)內心的思想感情,而到了尾聯(lián)則進行總結。全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結構非常完整,可以讓讀者借助于作者的動作登上岳陽樓,借助于作者的眼光看到岳陽樓的風景,更借助于作者的內心完成了情與景的交融,讓解讀者也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寓情于景,而這便是整首詩的意象。
說到底在解讀古典詩詞的時候,無論是出發(fā)點還是落腳點,都應當去聚焦“人”。這里所說的人,既包括作者也包括解讀者,因此在聚焦人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聚焦人本維度。
站在人本的角度通讀全首詩,可以更好地感受詩的意境。在教學當中,感受詩的意境應當是分層次的,最初可以讓學生去素讀全詩,當學生的閱讀有了感受之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去構建對詩的認識。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詩詞,然后走向人??梢哉f只要有人的存在,詩的意境就會被建構,詩中的情感就會從語言中溢出來,然后向讀者漫溯。隨后,讀者對詩歌所產生的認識以及情感,又可以回過頭來包圍全詩。這個時候人與古典詩詞之間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這種互動發(fā)生在人對詩詞意境的感受基礎之上,表現(xiàn)為人在古典詩詞的解讀當中獲得美好絕佳體驗。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美好絕佳的體驗,所以古典詩詞才會成為經典;正是因為聚焦了人本維度,人也才能夠真正走入古典詩詞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