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學徒制作為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之一,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高級認知和元認知技能的學習者。運用認知學徒制模式從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迭代設計,引導學生體驗、思考、探究、創(chuàng)新,能夠帶給學生更好的現(xiàn)場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現(xiàn)場學習力的提升。
【關鍵詞】認知學徒;綜合實踐活動;迭代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55-0051-03
【作者簡介】任燕,江蘇省無錫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江蘇無錫,214000)教師,一級教師,宜興市教學能手。
“認知學徒制”是傳統(tǒng)學徒制和學校教育的結合。作為一種具體的教學模式或學習環(huán)境,它聚焦真實情境中的學習和專家實踐的文化,注重讓專家的思維過程外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高階思維和元認知技能,導向深度學習;它是一種自然的學習方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享有自主權;它既重視學習的結果,也重視學習的過程,整個過程呈現(xiàn)出循環(huán)性。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摸索,我們覺得認知學徒制的學習模式很適合綜合實踐活動,并通過其豐富的教學策略,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成效。
一、活動目標——從技能學習到“專家”思維
“填鴨式”教育只關注基本知識的學習,目標設置、評價實施等僅限于對技能的考察,較少關注學生能力素質,無法促進學生復雜能力、高階思維等學習力的提升。要想發(fā)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必須讓他們學會像“專家”一樣思考和實踐。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學”。這是很真實、很有意義的學習動機問題。例如茶文化系列活動,如果直接進入技能學習,會顯得很突兀,學生會疑惑:“我們?yōu)槭裁匆獙W這個?”教師利用身邊聯(lián)動營地資源,打開茶文化的窗口——茶藝陳列室、茶博館、茶廠、茶園等場所,走近茶樹,嗅著茶香,摸著鮮葉,翻開一千多年歷史的《茶經(jīng)》……學生感受從古至今的茶文化,不斷補充知識儲備,遨游在茶的世界,樂此不疲。有效的準備活動將學生輕松帶入學習情境。
其次要明晰學習目標。學生了解了中國國飲、宜興茶淵源后,自然而然生發(fā)研究性學習的動力:將祖國的茶文化傳承下去。通過驅動性問題“如何傳承”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像“專家”一樣有意識地主動學習低階知識,助力深層次理解和應用所學所思。由于有了內在動力,學生的學習真實發(fā)生,不僅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也會提高,茶藝所蘊含的以禮待人的行為習慣和服務意識等內化為學生的品質。課堂現(xiàn)場,因為有了這樣的高階目標,學生以“專家”身份進行探究學習,更能提升責任擔當意識,有效溝通學校教育與基地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二、活動內容——基于目標,情境貫穿
柯林斯認為,“基于目標的行動計劃是認知學徒制一種特別的實現(xiàn)。它把人們需要學習的技能鑲嵌在情境中,這樣人們不僅學會做事情,而且學會何時運用他們的知識,從而提供了把情境學習和抽象學習相整合的方式”,而且“以故事為中心、目標導向的課程給學生提供了學習動機”。
1.學生學什么?
初始,實踐基地的茶藝課僅著重學習技藝,即如何泡茶的學習,往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茶藝”為開場白,一節(jié)課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教師手把手示范,第二個部分組織學生活動,顯得生硬、單薄。茶既是開門七件事的必需品,又是文人雅士的精神顯化。教師最終找到一個融合茶文化和課堂情境教育的適切主題——“待人之禮”。以“藝”為載體,以“禮”為主題,通過場館學習、茶葉探究、職場體驗、茶禮探秘、茶禮訓練等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合作探究學習茶藝六要素,更自主掌握了解茶藝中蘊含的茶文化,明白了生活中如何做一個有禮之人,有助于激發(fā)個性化表達和情境延伸,學習的深度、廣度都有了拓展。
2.如何有效串聯(lián)學習內容
認知學徒制不僅提供學生小組活動建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沃土,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實踐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更多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境中,學生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問題或創(chuàng)造出某種外化作品。驅動性問題情境可以有效串聯(lián)豐富的學習內容。如在“學做有禮之人”大目標下,驅動性問題情境“如何以禮敬茶”帶動備茶、泡茶、敬茶、品茶等多場景的學習內容。茶有六大類,不同體質的人適合的茶類不盡相同,所以選擇合適的茶滿足不同對象的需求,亦體現(xiàn)我們對客人的尊重和禮貌。指導教師要通過合理引導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習任務,把活動目標轉化為學習需求,如根據(jù)“客來敬茶”的問題情境,由學生自主預設特殊的招待對象,客人身份的不同設定帶有真實生活的影子,也讓學習變得豐富多彩。驅動性任務是真實情境中的任務,認知的沖突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供自主學習的想象空間和情境支持。
三、活動方式——從示范指導“一言堂”到合作學習“共同體”
1.怎樣找到“專家”
在認知學徒制的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專家,專家的示范、引領是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
專家首先包括同伴。通過準備活動和知識前測,會發(fā)現(xiàn)學生有相當一部分生活經(jīng)驗,教師不能粗暴地將學生的學習基礎一概歸為零,而是要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的專家思維模式。教師可通過知識問答、學生展示表達等途徑,了解學情,選出學生中的“專家”,并確保每組有一到兩名能力較好并能帶動其他成員的學生“專家”,如此形成一個能合作、有分工的學習共同體。
專家還包括身邊有知識儲備的教師和線上線下的專業(yè)技術人員等。教師作為合作學習共同體的一分子,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腳手架,對學生的現(xiàn)場實時學習表現(xiàn)給予反饋和建議,保證學生活動的正常進行。
2.學生怎樣成為“專家”
各個小組有序分工,根據(jù)驅動性任務開始動手動腦,尋求各種學習支架,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向“專家”了解、學習相關知識。學生在“專家”的帶領下開展劇本創(chuàng)作、舞臺表演、攝影、網(wǎng)絡發(fā)布等一系列活動,學習掌握運用多種新技能,學習現(xiàn)場變得活躍起來,小組每一位成員互動互助,沉浸在專業(yè)化的學習之中。例如茶藝活動設置驅動性任務——情景劇展示“用陽羨茶招待從唐代穿越而來的詩人盧仝”。學生分工合作,有的查閱資料,了解茶的歷史、茶藝六要素以及客人盧仝;有的去錫劇團借服裝,學習表演;有的拜訪身邊的茶藝大師,觀看電視劇《紅樓夢》等,尋找茶藝經(jīng)典鏡頭;有的去茶博園了解宜興茶道……大家群策群力,快速找到相應學習對象進行“師徒結對”,小組合作顯得緊密高效。這種認知學徒制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成為“小小茶藝師”,還能成長為調查訪談茶藝大師的小記者、創(chuàng)作茶故事的小作家、拍攝陽羨茶宣傳片的小導演等各種領域的“專家”。
四、活動評價——關注學習力,從量化到質性
實踐基地對學生參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評價,以前主要關注學生最后有沒有標準化地完成各個操作步驟。基于學生現(xiàn)場學習力的培養(yǎng)目標和認知學徒制理論的實踐模式,更強調學習活動的思維過程可視化,強調知識的內化并用外化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驗證、評論和糾正,從而實現(xiàn)了活動評價從量化到質性的轉變。
如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在學生多次嘗試操作后,實施組間相互評價,糾正學生不恰當?shù)淖龇?,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更多認知沖突,然后繼續(xù)嘗試、改進、提升,螺旋式提升學習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又如以舞臺劇的形式表達學生學習的成果,這種形式可評可測,結合活動記錄,能夠更多地關注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如學生互助合作、禮儀體現(xiàn)、創(chuàng)意物化等。
以茶藝學習為例,教師在交流分享階段提問:“通過這項活動,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在自評、他評中,學生不斷將視角分布到更高層次,提高自身學習力的同時,難測難評的素質教育成效測評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
課程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基于認知學徒制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習的開放性、選擇性和創(chuàng)新性。只有與時俱進,不斷迭代升級,綜合實踐活動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fā)出生命與活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起到推進作用。認知學徒制是一個有效抓手,能推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深入發(fā)展,培養(yǎng)終身學習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yōu)雅生活者。
【參考文獻】
[1]陳家剛.認知學徒制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陳家剛.認知學徒制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王美.適應性專長與教師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